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块教学的课堂结构与众不同,体现了组块教学的理念与行为方式。组块教学中,板块是构成组块结构的基本单位。组块与板块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组块教学是通过一个个板块的组合,形成板块式课堂结构,并实现教学目标。组块教学的课堂结构有着其独特的逻辑、样式和特征。
一、组块逻辑:语文课程本体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薛法根的组块教学以生为本,他关注的是一个个性鲜明、有差异的、现实中的人。他说:“课堂上面对的,却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各有各的秉性,各有各的学情。”因此,分析薛法根组块教学的课堂结构,必须要从他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理念出发,就是从学生学习语文特有的心理逻辑出发。当然,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的特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等语文课程的本体,也会对课堂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在板块的组合上,做到了本体性与主体性的和谐统一。
1. 基于主体,板块组合契合学生的认知和阅读规律
薛法根的课堂是儿童的课堂,他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如何“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和阅读的基本规律,以学定教,使“教”与“学”和谐统一。
第一,遵循认知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结构板块。一堂好课,应该“能顺应学生的认知逻辑”“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旨归,认知逻辑是促使学生‘能学’‘会学’的关键要素”。知识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特别是对学生的个体有整体意义的时候,它才能呈现出其“生命”。薛法根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板块安排上,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为起始点,在分块研读后,又整合板块,回归整体。薛法根善于提炼出词串,作为起始板块,不仅仅是识字解词,更是引导学生总体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比如,薛法根执教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时,第一板块为词语听写,让学生听写三组词语。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第三组: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这一板块的设计,不仅检查了预习,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自然牵引出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园子里有什么、这是怎样的园子、在园子里干了什么。这样,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为后面板块的学习做了铺垫。
第二,遵循阅读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深悟”结构板块。薛法根说:“教学内容的板块与板块之间,应该顺应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轨迹,步步为营,有序延展,拾级而上。”小学生阅读文本,先整体后局部,先感性后理性,先理解后评价,先体验后分析。组块教学在板块的安排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个规律,按照“读—悟—习”的基本顺序组合板块,与学生“感知—理解—深悟”的阅读规律一致。“读”的板块是“悟”“习”板块的前提条件,即熟悉课文、读出人物形象、语言初步鉴赏等;“悟”的板块是比整体感知更深入的“体悟”思维活动,通过某个词体悟情感传达的妙用,在情境学习中建构个性化的言语系统;“习”的板块是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例如仿写、背诵、说读、诵读等,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和情、意之间的整合。
第三,遵循迁移规律,按照“认识—实践—迁移”来结构板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语文应用规律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悟。薛法根的组块教学注重迁移和实践的教学环节的设置,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主要体现在读写结合、读说结合等的设计上。譬如薛法根执教三年级下册《火烧云》时,着力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语言与自己语言的差异,聚焦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上。为此,他设计了四个板块:板块一,比较词典解释与课文描写的语言差异;板块二,比较课文与学生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语言差异;板块三,比较课文与学生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语言差异;板块四,模仿课文写法,仿写火烧云。在四个板块中,第二、三板块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高水平的语言表达,其实这只是第一步。理解不等于会运用,薛法根没有止步于学生的理解,而是设计了跟进运用
