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室简介
数学工作室由林娣老师领衔,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合作、交流、分享”为主旨,通过学习研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成员专业成长。
数学工作室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在这里,大家怀揣着共同的梦想走到一起,在彼此身上汲取能量;在这里,大家对自己进行反思和解剖;在这里,大家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在不断求索中拧成一股合力,使智慧的火花尽情地在组内燃放。
数学工作室领衔人
林娣,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暨浙江省中小学师德楷模,杭州市教坛新秀,滨江区首届教坛中坚、第二届优秀人民教师。从教25年来,一直深耕教学一线,坚持教、学、研一体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引领团队改变学教方式。作为数学工作室的领衔人,给工作室成员的搭建多元化的成长舞台,在听课、磨课、研讨的氛围中实现个人及团队的拔节,指导教师的公开课、课题、论文等多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
特色活动
��� 一个课题,引领团队共成长
数学工作室立足学生思维特点,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通过设计与实施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研究活动,实现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工作室成立初期,便确定了“‘1+x’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这一研究主题,并申请课题立项。三年来,工作室成员在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开发新的学习素材,从课程内容学习方法、推进策略等进行多方面、立体、有宽度、有深度的研究。依据新课标,基于学生现有学习水平,以及教材的衔接点,梳理出“1+x”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序列目标和内容。作为一种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1+x”数学拓展性课程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玩中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思考、勤于动手、乐于学习。
在数学工作室的引领下,学校拓展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已形成一到六年级的课程体系,使数学学习更具趣味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增加学生学好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也提高了工作室学员的资源整合意识,增强了教材解读和开发能力,在课题理念、运行机制、研究实效等方面,均获得一定的积累。
��� 一个“问题”,创启学生学习力
提问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数学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进一步促进“生问”理念的生长,数学工作室的成员们以课例研究为抓手,以问引学,精准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工作室成员蔡凯程、刘晓娟、汪丹等多次执教研讨课,《年月日》、《笔算除法》、《用字母表示数》等课例给老师们很大的启发。
同时,工作室围绕“如何开创问题角,让学生主动质疑”展开“问题角”活动。成员们定期分享各地名校开展问题角活动的优秀成果,并对每个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每次活动大家都认真聆听,深入思考,就“如何让学生会提问,如何反馈探究成果”各抒己见。在林老师的带领,全体工作室成员的努力下,相信富有“童心、趣味”的问题角一定会在钱塘肥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
��� 一种文化,彰显数学魅力
当数学文化浸润数学知识进入课堂时,数学课堂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工作室的成员积极思考并实践,通过课例研讨、微课制作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文化的价值,感悟数学之美,用数学的眼光来感知生活、认识世界,让数学学习有“味道”,有“灵魂”。
徐滢超、来丹飞、蔡凯程、刘晓娟等工作室成员先后参加全国、省、市级比赛,在现场说课、微课制作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工作室学员的反思意识、科研意识和数学素养都有了提升,并在反思研讨中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经验。
点滴积累
��� 研读名师好书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阅读好书的引领,教师的“源头活水”源自于“书中”的涓涓细流。工作室每个学期都会组织成员们前往新华书店购买专业理论书籍,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好课燎原》、《课例式解读小学数学》等一系列名师好书,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将书中所学运用于实践。
��� 定期研讨
工作室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与力量,每学期开展主题研讨课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多次组织成员外出听课,领略专家们的风采,接受新理念的熏陶,同时还组织成员们观看名师们的课堂录像,学习他们的教学风格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一路收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几年的努力换来的是累累硕果。在实现抱团式发展的同时,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航标。
汪丹
研修成果
《一课三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初探——以小学计算教学为例》在杭州市教学论文评比、专题论文评比中均获二等奖;《基于教学“四部曲”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荣获区教学专题论文评比二等奖。
感恩成长
回顾在数学工作室一起学习的两年,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深厚底蕴和潜心教研的魅力,工作室伙伴们孜孜以求的学习状态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勤于实践时光荏苒,两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丰富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来丹飞
研修成果
浙江省小学数学文化优质课微课一等奖;杭州市“教学评价与考试”优秀论文二等奖;区中小学“教学评价与考试”论文一等奖。
感恩成长
在工作室的日子很幸福,很温暖。小伙伴有疑问,就一起讨论解决,小伙伴有需要,群里一呼就到位,在这里,永远不会让你感到孤军奋战的无助。作为工作室的成员,我有了更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在上课、科研、教学技能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成长进步。
“独行快,众行远”,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在理想的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实的脚印,抬头有清晰的远方。希望能和小伙伴们继续追光而行,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领略更多美好的风景!
刘晓娟
研修成果
全国“生问课堂”优质课及教学叙事(案例)评比均获一等奖;浙江省小学数学文化优质课说课评比二等奖。
感恩成长
在数学工作室的这几年是我成长比较快速的几年。为了让学生的社团活动课能在“玩中学”,我们一起研究并设计了各个年级的拓展性课程;为了提升团队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观摩前沿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工作室这个爱的共同体中,我们一起探讨过《小数乘整数》的生问课堂,一起研磨过《年月日》的任务驱动性课堂。未来,我们将肩并肩,继续共同奔赴教育这场温暖的旅程。
徐滢超
研修成果
全国小学数学文化优质课微课一等奖;滨江区专题论文评比一等奖;省级“新疆特级教师储备人才研修班”展示《解决问题》、《田忌赛马》。
感恩成长
很幸运能成为数学工作室中的一员。在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工作室的成员相约书店一起选购图书,督促自己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我们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和课题,围坐在一起讨论阶段性成果,总结经验,努力提升教科研水平;我们一起走进课堂,研磨每一处细节,踏实踏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我们很珍惜一群人在一起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共同成长的经历,这样的大家庭让我们感觉无比温暖、有爱,督促我们不断前行。
蔡凯程
研修成果
浙江省小学数学文化优质课二等奖;杭州市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杭州市中小幼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感恩成长
回首几年来走过的道路,深感充实与快乐。在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设计孩子喜爱的“1+x”拓展性课程,一起外出学习。当工作室有老师要承担公开课时,大家积极思考、建言献策。一次次工作室的研讨活动,提高了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让我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体会到了互助共进的热情。在这里,我们是一个团队,更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蒋婷婷
研修成果
省级“新优质学校”培育推进会上展示《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区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微课一等奖;区中小学教师数字教育资源一等奖。
感恩成长
去年我有幸加入学校数学工作室,感受到这个集体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收获,也让我在这个团队中成长。这一年我们开展过实地听课教研、专家课题引领、打磨微课课例等多方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回首工作室的学习历程,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工作室活动。
再接再厉,乘风破浪
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工作室将继续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教研文化:有自己的团队文化、有自己的学术研究、有自己的特色活动项目、有自己的教研成果。我们坚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达到共同成长!
转自:“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