《自相矛盾》的白话文,我教过,当时苏教版的课文(第九册)是这样的:
自 相 矛 盾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有的版本的课文(北京版三年级第五册)是这样的:
自 相 矛 盾
古时候有一个人,一手拿着矛,一手拿着盾,在街上叫卖。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哑口无言,不知怎样回答。
现在统编版是放在五年级第六单元,课文是文言文: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过去教,没觉得这是多么难讲的寓言故事。大白话,好理解。教师,普遍就课文讲课文,对这则寓言故事的来龙去脉肯定不做什么研究,对韩非子为什么要创作这则寓言,也没有去思考。而教学参考书、教师教学用书、名师教案、专家学者的论文里,也看不出对此做过什么深入探讨。
我是小学老师,学历浅,阅读的古书几乎是零,对于韩非子的著作,也就知道那么一点连皮毛都算不上的东西。
最近,思考这一课,觉得应该好好地研究一番,不能让自己再稀里糊涂了。于是翻开了相关的书,查到了,也读了起来: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这个“难”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这组文章是韩非子议论世上之难事的文章。关于“自相矛盾”的前前后后,原来是这样的: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其人曰:“尧为天子。”“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这两段古文讲了一件什么难事?看了译文才明白。译文如下:
历山一带的农民相互侵占田界,舜到那里种田。一年后,各自的田界都恢复了正常。黄河边的渔夫相互争夺水中高地,舜到那里打鱼,一年后,大家都礼让年长的人。东夷的陶工制出的陶器质量粗劣,舜到那里制陶,一年后,大家制出的陶器很牢固。孔子赞叹说:“种田、打鱼和制陶,都不是舜的职责,而舜前去干这些活,是为了纠正败坏的风气。舜确实仁厚啊!竟能亲自吃苦操劳而使民众都听从他。所以说,圣人的道德能感化人啊!”
有人问儒者说:“当此之时,尧在哪里?”儒者说:“尧在做天子。”“既然这样,孔子说尧是圣人又该如何解释呢?圣人处在君位上,明察一切,会使天下没有坏风气。如果种田的、打鱼的没有争执,陶器也不粗劣,舜又何必用道德去感化他们呢?舜去纠正败坏的风气,又证明尧有过失。认为舜贤,就是否定尧的明察;认为尧圣,就是否定舜的德化:不可能二者都对。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最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穿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最锐利,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穿的。’有人说:‘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卖矛和盾的人就无法回答了。不能被刺穿的盾和没有什么刺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现在尧和舜不能同时称赞,是同上面讲到的矛和盾不能同时存在有着同样道理的。再说舜纠正败坏的风气,一年纠正一个过错,三年纠正三个过错。像舜一样的人为数有限,人的寿命有限,而天下的过错却没有休止;以有限的寿命对待没有休止的错误,能纠正的就很少了。赏罚能使天下人必须遵行,命令说:‘符合条令的赏,不符合条令的罚。’法令早上下达,过错傍晚就纠正了,法令傍晚下达,过错第二天早上就纠正了;十天之后,全国都可以纠正完毕,何苦要等上一年?舜还不据此说服尧让天下人听从自己,却要亲自操劳,不也是没有统治办法吗?况且那种自身受苦感化民众的做法,是尧、舜也难以做到的;据有势位而纠正臣民的做法,是庸君也容易做到的。要想治理天下,放弃庸君都容易成功的方法,遵行尧、舜都难以实行的办法,是不能说他懂得治国之道的。”
这两段文字,出现了的人物是“舜、尧、孔子、儒者、问儒者的那个人”。孔子是以仁德方面高度评价了舜。问儒者的那个人提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问题“舜用仁厚之道德感化那些人,此时尧在哪里?
那尧是怎样的人呢?尧 (约前2377-前2259年),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西襄汾县陶氏村)。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今山西翼城),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鄄城县)。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
问儒者的那个人特别会提问题,因为答案非常清楚,尧在做天子啊。何为天子?帝尧德高望重,怎么可能会出现侵占、争夺、质量粗劣的问题呢?也就是说一边说德高望重,一边是问题那么多。问儒者的那个人应该是韩非子,他认为这两件事怎么可能同时存在吗?这可是个难题!接下来,“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出来。接着往下看,才知道韩非子是利用这一难,来讲“以法治理天下”比“以仁德治理天下”好。
韩非子是给谁讲的?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从这简单的资料可以看出,这是写给秦王看的。
今天,读了这资料,我明白了,一个真正国家,仁德是要的,法治当然是不能少的。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治理,都没有少了这两个方面。
现在重新思考《自相矛盾》的教学,因为课文的限制,不得不说,我们把更精彩的东西放弃了。从中抽出来的片段,其寓意就是“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不能被刺穿的盾和没有什么刺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但这个故事没有停止,接下来的论述才是最精彩的。那就是尧和舜不能同时称赞,同时称赞就是自相矛盾。韩非子真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非常客观地分析了“再说舜纠正败坏的风气,一年纠正一个过错,三年纠正三个过错。像舜一样的人为数有限,人的寿命有限,而天下的过错却没有休止;以有限的寿命对待没有休止的错误,能纠正的就很少了。”也就是仅仅靠仁德,有限的人生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怎么办呢?这就是后面韩非子提出来的“赏罚分明的法令可以解决这一大难题”。由此可以看出,那则寓言故事给予人真正的智慧是,用法令能解决这个自相矛盾的难题,靠仁德是不行的。
如此,可以看出《自相矛盾》的寓意,真的不是那么简单。那靠法令就能全部解决了吗?当然不能。所以,世界上只要有人在,矛盾就存在。这则寓言故事是虚构的,用“最好的矛与盾”也无法精准地对应“舜尧两帝”。韩非子是把孔子(儒家)当成了那个又卖矛卖盾的人,这也是不精准的。韩非子,创造这样极端化的寓言故事,无非就是讲述法家的独特的。但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还是相当有价值的,因为只要不同时以最好的言辞赞美矛与盾(世界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世界矛与盾必然永远存在。有一本书叫《自相矛盾的美国》,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是反战的,但他却是一直卖给人家武器的……大家熟知的香烟有害身体健康,香烟上明确写着,但烟厂不还是大量生产香烟吗?
社会是矛盾的统一体,而自相矛盾也是国家治理不可少的智慧,而这个自相矛盾与韩非子的“自相矛盾”不一样。韩非子最早告诉世人的自相矛盾不能同时存在。当下的自相矛盾,在韩非子的引导下,后人纷纷避开了“同时”,所以有了新型的“自相矛盾”。这个新型的自相矛盾,领导者们早就运用自如了。
另外,把前两面的两篇白话文与古文放在一起看,文言文中的“物”被白话文的编写者直接窄化成了“矛和盾”,那个虚构的楚国人所说,没有笨蠢到这一步,只是那个“或”一下子将“两物”抽出来“盾与矛”,这是善于挑刺的人的思维。这是当下教学,必须要注意的。这一故事是寓言,用新课程标准来看,属于思辨性学习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思辨什么?一是寻找故事中的小火花与大火花,这个不难,学生一下子找到。二是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的真正内涵,前面文字详细介绍。三是这则故事的现代表达。如果老师看过《美国文化的起源:自相矛盾的民族》一书,再来讲这则寓言故事,那就更有味道了。
不要小看一则小小的寓言,其实里面藏着永远也不过时的智慧,能让一个国家变成世界第一的智慧。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