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研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研则怠——洛阳市实验小学数学学科教研

2023/4/19 16:13:03  阅读:175 发布者:

研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研则怠

洛阳市实验小学数学学科教研

每一次论坛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

每一次教研都有一份全新的收获

每一次收获都是一次学校的赋能

每一次赋能都是一次教师的成长

看阳光温馨恬静,沐春风和煦轻柔,携一抹春意,看天际云卷云舒,携一颗初心,探数学教学的曲径通幽。412日下午洛阳市实验小学数学团队的教师们如约展开了本周的教研活动。

力耕课堂诗意心

周二,常规巡课日,数学团队全体教师聆听了杨慧峰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这节课教学环节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教学过程完整有序,整堂课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神清气爽的感觉。由唐僧分饼的故事激趣导入,再让孩子们通过折,涂等操作活动来让学生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分数的基本性质。杨老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张淑芳老师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说课,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展开说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变老师“教”为自己“学”,变“学”数学为“玩”数学。

龚予衡老师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进行微报告,根据这一课例谈新课标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本节课整合原有素材,从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切入,丰富数感;整合操作素材,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几何直观,学生们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分析问题,很快就把复杂的新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本节课建议整合内在联系,在“变”与“不变”中,渗透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规律之间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杨老师这节课体现的很充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他年级组的老师积极评课,踊跃发言,对杨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和建议。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节课中,杨老师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来主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引导观察 --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同时我也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向有经验的杨老师学习。

——王瑞芳老师

《分数基本性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还是约分、通分的依据。杨老师从唐僧师徒四人分饼是否公平的情境导入,着重让学生通过折、涂正方形纸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中从有趣情境自然而然进入新课,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又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杨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扎实,语言精确严谨,对学生的启发、点拨也恰到好处。建议要加大学生的课堂练习量,只有练习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 李双凤老师

听完杨慧峰老师《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唐僧分饼分的公平吗?孩子们通过动手分一分、折一折等方法理解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的!那为什么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它们的大小都相等呢?进一步让孩子们探究深层次的原因!让孩子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第二,重视课堂上生成的错误资源。课堂上,杨老师让孩子们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举例,其中一个女生举的例子是错误的!杨老师说∶孩子,你能自己验证一下这个例子吗?孩子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也加深了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杨老师的这节课设计的层次分明,主次突出,特别是对新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的特别好,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课上都有了收获!平时教学中,也应该向杨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多实践,增加教学智慧,更好的发展自我,服务好我们学生!

——张艳艳老师

聚力课标 共促成长

时光荏苒,岁月不易,也许做到坦然很难,但是只要看着眼前的一切,你就会觉得,煎熬也是一种坚强,折磨也是一种体会。

新课标犹如一束光,为我们指明教学的方向,我们将继续深研新课标,践行新理念,赋能新课堂。

在任雅观老师的带领下,数学团队每一位教师认真学习了核心素养表现之运算能力,任老师从运算能力的内涵、表现特征、作用等方面为大家解读。义务教育阶段的运算能力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算”,即对算法与运算程序的运用,表现为运算的熟练性;二是“为什么这样算”,即对算理的理解,表现为运算的合理性;三是“怎样算得更好”,即对算法的优化,表现为运算的灵活性。任老师以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为例,向老师们讲述要想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要经过大量的训练,基础、变式、拓展、延伸、综合等,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好走向深度,从而提升数学素养。最后任老师向每一位老师发出建议:做好示范和表率,善于总结经验,鼓励算法多样化,加强运算练习,养成验算习惯。

快来看看老师们关于“运算能力”的

教研感悟吧!

运算能力是数学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课标要求,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实际生活情境,联系游戏活动,让学生乐学,爱学,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地。

——王毅老师

运算能力不仅包括运算技能,还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同时还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多样的训练,让学生具有开放的思维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引导学生讲解正确计算过程,深刻理解算理,深入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选择最优的方法。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能力。4.通过各种游戏、比赛活动,激发学生提高运算能力的兴趣。

——翟雅丽老师

计算是依据数和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的定律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就计算的种类来讲可以分为口算、笔算、估算三大类。比较简单的计算通过心算可以得出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口算;当数字较大不能很快算出得数,需要把计算过程书写下来,就是我们所说的笔算;估算就是大致推算,可以推算最大值、最小值或大约是多少。无论哪种类型的计算都离不开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与应用。如:计算312+56时,根据数的组成进行计算,312是由3个百、1个十、2个一组成的,56是由5个十、6个一组成的。先把2个一与6个一相加是8个一,8写在个位上,然后把1个十与5个十相加是6个十,把6写在十位上,最后把3个百、6个十、8个一合起来是368,这就是算理。当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后,发现了这样的计算规律:个位只能与个位相加,十位只能与十位相加,百位只能与百位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再把几个得数合并起来,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感悟算理的过程。最后优化计算过程,写成竖式,概括出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位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一,这就是算法。学生一旦明白了算理,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程生梅老师

校本研修笃行致远,深钻精研行而不辍。实小团队的教师将继续在奇思妙想的数学世界里,在才思轻扬的数学课堂中,共赏数学之美,共探数学之妙,共品数学之魂,共追数学之旅。且行且研,且研且思。我们将继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扎根教研攀高峰,同心筑梦向未来!

转自:“洛阳市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