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初教师眼里优秀教师的共性
2023/4/21 9:04:34 阅读:84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我在小学教语文 ,作者郭佩姝
文/郭佩姝
很喜欢4月3日莫国夫老师这种朴实直白接地气的讲座,一场讲座,将几十年从教的关键经验,以有逻辑的系统的方式表达出来,讲述给我们,引领着我们。
从教3年多,我了解到的小语名师并不多,特别欣赏的有这几位:于永正、管建刚、张祖庆、莫国夫,还有身边的高山竹平老师。听这些老师的讲座,看他们书中的教育教学故事,观察他们日常的为人处事时,我发现促成他们成功的有很多共同的要素。
一、坚持去做一件事
坚持是什么?是莫国夫老师说的“坚持长期主义,坚持为微小的改进而努力。”是竹平老师带着我们在做的每天坚持1000字,是《韧性》这本书的作者李小萌倡导的“持续小赢”。
这件事看起来简单,但日复一日的坚持真的很难,就以写千字挑战来说,上周因为班级里发生了一些事情,焦头烂额,但同时也把这当成一种让自己心安理得不写的“借口”,松了一周之后,明显感觉自己的行动力减弱了,好在有严师耳提面命,才不至于“自甘堕落”。
二、把教室当作研究的天地
竹平老师说过,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研究的意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形成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点和莫老师讲座里说的“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总和学生说,想要写作有素材,要有一双发现故事的眼睛,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自己。
擦亮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培养一个思考问题的头脑,锻炼一颗不怕问题的心。
三、去书中寻找与自己的联结
过去读书,很追求数量,隐隐约约感觉自己是带着一种“炫耀”的心在读,与此同时又会时常懊恼,读完之后什么都记不住。
莫老师和竹平老师都在教一种读书方法,用莫老师的话说是“从书中看见自己”,用竹平老师的话说“要思考书中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间的联系。”用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说法解释“读书是一种双向沟通,学生必须向自己提问题,也要向老师提问题,一旦他了解老师的说法后,还要能够跟老师争辩。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和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思考是书与自己经验的桥梁,否则再多也只是拾人牙慧。
四、“笔耕不辍”不是说说而已
莫老师在讲座的一开始就说,如果不是疫情,他可能不会出这本书,而这本书就是由疫情期间很多小的思考构成的。管建刚老师有6本作文教学书,也是由一次次小的实践尝试积累而成,慢慢形成了他的“核心竞争力”和“个人专业标识度”。竹平老师能做到每日更新自己的公众号,从不间断,积少成多。这些名师都是通过写作整理自己的思考,记录教育的智慧,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发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而写比写得完美更重要。
五、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很重要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很多名师在做讲座之前都会说这样一段话“我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或者是“每个人的说法都是一种偏见,我只是提出我的偏见”等等,总之就是不强调自己的观点一定是对的。
这样的表达不仅是谦虚之词,更展示出一种不唯己见的开放的态度。不站在学术权威的高度俯视他人,得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观点。这背后藏着的不是“老好人式的中庸”,而是在知道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自己的态度是什么的基础上,平和的看待世界。
人云亦云是最好走的路,当大家都在朝着同一条道路奔驰,而你的心却归属于另一条道路时,这是最艰难的时刻,但也正是真正人格独立时刻。它意味着不管做出怎样的选择,只要内心笃定,愿意承担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才有可能在游戏里找到真正“自适”的状态。
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普罗塔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不得不承认,大道至简,很多的道理看起来那么简单,但是真正领悟起来,那么难,真正实践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但好在身边有老师引领,自己意识到了这些好的方法和道理,也开启了“虽慢但有”的行动,秉持着胡适所说“进一寸有一寸欢喜”的态度,继续往前挪。
转自:“荣老师的有光课堂”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