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小学科学
探究指导微课技能培训
前言
为促进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在宝安区小学科学教师群体中普及简单实用的微课技术,并保障第六届宝安区小学科学探究指导微课资源征集及评选活动顺利进行,4月6日下午开展了本次探究指导微课技能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活动一共有5名老师进行了主题分享: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王美慧老师分享《指向内容的探究指导微课设计》、上合小学王倩老师分享《策略与实践——基于理解的探究指导微课设计》、蚝业小学王康老师分享《优化探究实验设计,提高微课指导效率》》、黄田小学杨丹婷老师分享《关注思维发展的探究指导微课设计》、黄麻布学校刘会财老师分享《微课理论与制作》。
《优化探究实验设计,提高微课指导效率》
蚝业小学 王康
01
活动视频
02
汇报内容
优化探究实验设计,提高微课指导效率
——优化方法的探究指导微课设计
蚝业小学 王康
尊敬的杜老师,亲爱的各位教师同仁,大家好!我是蚝业小学的科学教师王康,很感谢杜老师的信任,让我们学校作为代表从“优化方法”的角度分享制作探究指导微课的经验。
过去三年,我们连续参加了三届探究指导微课征集评选活动,均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3次准备中,方法有传承也有变化。
今天,我将以时间为线索,把我们总结下来的,每一年不断升级的参赛经验分享给大家。
参赛第一年,我们形成了制作微课的标准化流程。
具体包括“撰写脚本-录制解说-收集素材-整合素材”四个步骤。标准化的制作流程能生产出顺序合理、解说清晰、画面适配度高的微课作品。
再用上一些小技巧就可以让微课视频更加丰满,比如说使用合适音量、合适节奏的背景音乐;将重点操作细节放大、放慢;在关键之处用字幕展示;用提示音加强微课与学生间的交互等。
当然,这些都只是制作微课技术性方面的基础,对于面向学生的微课而言,教育性显然更为重要。
于是第二年在制作《电路》单元的探究指导微课时,我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优化实验记录单上。
我们以《知训》上的记录单为参考,从这三个角度思考有无可行的优化方式,我将结合实例来谈谈具体做法。
1.关注操作流程,明确提示
实验记录单是学生探究的留痕,但关注实验结果的同时也应该清晰地展现实验的操作过程,供学生反复观看,规范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错误结果。
因此,在一些课题的实验记录单中,我们用了明确的文字要求指引操作。
在另一些课题的实验记录单中,则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更明确地展示操作步骤。比如说这个自制电路检测器的步骤,清晰明了,可读性强。
2.关注探究过程,突破难点
设计记录单时,要考虑到学生在探究及记录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难,寻找合适的化解方法。
以《点亮小灯泡》这一课为例,本课很重要的一个实验是让学生尝试用导线和一节电池点亮小灯泡,记录连接图,总结归纳出点亮小灯泡方法的共同点。我们发现,学生在实操的过程中,会耗费较大的精力来进行绘画,反而不能集中注意力去观察点亮小灯泡的规律。
因此,我们选择用贴图代替自主绘画,降低不必要的难度。同时,把能点亮和不能点亮的连接方式分栏清晰地呈现,让学生集中精力分析规律。
这在微课指导视频中有清晰地呈现。
3.关注呈现方式,简单可视
记录单是为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结论服务的,因此要采用直观、可视、便于记录的呈现方式来设计实验记录单。
如《电路中的开关》一课,我们把记录单以图、表结合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着重观察开关各部分的材料及导电能力,便于分析。
以上就是我们对优化实验记录单的粗浅尝试。
比赛进入第3年,在制作五下《热》这一单元的探究指导微课时,我们对教材中的部分实验产生了一些疑惑,所以开始初步尝试改编教材实验。
我们在这方面的思考尚不成体系,总体是依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沿着“确定实验目标、开展下水实验、分析实验问题、寻找替代方法”四步路径来完成。
以《热在水中的传递》一课为例解说。
首先,我们确定了该探究实验的目标是“发现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接着,我们采用课本中的实验方式开展下水实验。本课教材的实验设计为,在烧杯中放入适量清水,用酒精灯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在加热点附近滴入2滴红墨水,意图借助红墨水的变化观察热的对流现象。
但我们发现这个实验设计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红墨水无法明确显示各部分温度变化,二是红墨水会扩散,观察的对流现象不明显。
因此,我们就想到更换实验材料,用感温油墨屑粒替代红墨水。感温油墨屑就是感温油墨变成固体之后,刮下来的小颗粒,温度超过60摄氏度时,它的颜色就会变化。
如此一来,就可以依据不同位置感温油墨屑的颜色变化判断热在水中的传递,根据感温油墨屑的位置变化确定热在水中以对流的形式传递。
再如《水的蒸发和凝结》一课中,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这一实验。教材中的设计是两个烧杯中放入相同质量的水,一个烧杯加热,一个烧杯不加热,隔了相同时间后,比较两杯水的质量变化。
但我们分析发现这种方法不仅耗时长,而且短时间内现象不明显,不宜在课堂上开展。因此我们借用水写布让蒸发现象更快、更明显。
回头再看,这个实验也有不严谨的地方,由于水写布贴在烧杯外侧,滴水时很可能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导致两滴水摊开的面积不同,造成实验误差。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们后来思考可以用培养皿代替烧杯,把水写布贴在培养皿盖子的平面上。由此可见,改编也需要不断地优化。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比较铜、铝、铁三种金属的导热性能这一实验中做了新尝试。我们没有把整根金属棒全部涂满感温油墨,而是隔相同的距离抹上一道,让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理性思考,而不止停留于感性认识。
以上就是我的经验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转自:“宝安区小学科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