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据此,将着重围绕记叙文阅读中“探究文章主旨”这一考点,依据河南省近三年中考主旨把握类试题,结合教材典例,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回眸中招
【2020河南】《我的太爷老师》10.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我的太爷老师”的用意。
【2021河南】《舵链》
9.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2022河南】《禁足》
9.读完这篇小说,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成长、爱、参与、教育······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教材链接
1.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
明确:一是“批判说”。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二是“儿童心理说”。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是“对比说”。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2.八下《安塞腰鼓》: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明确:
示例一:歌颂生命中奔放的力量。
示例二:表达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示例三:歌颂阳刚之美。
3.七上《皇帝的新装》: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小孩子”寄托着作者戳穿虚伪、改变现实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作者的立场也就十分明显了。
考题设问
1. 从所给词语中任选一个,结合内容,分析你获得的启示。
2. 概括文章主题。
3. 分析某人/物的多重意蕴。
4. 分析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
5. 文章有多个主题,任选其一,阐述理由。
考点突破
类型一:概括(选词)主题
典例分析
【2022河南】《禁足》:读完这篇小说,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成长、爱、参与、教育······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示例:
“成长”:在“禁足”过程中,从产生动摇、自我调整、努力坚持,到因帮助朋友而忘记“禁足”,可可磨炼了意志,战胜了自我,实现了心灵成长。可可的成长使我明白,一个人只有主动担当,经历考验,才有可能真正成长起来。
“爱”:家人和老师关爱可可,可可想方设法帮助冉冉,体现了亲人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的爱,可可对同学送她口罩心怀感激,她捐献口罩,帮助朋友,体现了爱的传递。可可一家人用各自的方式参与抗疫,体现了对他人、对社会的爱。生活中没有一个人是孤立的,所以我们不仅要爱自己,也要爱他人,奉献爱心,让生活更加美好。
答题思路
概括(选词)主题(三步法):
(选)关键词→(找)相关事件→(析)人物品质+抒发情感+社会意义
类型二:探究写作意图
典例分析
【2020河南】《我的太爷老师》: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我的太爷老师”的用意。
示例:(1)表达对“我的太爷老师”的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2)肯定所有像太爷老师一样的民办教师们对农村教育的巨大贡献,表达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3)引发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贡献与命运的关注。
答题思路
类型二:探究写作意图(三层次法)
层次一:表达对人/物的情感
层次二:表达对代表的一类人/事的情感
层次三:引发人们对某种社会现象、问题的思考关注
类型三:分析人或物多重意蕴
典例分析
【2021河南】《舵链》: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示例:矮个子兵紧抱铁柱立于船头的形象,远看像一面旗帜,他勇敢顽强的精神更像一面旗帜。矮个子兵是当代军人的优秀代表,作者用“人旗”一词表达了对这一群体的赞美之情。
答题思路
分析人或物多重意蕴(三层级法)
层级一:情节内容+人/物外形特点
层级二: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或特点
层级三:关联一类人或现象+作者情感→社会意义
类型四:探究多个主题
典例分析
2023年解析与检测《我也是偶然成为你父亲》:
本文的主题,有人认为是表现儿童的纯真,有人认为是表现父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互相滋养的,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示例:(1)我赞同本文主题是表现儿童的纯真。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子因害怕掉牙而愿意分享零食,因继续换牙而满腹委屈,相信疏通管道的泥鳅还能“下班”回来,被爸爸冤枉后要打爸爸的屁股等事情,表现了儿子的天真无邪和儿童心灵的纯真。
(2)我赞同本文主题是表现父爱。文章在选材方面精心选取了“我”想尽办法让儿子学会跟别人分享,在他因掉牙而伤心时表扬他是个大方的孩子,决定和孩子分床睡后又细心照料孩子等事情,表现出一位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对孩子幼小心灵的呵护,这都是父爱的体现。
答题思路
探究多个主题(三步法):不同的人物→不同事件→反映不同主题
方法总结
概括主旨方法
1.抓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有时会直接点明主旨,有时会借助其他事物突显主旨。
2.抓首段。文章常开篇点明主旨,分析开篇的语句,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3.抓结尾。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中心或深化主题,分析结尾段常常可以把握中心。
4.抓议论、抒情句。记叙文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思想。
5.抓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6.抓时代背景。有一些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所以了解时代背景会帮助我们理解主题。
概括主旨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件、经过、事迹、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抒发情感常用词语
感激、感动、热爱、喜爱、关爱、关心、无奈、同情、怜惜、惋惜、痛惜、惆怅、眷恋、怀念、思念、留恋、敬重、敬佩、钦佩、赞颂、赞扬、期待等。
实战演练
阅读《母亲的哲学》,完成以下习题:
有人认为,本文表现的主题是感恩,有人认为是成长,你怎么理解?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转自:“薛小丽初中语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