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星教师 ,作者汤玫
要想班级管得好,规则不可少。
规则并不是束缚和禁锢,而是帮助孩子们发现更好的自己。学生在校的生活,从早晨进班开始,就需要有规则去遵守。但规则又不能随意而定,规则的制定和实施,都要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和发展特点,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
在一间教室里,制定一系列师生都共同遵守的规则,能让大家更有安全感,知道彼此的期待是什么,从而让班级生活井井有条,朝向美好。
以一日在校生活为例,来看看不同的方面,教室里应该呈现怎样的规则。
到校:不迟到,有精神
一天的学习自早起到校开启,如果能精神饱满地按时到校,便可以“元气满满”开始学习,反之,则可能一整天都受糟糕情绪影响。
具体要求:
1.向学生明确并强调学校上课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牢牢记住。
2.规定最早和最迟到校时间。如最早不能早于上课前40分钟,最迟不能迟于课前5分钟。让学生记好具体时间,每天早晨在家的安排就要参照进行。
3.到校后做什么?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拟定几种选择,如上交作业、晨跑锻炼、晨诵读书等,再规定不适合做的事。
温馨提醒:
对每天都能按时到校不迟到的学生,进行积分统计,每个月颁发“满勤奖”,学期结束用于兑换小奖品。
对迟到的学生,是不是一定要责罚?怎么罚?必须谨慎为之。迟到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很多孩子并不是不想遵守时间,他们是对时间的长短毫无概念。
想让“罚”更有创意,可以参考绘本《迟到大王》:迟到的孩子要讲一个“迟到的故事”,请同学们评价能否接受这个理由。
这样不会让迟到的学生陷入尴尬和难堪,还可以训练想象力,同时锻炼口头表达力,化紧张气氛为轻松。
晨诵:唤醒每一个清晨
沈从文先生说:“于清晨极静之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在学生到校后的每个清晨,用诗歌和诵读来唤醒自己的精神,久而久之,对规则的遵守就成了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具体流程:
1.早读开始,在座位上拿出晨诵读本,做好准备。
2.大家一起唱晨曲,和着旋律和节拍律动。
3.复习前一天诵读的晨诵诗歌,找到诵读的感觉。
4.学习新诗,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5.自由创作属于自己的诗。
温馨提醒:
每一个清晨都是美好的开始,但有的孩子不一定能感受到,他们虽然身体醒来,大脑还是迷糊的。
每天早晨进行统一流程的晨诵,既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活动。认真晨诵的孩子,每日的诗歌已是奖励。晨诵读本上的创作,一周进行一次评点奖励,盖上奖章,让身体与心灵一起行走在路上。
如果有孩子在晨诵时还有点“犯迷糊”,也不必指名点醒,更无需破坏班级的诵读氛围,悄悄走到他身旁,轻轻摸一摸头即可。
或者请这个孩子和老师来对着读,用真诚热忱的声音去真正唤醒他。
上课:做好准备不心慌
学生在校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教室,教室也是开展学习活动的“主阵地”。学生遵守上课规则,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专注的习惯。
具体要求:
1.开学后及时记录班级课程表,按照每日课程安排带好课本、作业等学习用品。
2.每节课提前做好上课准备,打响预备铃之后,拿出课本、文具盒、笔记本三样物品摆放在课桌上,其它用品一律放进书包收整齐。
3.课上不乱动学习用品,根据老师要求或课堂需要,再拿出、收起学习用具,不发出过大的声音,动作要迅速。
4.上课坐姿要端正,如果有些疲累,可以稍微拉伸一下身体,做一做深呼吸。课上写字时一定要将身体坐正,双脚平放在地上。
5.下课后,把课桌上的物品整理到书包或抽屉,再离开座位,出教室活动。
温馨提醒:
对于不能遵守上课规则,甚至是扰乱课堂纪律的孩子,可以制定一些小小的“惩罚”,如负责擦一天黑板、整理各学科的作业本、当众讲一个故事、为大家唱一支歌、管理图书角一天等。这些惩罚措施,实行起来不困难,但会让学生有一点小为难,需要牺牲一些自由的时间,或付出一定的劳动。
惩罚不是目的,对于总是违反规则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自觉遵守规则。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比较有效。让自律性较强、能自觉遵守规则的同学,和这些孩子结对子,点对点帮扶,一旦发现有进步,对“帮扶双方”都进行表扬奖励。
排队:牢记“快静齐”
学校一日常规中,有多项要求都和排队相关,如出操、放学、参加各种活动。一个班级的队伍也能充分显示班级的管理情况。
具体要求:
1.细化排队过程,分为“离位、出门、找位、对齐、行走、站位、调整”几步,让学生每一次排队,都能对照步骤一一执行规则。
