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新课标理念,提高中考复习效率,打造高效复习课堂教学,提升化学教师业务水平,博野县全体化学教师在博野镇第二中学召开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复习课教学实践”主题研讨活动。二中的湛秀丽老师做了一节“化学计算专题”复习课。课后化学教师分小组、分角度开展了课后研讨活动,最后里村中学任金思老师做了《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老师们合作交流、积极研讨,收到了很好的教研效果。
《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策略》发言稿
任金思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博野县里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任金思。今天湛秀丽老师的《化学计算专题复习课》在教学、教法各方面给了大家启迪。新课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策略。
一、核心素养解读: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
比如: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科学思维。初中化学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思路与方法、思维能力、认知方式等。
思维能力包括:科学方法—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证据推理--证据意识、推理逻辑、结论表达,建构模型—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质疑批判、创新思维。
其中老师们对建构模型可能不太熟悉。在初中化学中物理模型包括比例模型和实物模型。其中比例模型包括实心球模型、枣糕模型、电子云模型、金刚石和石墨微观模型、水的点解微观图示模型。实物模型包括各具体装置结构模型。物理模型还包括:流程图—水的净化流程图、炼铁流程图。概念模型是将化学现象和事实抽象归纳,能揭示出化学学科本质特征的理性知识。概念图包括:金属活动顺序表、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燃烧条件、物质分类、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数学模型是用数量关系来表示结构性质的数量关系、物质反应及变化过程中的规律。数学模型包括: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方法、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认知思维包括:宏观—微观—符号以及系统思维。我们在复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很多老师遇到了困难。学生写出来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老师和老师要求的差很多。我们总在抱怨为什么强调了这么多次,学生就是记不住不呢。这是因为在认知思维上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最高级别的符号认知。从宏观的化学现象到微观的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心得分子,再到进一步形成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来认知化学反应,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
二、复习课常见的问题:
化学中考复习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1、教学理念亟待更新。
2、教学缺乏设计。
3、教学形式机械、单一。
4、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
5、教学内容缺乏整合和提升。
由于初三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很少有老师能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最新的教学理念。这使得很多初三化学教师的教学一直持续在自己的已有的教育教学方法上。这也就使得我们的教学形式机械、重复、并且单一。教学缺乏设计,教学内容缺乏整合和提升。同时机械性的做题、讲题,老师和学生都处于思维的疲惫状态。如何更好地设计自己的复习课,让学生爱听、爱学,能处于思维的兴奋状态。我还是建议大家多看优课,多听讲座。不要照搬,要有选择,有取舍。
三、复习课教学策略建议:
1、根据课标和学情确定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要清晰传达两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我们要从课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中考(体现目标 、教学提示)、学情(学习起点、鱼牛现象)来确定教学目标。同时确定的教学目标要满足这些特点:行为动词(可测可评)、行为标准(评价标准)、行为条件(给定情境)。
例如以下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研究一下:
通过经历“铜受热变黑”的探究过程,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及步骤,能根据资料卡片提出相应的假设并作出合理的预测,能根据教师提示对氧气含量一时间曲线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能结合定性证据和定量证据推理出可靠的实验结论。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现象证据)以及预测、分析实验曲线和数据(数据证
据),初步学习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
总结初中阶段探究在空气(氧气)中加热金属发生的化学变化的一般思路,并迁移到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陌生金属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与交流讨论,能体会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安全意识。
2、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原则
依据课标,参考学情,共同定标;围绕目标,依托文本,合作达标;基于学习,及时评价,共同验标。
首先,“教—学—评一体化”成功的前提是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参照课标、教材和教学情境,先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需要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一对应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故根据学习任务设计对应的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做到两个一致: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的一致性,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的一致性。描述评价目标时,以学生为主语,采用“学生(常省略)+学习活动+评价角度+评价水平”的形式进行。
3、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有趣真实的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这些情境我们都可以用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巩固了知识,完成了知识的系统性构建。
4、设计驱动性问题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关键。
在一节课中设计层层递进的驱动性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驱动型问题一节课设计4-5个是合适的。接下来我以《再探生石灰》为例说一说这节课中的驱动型问题设计。
问题1:生石灰为什么能做干燥剂?(通过生石灰的说明,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
问题2:如何检验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是否仍有效?
问题3: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问题4:打开包装的食品,干燥剂还能继续放在里面吗?
问题5:打开包装的食品,干燥剂该如何处理?
最后代老师对各位老师的寄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感谢各位的聆听!
转自:“博野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微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