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柿柿如忆 ,作者一颗柿子
【前言思考】
在准备四单元《古诗三首》时,我突然想到一些问题,前几年的古诗学习中,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自学方法和流程:
一读通(字音、节奏、情感基调)
二读懂(查看注释、观看插图、猜想、提问)
三读透(查背景资料、作者介绍、结合具体意向展开联想)
那么在六年级的学习中,他们的自学还可以有怎样的提高?我还可以教给他们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如何提升学生对一首诗的独立解读能力?
沿着这些问题,往前寻找答案,我想到了“古诗鉴赏”。
备课时,老师想要准备的更加充分,对文本理解得更加透彻,必须要自己写文本分析/教学解读,阅读教学参考上的诗歌分析,查阅“古诗文网”等资源的诗歌鉴赏。
那么学生自学后,是否也可以通过写“诗歌鉴赏”的方式,来整合头脑中对一首诗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实现长期记忆的转化,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
我想尝试一下,但不得不说,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我是不是在过度拔高?这样的方式是否适合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会不会听到这一看似很专业的名字,看到“诗歌鉴赏”的篇幅,就望而却步了?这些都是我担心的问题。
但想到构成一篇诗歌鉴赏的基本部件:诗歌类型、诗歌翻译、深入理解诗歌词句、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诗中情感和志向等,这些其实学生都学过,结合起来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一些“套路”,也能模仿个七七八八。
犹豫再三后,本着与其在头脑里空想,不如在实践检验其合理性的原则,我开始了尝试。
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古诗三首》—
一自主预习,整合资料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均为咏物诗,意思都较好理解,三位诗人的人生故事都比较曲折,且诗如其人,诗歌中所传递出的志向,均能在诗人一生的为人处事中展现。
基于以上共同特点,结合文娟老师的预习单,我将自主预习环节的目标定位如下:
A 读通读顺,基本掌握诗歌节奏型及情感基调。
B 结合注释和猜测,理解诗歌表面意思。
C 知人论事,能提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查找与诗人有关的资料。
D 根据关键问题提示,自主深入理解诗歌。
光看这个预习目标就能发现,其实学生要做的工作量很大,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考验。
逐个来分析他们的预习情况。
1.围绕目标AB的预习情况
A 读通读顺,基本掌握诗歌节奏型及情感基调。
B 结合注释和猜测,理解诗歌表面意思。
背诵、默写、划分节奏型都比较简单。在诗歌翻译部分,存在的问题较大,虽然诗歌比较简单,但是同学们的理解五花八门。
《马诗》里,“大漠沙如雪”,“沙如雪”好理解,但问题是沙到底如雪的什么?有人写沙如雪的白,如雪的厚,如雪的密,风吹来时如雪纷纷扬扬,月光洒下如雪的亮,如雪带来的冷的感觉。
这一发现很有意思,到底哪一种并无定论,但是“大漠沙如雪”营造出的沙场的氛围却是明确的,肃杀、寂寥,这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的,月似钩同理。
后两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相对较难,难点集中在没有注释的“快走”“清秋”,以及不知道如何把“何当”和“金络脑”连接在一起。
《石灰吟》难度不大。
《竹石》同学们在翻译时会把“咬定”“破岩”“千磨万击”等重点词语遗漏,模糊成:竹子把根扎在青山里,把根立在岩石上,经历了困难但依然坚劲。能达到翻译通的程度,但是把诗歌中有味道的关键词都漏掉了。
最后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如果只是直白的翻译成:任凭你刮的是东南西北风。但如果只到这里,这句话好像没说完,所以这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是要在课堂讨论时引导的。
围绕目标CD的预习情况
C 知人论事,能提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查找与诗人有关的资料。
D 根据关键问题提示,自主深入理解诗歌。
在对诗歌意思有了初步理解后,同学们自主提出问题,很多问题有探究价值问题。
1)三首诗都在借物抒情,但为什么李贺选择的是“马”,于谦选择的是“石灰”,郑燮选择的是“竹石”?
2)《马诗》里前两句为什么要写景?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
3)《石灰吟》为什么是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什么有的版本是“粉骨碎身”有的版本则是“粉身碎骨”?
