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顽童作文 ,作者从容战刀
关于作文教学,你的这些认知都是错的
文/赖建平
外出讲课,在开课前,有时我会讲三句话:
别人讲过的我不讲,
正确的废话我不讲,
吓人的理论我不讲。
我只讲自己做过的,且行之有效的案例、方法与理念。本文亦遵循此原则。
认知一:老师教了怎么写,学生就应该会写
作文课,很多时候,老师教得很卖力,学生写得很吃力,甚至大部分孩子写得都不尽人意。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认知有一个误区——只要老师教过了,你就应该会写;如果还不会,那就是你的问题,而不是老师的责任。
真是这样么?
我小时候,颇见过一些手艺人,有铁匠、木匠、棉花匠等等。
手艺人带徒弟,讲究言传,更注重身教。
师傅总是手把手,让徒弟一步步经历造房子的整个过程——先打下手,继而加工半成品,再独立制作一些简单的部件,师傅渐渐放手,直至徒弟能够独立完成。
一般需要三年,徒弟才能出师。
因为没有一个木工师傅只是讲一遍房子怎么造,徒弟就能把房子架构起来。
铁匠师傅也是如此。
师傅拿个小锤子,徒弟抡个大铁锤。师傅的小铁锤指向哪里,徒弟的大铁锤就砸向哪里。如此,一件件铁器,在师徒的合作之下,渐渐成形。
徒弟也渐渐学会了打菜刀,打锄头,打钉耙……
篾匠师傅。棉花匠师傅。箍桶匠师傅。但凡带徒,莫不如是。
凡是手艺,都需要手把手地教。
写作也是一门手艺,可是很多老师讲授一通,就吩咐学生开始写作。而相当多的学生尽管听老师讲了不少,却还是无从下手。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
我的做法是——写作起步阶段,要带着学生,紧扣每个素材或主题,一句一句地教,一段一段地写,反复感受整篇文章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
去年,成都的虫虫老师教一年级,她问我:“赖老师,孩子们写话练习怎么教?很多孩子写得不好。”
我说:“一句一句教,带着孩子们一个一个字写,逐步让孩子们加入自己的想法。”
她照着做了,效果非常好,孩子们学得轻松,考试成绩也很不错。
有些老师可能会问:一句一句地教,一段一段地写,写出来的作文岂非雷同?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认知了。
认知二:一句一段地教,作文就写得雷同了
我教三年级的第一篇日记时,布置孩子们回家洗一次碗,然后写下来。
大部分孩子写得很简单,很乏味。
我就用了两节课,专门教他们写“洗碗”。
开头怎么写?三言两语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
我在大屏幕上打出:昨天晚上,我帮妈妈洗碗。(地点不需要写,因为洗碗大多在厨房里。大家都知道的,千万不要写。)
除了“昨天晚上”,时间还可以怎么写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出了很多主意:晚饭后,傍晚,天黑的时候,六点钟……
人物与事件,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写法。
好了,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开头写好。写好以后,交流分享,把每个孩子都猛夸一通。写作的热情就潮水一般地涨来了。
正文与结尾部分以此类推。在老师提供的思路上加入自己的想法。
如此教学,孩子们写出来的文章结构上是一样的,但是具体内容与表述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不停地讲,不停地写,不停地夸,每个孩子都写得非常开心。
也有几个很弱的孩子,几乎是把我打在大屏幕上的内容原封不动抄了下去,也得大大地表扬——格式很正确哦,字写得很端正哦,涂改很少哦……要让这些孩子也找到写作的成就感。
写作宛如造房子,跟着老师一步步把房子造起来,鼓励创造性的思维,让孩子们大胆加入自己的想法。
反复这样做,孩子们的想法会越来越多,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就是自己的了。
认知三: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写得越好
我曾听一位老师执教“写童话”。
这位老师准备得相当充分,课件做得很精美。从童话的特点,讲到童话的分类,讲到童话的各种写作方法,还讲到写作时的注意事项……
四十分钟的课,老师讲了三十分钟,剩下十分钟留给学生写作。
可是,好多孩子写不出来——老师所讲的,转化不了。
评课时,我说:“这个内容,我上过。我没有用课件,只讲了三句话,就让学生动笔写了。”
哪三句话呢?
第一句:想一想,你们平时在家里,在学校里,或者在其他任何地方,有什么难忘的事儿。
第二句:把故事中的人物一律换成动物,并且要取名字。比如,大个子男生取名“熊大力”,小个子男生取名“猴小跳”;女生可以取得可爱一点,比如叫“猫小花”,倒过来就是“花小猫”。
第三句:把人与动物的特征结合起来。比如“象鼻王”,拿东西的时候就应该用长鼻子,而不是用手;比如,“猴小跳”生气了,可以写它“气得浑身的毛都竖了起来”,因为它是只猴子。
我还没有讲完,有些孩子已经迫不及待想动笔了。
我还特别强调,可以把好朋友写进作文里,给他取个有趣的名字,和他开一个玩笑。
那次作文,品质特别高。为啥?
因为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能落到孩子们的作文本上;因为我把作文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打通了;因为我告诉孩子们,写作就是一种有趣的游戏。
哪个孩子不喜欢玩游戏呢?