的实践环节,即第四板块:提供“炎炎夏日,烈日当空”的语言环境,提示学生写出事物的“变化”,注意形态、颜色及过程。在学生的实践中,获得了语言与能力的迁移。
2. 基于本体,板块组合契合语文课程逻辑
任何一门课程,本体是第一性的。关于语文课程的本体,薛法根认为是“语文性”,即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和母体学(语文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组块教学的板块组合契合了语文课程的特有逻辑。
第一,契合文体逻辑。不同文体的文本表达有各自的逻辑,譬如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要素;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小说则有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等等。这些文本表达的基本逻辑会影响到教学板块的组合形式。
第二,关于小说教学,薛法根设计了阅读地图:“二度讲述,把握情节结构;细读场景,体会细节意蕴;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时代解读,领悟表现主题。”于是,小说教学的板块依据此逻辑进行组合。比如在六年级上册课文《桥》的教学中,薛法根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入手,依据小说的阅读地图设计了五个板块。板块一,读好字词,带入小说语境;板块二,理清因果,把握小说情节;板块三,关注细节,读出人物形象;板块四,关注环境,领悟衬托手法;板块五,赏析结尾,读懂小说主题。第一、二朗读和对事件因果的分析,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三板块则抓住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老书记的光辉形象;第四板块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内在关联,体会环境描写的价值、作用;第五板块则是提升,引导学生领悟小说的主题。
关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薛法根认为,诗歌教学,“秘密就在于‘由言到象、到意、到情、到人’的多重转换,把握了其间的关联,也就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看到诗歌语言形式背后的那一道道迷人的风景。”他主张通过诵读和迁移来让学生理解诗意、体味情韵、感悟诗境,进而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看到诗歌语言形式背后的美妙世界。
散文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优美,形散而神不散,薛法根则运用“品读—感悟—运用”的逻辑链来安排板块。譬如,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薛法根按照散文的特点,设计了“感受‘形’、梳理‘事’、体会‘情’、理解‘理’、学写‘变’”等五个板块。议论文、说明文、实用文等,薛法根都是基于文体逻辑,探索出相应的板块组合方式,形成结构。
第二,契合文本的教学目标的逻辑。教学结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或者说是为了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
组块教学是以多个板块教学的形式展开的。每一个板块都有其清晰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板块的设计是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薛法根指出:“一个活动板块可以集中一个内容板块,也可以整合多个内容板块;一个活动板块对应一个教学目标,或者多个活动板块指向同一个教学目标。如此,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就达到了一致,教、学、评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循环系统。”
组块教学的教学板块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一一对应:目标 1——板块 1,目标2——板块 2,目标 3——板块 3;二是交互聚焦:可以是板块聚焦目标,目标 1——板块 1——板块 2——板块 3,也可以是目标聚焦板块,目标 1、目标 2——板块1;三是混合交叉式。
在三年级下册《燕子》的教学中,薛法根确定了四个教学目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联系生活或课文语境理解意思,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关键字词所表达的特定情意;练习概括段意,进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感受燕子的优美形象及优美的词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为此,薛法根设计了四个教学板块:板块一,词串学习:正确认读课文中的九个生字及多音字“散、杆”;指导朗读六个词组,把握重音及体会节奏之美,为朗读课文定下轻快的基调。板块二,概括内容: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抓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的方法,准确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板块三,朗读理解:朗读,初步感受燕子的外形之美、春光之美、飞行及停歇之美;围绕“作者是怎么写出外形之美”,引导学生从“抓住特点、用词优美”两个角度理解表达方法与语言形式。板块四,探究写法:加深对“抓住特点、用词优美”这一表达方法的理解与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关键词”记忆法背诵课文。很显然,四个板块与四个教学目标一一对应。