4)《竹石》为什么竹子要生长在石头缝中?“东西南北风”代表着什么?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预习,查找与诗人有关的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思维导图。
这一步的设计是帮助学生缩小查资料的范围,在观察同学们以往查资料的情况,我发现大家一般是百度百科诗人名字,把词条里的第一段摘抄上去就了事。但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去查资料有一个好处,能更具针对性,带着问题去阅读资料,才会有选择地摘抄,知道自己要什么。
自学到这一步,基本上全诗的大部分问题都解决了,下一步就要集中讨论,功克难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写“诗歌鉴赏”的方法。
以下是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制作的思维导图。
二|课堂讨论,范例指导
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有这几个:
问题一:《马诗》中为什么要写环境描写?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问题二:《石灰吟》《竹石》面对怎样的困难?面对困难的态度是什么?
问题三:三首诗中,作者分别选“马”“石灰”“竹石”是偶然还是必然?
这三个问题直指三首“托物言志”诗的核心:物与志,其实解答一首诗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对这首诗进行诗歌鉴赏。
【课堂记录】
紫色字为教师提问重点;
橙色字为学生回答要点。
上课之初,我先提问:大家在查古诗文网或者古诗书时,有没有见过这样一个东西——诗歌鉴赏,大家纷纷点头,我出示了一张写从古诗文网上截下来的《马诗》诗歌鉴赏,请大家来说说看到之后的感受。有的回答感觉分析的很深入,有的说太长了,有的说看见就想打退堂鼓,不会让我们也写这个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我接着说:学完今天这堂课,那么每个人都能写出这么长的鉴赏,都能打败这只“纸老虎”,你们信不信?一片哗然。
这一导入的目的就是引起学生兴趣,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同时也让大家明确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接下来,我们就以学《马诗》为例,开启今天的“打虎之旅”。
问题一:《马诗》中为什么要写环境描写?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教师:大家在分析“大漠沙如雪”的时候,郭老师发现有非常多翻译的版本,你们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小王:大漠上的沙像雪一样又密又厚。
小刘:沙漠广阔无垠,下半句提到“月”,皎洁的月光洒在沙上,沙闪烁着银白色的光。
这一说法能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很值得鼓励。
小肖:后两句是一匹奔腾的马,马在奔跑的时候会带起风,会扬起沙,沙扬起的样子就像是雪一样纷纷扬扬。
小许:听完小肖的说话,我又有一个联想,就是夜晚的大漠非常凄冷,给人一种冬天下雪的感觉。
老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呢?
问题一抛出,大家犯了难,感觉都有道理,但没有一个人可以穿越回唐朝,问问李贺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继续提问: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它给我们一些意象,这些意象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想象和感受,读诗不能像读说明文一样单纯追求准确,而是要体会意象带给我们的感受。回头来看,大家的理解都不同,但是不管沙是如雪的寒、亮、还是密厚,总体而言这两句环节描写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小叶:我感觉到了边塞战场的肃杀。
小张:我觉得很冷清。
小许:沙漠很广,马很小,人很小,有种孤独的感觉。
小王:结合后一句“月似钩”,我感觉到战场的残酷。
老师:在这样广阔、肃杀、残酷的边塞战场上,有怎样的一匹马呢?
小肖:这是一匹很高贵的马,它能带上金字做的装饰。
此话一出,下面就有各种反对的声音了。
小张:它还没有带上“金络脑”呢,前面有两个字“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带上,说明现在还没有,这只是它的一种希望。
老师:从中你看出了这匹马怎样的心情?
小许:我看到了它的不甘心,壮志未酬。
小叶:它还是一匹英姿飒爽的马。
小刘:“快走”就是快跑的意思,我感觉它是一匹健壮的想在战场上驰骋的马。
老师:这样的景,这样的马的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李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需要联系前期同学们查找的资料。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华仔:通过查李贺的背景资料,我们发现他非常有才华,7岁就能写文写诗,这和那匹能力特别强的马很像,但是27岁就去世了,另外,他想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因为得罪了元稹,被陷害不能考,他应该有和这匹马一样的不甘心。
佳佳:李贺有一点和马不同,这匹马非常健壮,但是李贺27岁就去世了,一生体弱多病,可能他也把自己的壮志寄托在马的身上,也希望获得战马一样强健的体魄,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重用。
教师:接下来大家离读透这首诗只有一步之遥了。为什么李贺选择借“马”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心有不甘的志向?
