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纵贯线课堂教学 学做一名“创设型”教师 ——记第3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2023/4/20 9:55:30 阅读:135 发布者:
4月7日至9日,我有幸得到一次去苏州学习的机会,在这里正在进行着一次重要的语文教学的变革,这里汇集了小学语文届的翘楚,如王崧舟、薛法根、张祖庆、张学伟、罗才军等各路名师,也是在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是“专家型”教师,我将本次学习的体会总结“四个一”:
一、学习做一名会还原情境的老师
在本次观摩活动中,我发现,语文课程是并没有核心素养的,而是我们利用语文课程这个工具来建构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便有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个说法,通过一次次的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可以在真实性情境过程中表现出来,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各方面能力实现螺旋式生长,在“我学来”的的基础上变成“我会学习”,简而言之,我们教授的是“学生会学习的能力”,而这,需要“真实情境”来构造学生本身的知识体系,我们知道,现如今的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每节课的学习都能经历真实性的事件,所以,引导学生还原情境,走向“大概念”下的任务群则需要教师在创设情境中下足功夫。以王崧舟老师的《梅花魂》为例,在引导学生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浓浓的爱国情时,我们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引导学生们抓住外祖父分外珍惜墨梅图,外祖父在无法回祖国时呜呜的哭起来等关键性词句,让学生在词句中感受外祖父是如何思念祖国,王老师的处理手法则别具一格,以外祖父去世后作者陈慧瑛会在他的坟前种下什么树为节点,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让学生思考为何种的树会是两棵梅花树,通过原文寻找证据,还原情境反方向式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梅花先是比作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人,然后是象征中华民族坚守气节、顶天立地的精神,最后寄托像外祖父这样眷恋祖国热爱中华的爱国心。不仅把课上完了,从莺儿和外祖父一个个真实性故事中感受到了梅花的秉性,还学习了什么是文学意象这一个晦涩的词语,也了解何谓是《梅花魂》,如果说我们只是在教语文,而王崧舟老师这些名师则是在教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学习做一名会深挖的老师
在教师这个职业上,我认为,我最多是一个新手型教师,对于讲授上,通过这四年的工作可能会有些工作积累,但在教授上,我可能只是个刚入门的新手,通过这次培训,这个感受更加的深。我发现,这些名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课程深挖能力,就王崧舟老师来说,他讲梅花魂会挖作者陈慧英在回到祖国后的大学生活,会挖到次年她重回星岛纪念外祖父的日记,会挖她遭受迫害在大山中喝雪水度日的悲惨境地等等等等来佐证梅花魂对她的一生的记忆印刻,以张雪伟老师来说,他会挖课文人物背景阶级关系,挖不同人物笑后的情节联系,挖《红楼春趣》后十二钗的人物走向,这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想要真实性的还原课堂需要深挖课文背后的纵贯线,把文章放进作者笔下,然后将作者放进历史中,最后把这段还原式的“历史”交到孩子们手中,以情境为基石,以深挖纵贯线为依据,以还原为手段,我想这便是语文大单元任务群想要告诉我们的,我们的语文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我们在使用语文完成教学,而是,语文在借我们的手来完成教学!
三、学习做一名“细节控”的老师
名师可能都是细节控拉满的“控制狂”,当然,这是褒义词,一个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自己热衷的事业,究竟可以细节到什么地方呢?我算是见识到了,他们会细节到知道学生公开课会紧张发热让他们可以把外套脱下来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整齐但生动的课堂,细节到记住回答优秀学生的名字,是那个字,细节到填词语云淡风轻在人的脸上无法有明确的表情都能指出来,学生的回答总是千奇百怪,回答却不一定指向你的下一个环节,但这些“控制狂”可以预判学生的预判,把学生的思维控制在他们设计的“陷阱”之下,让他们在发散思维尽情想象的同时,可以有个篱笆把他们围起来,有个绳子把他们牵回家,而这里的学生们也不得不让我感叹,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如此的广阔,天马行空,他们有着想象的多样色彩,而这基础之下是大量的积累与实践,他们的想象是有着牢固不移的现实基础,我想这除了学生的因素之外,还有就是这些热衷从事基础教育的这些控制能力超强的名师们一点一滴细节的把控,让他们的想象与创造有了这样牢固坚定的根。
四、学习做一名会思考的老师
薛法根老师说,现在的语文是教学,要让学生有“三得”:读得懂、记得住、用得出,若是学生可以做到这“三得”,那我们的教学便是有用的,这句话深深的震撼着我,我们一直在语文的横向线上寻找方向,将现在的语文与德智体美劳等多门学科挂钩,但也却容易忽视语文这一个学科所需要我们完成的基本目标,当语文在现代化工业进程的发展之下,变得拥有更多时代内涵时,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可控因素,我们的语文是既得有着天然朴素浑然璞玉的外貌,又要有着可以遮住瑕疵的“化妆品”,所以,这需要我们现在的教师,有一双会辨别的眼,有一双会选择的手,辨别可用之法,选择可用之物。新课标下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个任务群则更是要求学生有薛老师的这“三得”,在阅读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体会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感受伟人们的人格力量,也需要学生可以运用表述好这份情感体验,而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以不同的创设情境方式来将这份体验能让学生感受得到、表述得出、书写的来,将感受、感染、感动内化于学生思考之下,与学生一样,他们思考知识,我们思考如何教知识!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知,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这个职业不比其他职业,我们更需要的是发展而非一成不变,固步自封,学生总是在新鲜中不断发展,我们也不能跟不上他们,我们要走在他们的前面,这样才可以做一个引航者,做一名会还原的教师,情境需要还原作为手段;做一名会深挖的老师,感动需要真实的文字;做一名会控制细节的老师,学生会闪闪发光;做一名会思考的教师,发展不能赶不上现实!
转自:“临沭县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