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听课后所想
2023/4/21 9:31:33 阅读:108 发布者:
《两小儿辩日》是列子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但看上去又不太像寓言故事,这一点与《纪昌学射》相似(这篇课文也不太像寓言)。事实上,还的确是寓言故事。既然是寓言故事,就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课文了。所以,这一课的教学必须突出思辨性,其表达之训练同样也该有思辨性。
有的老师会说,抓住或课堂上对两小儿的话进行演练,不就是突出思辨性了吗?这是两个小儿的争辩,不是我们所说的思辨。这一课的思辨点有哪些?
一是你相信世界上有这样两个小儿吗?读一读,你就知道了,世界上很难找到。因为这两个小儿的话,超过无数的大人。这则寓言,只有一个人物是真实的,那就是“孔子”,那两个小儿,是列子创作出来的人物,也就是说世界上根本没有的人物。列子为什么要创造这两个人物,让这两个人物来做这件事?
许多老师把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为列子创作这个故事的目的。如果是这个目的,这个故事就不是寓言了,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了。如果只看《两小儿辩日》,觉得就是对孔子的赞美。其实两小儿辩论的问题,列子也回答不上来。在春秋时期,也没哪位思想家能够回答上来。
列子会如此赞美孔子吗?
列子,何许人也?列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界于老子与庄子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但孔子却是儒家。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比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大,从有关资料来看,列子这个人非常有特点。他其实瞧不起孔子的,他认为孔子常常以博学赞美自己,所以创作根本没有的两个小孩子的辩论,以讥笑孔子并非博学。这就符合寓言的特点了。
肯定有专家说,没有必要较真。不当成寓言教,也没啥问题。对此不作反驳了。
二是到底从视觉看,早晨、中午看到的太阳有没有大与小的感觉?孔子没有解决的问题,今天解决了吗?
这篇课文是六年级的,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太阳》一课,如果当时查了资料,今天这个问题就有答案了。如果当时就课文讲课文,这一思辨也不会有答案。很有可能,学生们相信两小儿所说了。因为有不少老师认为这两个孩子观察真仔细,真会想。老师这么说,就说明他们把这两个孩子当真了。其实这是道家列子的发现与思考。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不是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它的长直径和短直径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焦点是不在椭圆中心的,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就有时会近一点,有时会远一点。一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为147,100,000公里,这一点叫做近日点。七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为152,100,000公里,这一点叫做远日点。
太阳一天中离地球距离不一样吗?太阳一天中离地球距离不一样。从近日点到远日点的过程中,晚上比白天距离远;从远日点到近日点的过程中,晚上比白天距离近。因为距离不一样,其实早晨、中午看到的太阳,视觉上肯定有大小之分。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