2.排队过程的每一步,都拟出具体规则。如“离位”要做到“桌面快速收干净,离开座位不出声”,“出门”要做到“里面先让外面走,男生先让女生走”,“对齐”要做到“瞄准前面某同学后脑勺,脚下有线就踩线对齐”。
3.每次排队都力争达到“快”“静”“齐”三个维度标准。“快”是动作有条理,不混乱;“静”是注意细节,手上、脚下、口中都要控制音量,不超过35分贝(用分贝测量仪帮助孩子形成音量大小概念);“齐”是集体要合作,随时关注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
4.和体育老师沟通,在体育课上将排队进行常规化训练,可以加上喊口号辅佐,让队伍有士气,动作有力量。
温馨提示:
排队时,肯定会有孩子闲不住,总想释放一下过盛的精力。发现了“鹤立鸡群”的孩子,不要当众责骂,单独对他们进行训练,强化排队技能。还可以请他们担任班级队伍的“领队”,委以重任,多加鼓励,激发孩子内心的“被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
卫生:维护共同的“家”
教室是另一个“家”。实际上,在上学时,学生在教室活动、学习的时间比在家里要多得多,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可以让师生感到心情舒畅,也能更加专心地进行知识的学习。
具体要求:
1.明确值日生职责,分工细化。每一天的几位值日同学,进行任务包干,将班级卫生的具体工作分配到个人。如XXX负责地面卫生,XXX负责走廊卫生,XXX负责讲台区域(包括黑板)等。
2.让每个同学了解自己的“卫生责任区”,如座位周边,每节课下课后迅速检查自己的卫生区,及时清理废纸等垃圾。班级值日生可以提醒并要求同学清扫自己的座位。
3.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室卫生用具的功能,固定摆放位置,了解并掌握垃圾分类标准,学会使用卫生工具。
4.利用劳动课强化训练各项卫生技能,分项开展比赛,让学生自己评分,切身体会整洁与邋遢带来的不同感受。
5.班级的绿植、花卉等植物,安排专门的“小小养植员”,给每盆植物贴上养植标签,请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家长来介绍如何养植,再分配给学生具体的养植任务。
温馨提示:
教室卫生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这个环境是否产生共情,当他们对这个地方产生了热爱,便会自觉地去维护这里的干净。
对于暂时没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同学,则可以用“任务”代替“惩罚”,比如安排他课间在教室、走廊、卫生责任区巡视,发现乱扔垃圾的同学,就去提醒或记录下来,这样,他自己就没空“制造垃圾”了。
另外,不让学生把零食带入教室也可以有效杜绝垃圾的产生,教师可以在办公室自备一些小零食,作为奖给“讲卫生”“爱劳动”学生的奖品。
阅读:书中自有大乾坤
优秀图书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都会较为突出。
当一个班级形成了浓郁的阅读氛围,课间的安全隐患都会减少很多。追跑打闹的孩子几乎看不到,更多的孩子在结伴阅读,或是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他们遇到矛盾,也会采取较为妥善的方式解决,因为书中的故事,教过他们怎样做。
具体要求:
1.班级图书角每日安排两位同学管理,佩戴“小小图书管理员”胸牌。共同商量,明确分工。其中一人负责整理书柜中的图书,一人负责管理阅读角的图书借阅。
2.自由组成阅读小组,设计好海报和阅读记录表,张贴在阅读区,小组成员及时登记读完的书名及总字数,开展阅读竞赛。
3.每周由阅读积分最高的小组进行分享,小组成员各自推荐一本阅读过的好书。
4.每个月开展一次班级共读,所有同学共读一本书,完成阅读过程的记录和阅读单,举行“聊书会”。
5.不定期开展读书笔记、读后感征集,优秀作业展示在班级内部专栏、班级外道走廊等位置,用图书当奖品奖励学生。
温馨提示:
书中自有精彩世界,书中自有无限乾坤。共同遵守班级阅读规则,在班级活动中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他们从阅读中感受到无尽的快乐,当孩子们热爱阅读并喜欢这种经历时,阅读本身,已经成了一种奖励。
来自不同家庭的班级成员,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大不相同。有些还不能很好遵守阅读规则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引导和帮助。讲故事给他们听,送书给他们看,和家长交流,鼓励多进行亲子阅读,图书对他们的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大。
“规则”一词是冰冷的,教室里的“规则”却可以是温暖的。班级规则的制定,不是为了完成某项评比,也不是为了可以按规惩罚儿童,而是为了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开拓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如此,这一间教室就是大家的“乐园”,班级才会成为师生心灵的归属地。
—END—
来源 | 星教师
转自:“祖庆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