琪琪:可能和马是战场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有关,它代表了建功立业,战场杀敌。
小宋:我查到一个资料,李贺的属相是马,可能他觉得马能代表自己。
小心:有一个词叫“千里马”,比喻很有能力的人,他可能是认为自己就是一匹千里马。
老师:说到“千里马”就不得不提另一个词“伯乐”,韩愈有一篇文章叫《马说》,其中有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听完这句,你又有怎样的联想?
小心:他是千里马,李贺希望能有像伯乐赏识自己,重用自己,让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小黄:我还有一种猜想,马性格温顺,对人忠诚,有可能这也和李贺比较像。
教师:思路越来越打开了,至此,《马诗》这首诗大家就学透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解锁如何写“诗歌鉴赏”,一块块拼图已经在大家手上,只需要简单几个步骤就能把他们拼在一起。
一篇诗歌鉴赏一般包含四个部分:
总说+解读表面意思+结合具体意象感知+联系作者理解诗歌。
以《马诗》为例,我们一起来写诗歌鉴赏。
师:总体说这是一首什么诗?借什么表达了什么?
生:《马诗》是一首咏物诗,借战马来抒发诗人李贺一心报国,壮志未酬的感情。
师: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生:全诗歌的意思是:月光下,辽阔的沙漠像铺上了一层皑皑的白雪。边塞的上空,高高地悬挂着一弯如刀的秋月。什么时候我才能配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
师: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诗歌的后两句写出了一匹怎样的马?
生:诗歌前两句写了边塞战场的风景。“沙如雪”把沙比喻成雪,突出了在月光照耀下,沙漠的清冷、寂寥,“月似钩”,把月亮比喻成作战用的武器,表现出战场的肃杀之气。
生:诗歌后两句写威风凛凛的战马。“金络脑”是贵重的马才能用得起的,能佩戴金络脑的马,一定斗志昂扬,在沙场上肆意驰骋。但“何当”两个字,写出了作者的无奈,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被重用的一天?借马抒发自己的感情。
师:为什么李贺写的是马不是其他?
生:马和战场紧密相连,李贺把自己当作一匹千里马,希望能有伯乐赏识,另外,李贺属马,与马比较亲近。
师:结合诗人李贺的生平经历,你如何理解这首诗?
生:结合李贺的人生经历,我发现他27岁短暂的人生里,就像这匹马一样渴望被重用,但是因为体弱多病,科举考试无门,这一心愿无法实现。
师:恭喜大家,学写诗歌鉴赏的进度条加载完毕,只要把这些问题的回答连在一起,一篇完整的“诗歌鉴赏”就完成了,简单吧!
今天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其余2首诗的理解,写一篇诗歌鉴赏。
这一环节的难度不大,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说过一次了,基本上人人都能写出来,布置这一作业的目的有三:
其一是增强同学们的信心,让他们不畏惧写诗歌鉴赏;二是巩固写法,用熟悉的内容,去练习不熟悉的形式。其三,为接下来提升难度的训练铺垫。
三|自主实践,筹备展览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成功,让学生逐步脱离教师的指导,练习独立鉴赏诗歌,独立完成诗歌鉴赏,我和学生设计了这样的表现性任务——“品诗书鉴”活动,这也是本单元的第一个子任务。
【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自选一首“咏物诗”,用美观的字迹抄写全诗,并在书法纸的背面,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写上你对本诗的鉴赏。
每位同学的作品在班内展出分享,看看谁选的诗最得当,谁的书法作品最美观,谁的诗歌鉴赏最深入!给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去完成。
下面欣赏一下大家的作品吧。
仔细阅读他们的作品会发现,不同程度的学生鉴赏的深度不同。
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同学,能结合具体词句和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诗歌,还会加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学习能力弱一点的学生,能基本写出诗歌意思,按照指导的“四步法”写够四个板块,有了这样的整体意识,也是进步。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