作文课,所有的指导语言都要让孩子们能听得懂,记得住,且消化得了。否则,讲得越多,浪费的时间也越多。
认知四:作文写得不好,是没有掌握方法
小学时,我的作文就写得不错,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可是,我写作时,从来不会想要用什么方法。
初中时,老师叫我介绍写作经验,我也没有整理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我就觉得应该这样写,非此不可。
成年后,无论是写文学作品还是专业文章,我也几乎不会考虑写作方法。常常是在心里反复打腹稿,不断调整,最后动笔的时候,一蹴而就。
并不是说方法不重要,而是说方法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优先于写作方法的是写作动机。
我曾教过一个六年级的女孩子,她喜欢隔壁班的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男孩子,还给他写了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在语文课上,我学会了我爱你;
在数学课上,我学会了520;
在英语课上,我学会了I loue you。
我问她:“这封信的内容似乎不是你写的哦!”
她说:“老师,我写不出来,就到网上抄了一封,我找了很久,比较了好多信,最后选择了这一封。”
我说:“看笔迹,字也应该不是你写的。”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嘿嘿嘿,老师!我的字写得差,怕影响在男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叫同桌帮我抄下来了。她的字漂亮!”
你看,只要孩子想写,就会努力去想办法,哪怕写不出来,也会到网上去找去抄。担心字写得不好,还委托同桌代她书写。
写作动机是第一位的,有了写作动机,孩子们就不待扬鞭自奋蹄了。
因此,每节作文课,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考虑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动机。
我曾有一个比较满意的课例:写发言稿。
我让孩子们读了杰布·布什在妈妈葬礼上的致辞之后,写“在赖老师葬礼上的致辞”。因为,在葬礼上的致辞,就是发言稿的一种。
要求孩子们做到三点:
第一,颠覆性的思维。悼词的基调不是沉重的,而是轻松的;不是悲凉的,而是温暖的;不是泪目的,而是幽默的。
第二,故事化的内容。抓住了赖老师的三个特点,每个特点都用一个故事来说明。
第三,个性化的概括。每个故事都要用一个词语来进行个性化的概括,比如“武术家”“机械工程师”“非著名歌手”等等。
多好玩呀!孩子们写得不亦乐乎,佳作迭出。
有了写作动机,一切就好办了。
至于写作方法,一定要提炼,要让孩子很轻松地记住。
比如,教怎么写动物,我用的是“三好动物写作法”:
一个好名字——名字有来历;
一副好相貌——相貌有特点;
一个好故事——故事有起伏。
这样的方法,稍微改一改,就可以写人:
一个好绰号——绰号有来历;
一副好相貌——相貌有特点;
一个好故事——故事有起伏。
记得住,用得上,能迁移,才是好方法。
认知五:字数达到标准了,就不会把该得的分丢了
不少孩子一开始写作文,就反复数字数,写几行,数一次。注意力都集中在字数多少上,怎么能把作文写好呢?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平时老师过于强调字数的重要性,给学生施加了过多的压力,以至于一写作文,首先想到字数能否达到要求。
写作文,变成了凑字数。
老师一再强调分数,则是基于考场作文的要求。而考场作文,是一种非常态的写作,用非常态的要求去指导常态的写作,不出问题才怪呢!
这个问题,怎么破?
从日常教学中去破。
还是以刚才讲过的“洗碗”为例。孩子们把洗碗的过程写得极其简单,三言两语就没有了,事实则非如此。
我告诉他们,先用简洁的几句话写一写洗碗前的准备工作。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好准备工作,不是吗?
孩子们恍然大悟。
接着,教他们回忆一下洗碗的步骤,按照步骤写下来。他们写,我也写。他们写在作文本上,我写在大屏幕上。
加入声音——打开水龙头时,水“哗”地一下出来了。
加入颜色——洗洁精泛起了白色的小泡泡。
加入形状——略一搅拌,小泡泡就多起来了,大的,小的,有的挤成一堆,有的独自游荡……
加入心理活动——哎呀,水龙头开得太大了,水一下子冲出来,猝不及防,贱了一身。
更重要的是加入意外:
水太烫了——没注意调解水温,好家伙!手刚伸进水里,立马给烫得缩了回来。赶紧放一些冷水降温,不然碗没洗干净,手却变成“烤猪蹄”了。
洗碗池里的碗和平时不一样了——刚想捉住它,它却像个调皮的小孩,哧溜一下,钻到水底去了。
差点儿把盘子打掉了——盘子比碗更沉,也更滑,刚从水里捞起来,准备用抹布给它搓个热水澡,手一滑,“咣当”一声,盘子摔在了案板上。幸好这盘子挺结实,没摔破。不过,已惊出了我一身热汗。
……
还要讲详略:洗碗详写,洗筷子略写,因为洗筷子相对容易,也缺乏故事性。
写完以后,让孩子们数一数,居然写了将近500字。
我叮咛孩子们,写作文时就一心把作文写好,不要去数字数,按照赖老师讲的去写,字数肯定能达到要求。
有熊孩子问:老师,考试的时候怎么办?
傻孩子呀!你如果平时进行的都是高品质的写作练习,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能轻轻松松写四五百字,还会怕区区考场作文吗?
转自:“祖庆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