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师写作如何出彩?看看一线老师的写作真经

2023/4/21 9:25:36  阅读:107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教育论衡 ,作者李伟言

写作是思考系统化的过程,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用心写出的文章是教师自己的作品,能够让教师体验到创造的欢欣和生命的意义,帮助教师与喧嚣的外界保持一点距离,葆有内心的定力,在追求理想教育的路上更加稳健地行走。

对一线教师而言,写作也是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理清思路、搭建架构、推敲/论证观点、锤炼语言……经历了这些活动之后,思维的品质会得到很大程度提升。

时下,关于教师写作,从选题到技巧的使用,都有文章教授,甚至还有专门的教育写作训练营。本文和这些没关系,而是与深层的写作价值观相关。因为随笔是比较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文体,在此,我仅把自己的写作心得整理出来,分享给老师们。

01

摆脱文艺腔

所谓文艺腔,就是辞藻华丽动人,但内容空洞浅薄。要想摆脱文艺腔,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要有思考。写而无思则浅。写作不是记录日常的流水账,也不是闭门造车的文字堆积。写任何主题的文章都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即使是写教育叙事,也需要选择教育生活中那些有意味的事件来叙写,这就需要去动脑。缺乏思性的文字会沦为个人呓语,这样的习作难以提升自己,也难以给读者以营养。

二是调动个人体验。写作并不是正襟危坐地排斥个体体验的纯理智活动。教师生命中所经历的希望与绝望,徘徊与纠结,忧虑与感动,困惑与澄明,都是滋养教师写作的养分。

个人的感受和体悟对是教师写好文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学是迷恋人成长的学问,没有丰厚的个人体验的参与、反思、升华,写出来的文章会缺乏味道,让人感觉不走心。

当下有个词叫“诗意写作”,听起来很高大上。但这种写作如果缺乏细腻和深刻的理解力是很难进行的。诗化表述背后的支撑是思维的品质、思想的力度,以及思考的真诚。没有这三者,单纯从语言表达层面去追求诗化,文青的气息就会太重,滤掉语言泡沫后会发现实质性的东西很少。这是教师学习写作时应避入的歧途。

02

随笔和论文交替写

因为入门低,且不像论文那样有严格的学术规范限制,随笔被认为是最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文体。形式不拘,表达自由,内容更是可以包罗万象,随笔很切合中小学教师业余时间少、缺少系统学术训练的情况,也适合中小学教师直接服务于教育生活改善的研究取向。

但并不意味着中小学教师不需要写论文,更不是贬低写论文。有些教师对论文抱以偏见,认为论文写作就是闭门造车,呈现必然空洞、晦涩,其实这都是误解。好的论文讲究表达的精确、思维的严谨,这对写作者逻辑的训练是很有益处的。

林少敏教授曾谈过这个问题,“现在这种双重的写作状态对我很好,老写随笔容易滑腻,思想需要在很刻板的逻辑里锤炼,但老写论文会少了灵动。经过艰苦的锤炼过程,随意的写作就不容易制造废话、大而无当或者蜉蝣无根。每一个节点每一个词都有意味,让自己心里踏实,有根据。”(《自由教育的高贵精神》,82页)我自己很以为然,交替写作,文字的风格也可多样一些。

03

占用更丰富的词汇

经常写作的人会有一个感觉,有时心里明白,但却不能很好地表达。有时知道某个词用得不好,但又不知找什么词替代。那些能恰如其分表达我们思想的字词,有时真如波光水影一样遥不可及,让我们深深体会语言贫乏之苦。

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丰富我们的词汇量了。

其实阅读时,只要对文字稍微敏感,会无意识地积累一些语词的。对一些想学写作的老师来说,也可以有意识地丰富个人的词汇量,然后再运用到写作中。让表达能够更从容、更自由,不至于心里有话,但是言语枯索,写出来的文章缺少可读性。

比如说到“心灵”,不一定老是用这一个词,还可以说“灵魂”“心魂”“灵府”。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凡事欲得其中,必取法乎上。首先还是阅读的浸入,词汇的获得绝对在其次,甚至是最末节的东西。

我个人以为,教师写作,并不一定要一味追求文采出众。文字词汇的使用永远需要服务于思想的表达,离开了内在的思想,所用的词汇再好,没有意义。就像一个人长得漂亮,但若内心空洞,就很难有魅力。文字也一样,有没有文采,可读性强不强,内在的功夫更起作用。有的文章,单看里面的一些词,挺好,但是整个一看,就觉得很浮、很矫饰,这就是缺失内涵的缘故。  

04

写出有节奏感的文章

好的文章自带节奏,富有美感,读起来让人觉得舒服畅快。想要写出有节奏感的文章,打腹稿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打腹稿是个酝酿的过程,这样写出来的文字能少些生涩,老练一些。

打腹稿的过程,就像是把文字写在了心里,然后自己在那儿看它一样,虽没读出声,实际上,是在细细咀嚼和品位,对文字的韵律我们是有感知的。

写出有节奏感的文章,除了打腹稿之外,写完之后的修改也很重要。反复读几遍,阅读的直觉可以让我们发现那些不太顺畅的语句,让长句短句错落,平仄搭配有致。袁枚说“一诗千改始心安”,教师写文章也是一样。这其实就是一个追求精益求精的过程,一个句子再好,如果放在文章中让整体有损,包括让节奏不和谐,也需要断然去掉。

05

风格的形成需要熏陶

这里所指的风格是个笼统的概念,指的是文章的特点、特色。每个人写作,都有自己的风格。

判断文字的好坏自有标准,比如论说性的文字要求有独到的观点、表达流畅、论说明晰,记叙性的可能还要有体会真切的情感,但这些标准都不涉及风格。风格可随别人喜欢与否,但无所谓好和坏,不必拿风格本身臧否作品。

文章风格是很难学的,因为它与个人的气质、性情、经历有关。但风格是可完善的——未成格的,让它成格;已成格的,让它更鲜明些。想要完善文章风格,可以找心性相近之人的文字,长期浸染,有意识地关注一下作品的特色,不知不觉,风格上肯定是受熏陶的。

06

作者与读者关系有两面

我们都知道对好作家的评判有个说法,“人民作家”,文学创作要为人民服务也是一项基本的创作要求,但这是否违背文学和艺术自身的规律呢?好的文字或许会因为其宽度和深度,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触及,对普遍的人类性问题或时代性难题的回应而被广泛分享,但它首先一定是个体化的,浸润着作者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思考,他当时写的时候,真的不一定想到要为谁服务,正所谓“大作家也都是有脾气的”。这是文章与读者关系的一个面,主要聚焦在思想内容上。

文章与读者关系还有另一面。如果写出的文字是给人看的,不是心灵独白,那么写作就要考虑读者,也就是要有对读者的体贴才好。所谓体贴,就是尽力让人看懂,愿意读下去。

有两种方法可以帮我们让文章更具可读性:

一是写作的时候,内心中设置一个潜在的读者,说理、抒情、记叙等都可面向他。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知不觉地中就帮助我们把道理说顺当,让记叙娓娓道来,情动于中却又能自然倾洒。就论说性文字而言,还会自然考虑到对方可能有的疑问,使论说更为严谨。就像面对一个人说话聊天一样,内心会有关于交谈尺度,交谈恰切方式等方面的考虑。

二是在写作的时候,少用艰涩生僻的词汇,能不用就不用。因为语言不是私有物,它只有被理解才有意义。有一句关于写作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深入浅出是功夫,浅入浅出是庸俗。深入深出尤可为,浅入深出最可恶!”

07

练笔很重要

即使一个人再有写作的天赋,也需要练笔,没有这种磨炼,再好的资质也会被荒废。

现在互联网提供了很多写作的平台,写作不再是作家的专门活动,人人都可以从事创作。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这些平台提升自己。当然中小学教师负担太重了,各种事务性工作占据身心。对于有志于练好写作的人,只能尽力而为,没时间写一篇完整的文章,那就写个百十来字,把思考的火花、灵光一现的珍贵体悟记录下来。

微信、微博有字数的限制,这种限制反倒可以为我所用,训练自己表达得简洁、精确。不断地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能力上就会慢慢发生让人欣喜的变化。

08

在用心和随意之间

写出好文章需要练,但又不是那种很刻意地练,过于刻意就急功近利了。好文章不是急功近利的结果,需要一个思想积累、认识提升、表达逐步提高的过程。写作的练笔在于“稍稍用心”,保持写作的兴趣最关键,过于想怎么写好,目的性太强了,过程的乐趣就受到遮蔽。

写作最高境界就和孩子游戏一样,就是玩儿。但玩儿得绝对认真,所谓认真,就是投入,倾情,把文字看成有生命的,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09

真正的写作是灵魂的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是流传千古的宏伟事业,但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心里知道。文字反映心灵的风貌,文章平庸还是有真知灼见,是浊乱还是清明,是浅白还是深邃,都与心灵有关。因此,写文离不开修心。

当下,教师写作被功利思想绑架并不罕见,尤其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名师,体会到流量带来的甜头,很多写作已失本心。迎合读者,缺乏深刻思考,甚至越写越套路、越写越浅薄。不放过一个有热度的话题,疲于追热点,什么事都写,公众号保持日更的状态,渐渐地把自己从写作爱好者变成了写手,文章质量可想而知,误导读者也是必然的。

而所谓的教育写作训练班、训练营,往往也不强调对写作本身的人文性理解和反思,把写作对教师功名成就的作用看得比较重,急于速成,看重发表,说白了还是太功利。这样的写作会成就一些名师,但却无助于教师心灵成长与教育的改善。

走上写作之路,思郁于心无从下笔的困顿僵滞,打磨、推敲的耗神费力,都是难以避免的。好的教育写作需要在诱惑面前有静观的定力,需要在逆境中保持对理想的守望,需要沉毅笃定、不忘初心的坚持。外界的纷扰、体制的掣肘、内在的孤独,都可视为对心魂的淬炼。纵使美好的教育理想被现实击得落花流水,但对美好教育的想象和期待却可以在心中长存。

这实际上说的是教师个人精神成长的问题,教师要作为一个“人”站立起来,有对真善美的向往和持守,有对生命境界的营造,没有这方面的努力,完全为了某种外在的功利而写,写出来的文字难免面目可憎,也很难惠及于人。

真正的写作是灵魂的事,好的文章是个体心性和精神的外化,也只有这样的文字才深入人心。在Chatgpt到来的时代,我们更应认识到这一点。

来源 | “教育论衡 ”微信公众号

作者 | 李伟言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