二、组块形式:板块功能与关联的协调
组块教学板块的组合是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统一,是有规律可循的。其规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板块的功能,二是基于板块之间的关联。
1. 基于板块功能来结构板块
在组块教学的结构中,教学板块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导入、过渡、总结等等,因此,从功能角度来划分,组块教学的板块可以分为导入板块、铺垫板块、过渡板块、核心板块、总结板块等。
导入板块主要功能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带入学习情景当中,一般在课堂的起始阶段;核心板块,主要作用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位于课堂教学的“黄金时段”;铺垫板块,在组块课堂中居于次要地位,一般是为核心板块教学奠定基础的;总结板块,位于组块课堂结尾,为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或检查授课效果;过渡板块是在其他板块之间起链接过渡作用的板块。
依据板块功能,组块教学的板块设置一般呈现如下程式:“导入板块——铺垫板块——核心板块——总结板块”。而过渡板块一般不专门设置,而是融合在其他板块之中。譬如《黄河的主人》,薛法根设置了“感受黄河之险、体会筏子之小、推敲艄公之举、抒发主人之志”四个板块。其中第三板块“推敲艄公之举”属于核心板块;第一、二板块则是铺垫性板块,其中第一板块兼具导入功能,第二板块是第一板块的深入,第四板块为总结、提升板块。
2. 基于关联来结构板块
关联理论是薛法根组块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散状的教学内容因为关联而组成教学块,块与块也因为关联构建成更大的教学块,或者说教学结构。组块教学板块之间的关联主要有并列、递进、互补等几种形式。
并列关联式:板块之间在逻辑上是并行的,或者是对照、比较,或者是互相映衬,一般为数个板块的中间几个板块;递进关联式:板块之间是逐级递进关系,或者是内容理解上前面板块为后面板块或铺垫,或者是能力上逐步提高目标层级,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板块之间的前后顺序不能随意调整更换;互补关联式:相邻教学板块,互为补充的关系;分合关联式:有分有合,有合有分,一般是首尾板块为总领(总结),中间板块则是总领下的具体分析。
从关联角度组合板块最常用的关联方式是递进式。薛法根认为:“一个教学活动与一个教学活动之间,呈现‘台阶式’结构。设计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体验拾阶而上的‘爬坡感’,改变传统教学的‘同一水平重复’。如此才能呈现学生的学习变化过程,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让学习看得见,让进步看得见。”比如前面列举的《黄河的主人》《珍珠鸟》等,都属于递进关联式板块组合,薛法根设置了有梯度的阅读台阶,让学习如同登山一样,充满思维的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另外,组块教学板块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则是混合型的。比如《祖父的园子》薛法根将教学分为五大板块。板块一,听写三组词语,检查预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板块三,细读课文,体验文字中所流露和表现出的作者的自由和快乐;板块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采用模仿写作的方式由学生自由而自主地进行语言表达;板块五,总结导引,补充《祖父的园子》的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这里的
五个板块,总体上呈现的是递进关联式。第一、二板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把握课文的内容,为三、四板块做铺垫,第五板块既是总结,又是对三、四板块的补充。
三、组块特征:流畅与清简共生
组块教学一堂课一般有四五个板块,每个板块相对独立,看似松散,其实不然,组块课堂并没有因为分板块而显得割裂的松散,薛法根课始终给人一种行云流水、酣畅流利的感觉。同时,薛法根主张“教学清简是课堂最美的姿态”,他的组块课堂是清简的,简约、简要的,于是流畅与清简共生成了他组块课堂的特征。
1. 行云流水于起承和过渡中
客观分析,线性课堂结构教学不是一无是处,其整体感知课文,再重点赏析的整体布局,是符合学生文本阅读的基本规律的,这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因此,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在课堂结构的布局中,能够利用线形教学的优点,把组块教学与线形教学有机融合起来。比如,薛法根十分重视起承转合。他的导入设计具有平凡朴实、简单幽默、以疑激趣等特点。这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他的总结板块,不是三言两语就对课
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小结,而是构思十分独特,往往是教学的高潮处,还具迁移性,常常是在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进行迁移性训练,读写结合,读说结合,抑或说写中悟。如《珍珠鸟》的第四板块“学写‘变’”,在引导学生了解第四自然段表达顺序、进行角色转化练习说话的基础上,薛法根就地取材,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写一段话,需按照时间顺序,从距离、动作等方面,写出教师和学生从不认识到亲密的过程。这样的总结板块,与前面的“感受‘形’、梳理‘事’、体会‘情’、理解‘理’”四个板块自然衔接,没有斧凿的痕迹。组块教学中每一个板块都是相对独立的,因此板块与板块之间必须要有过渡。薛法根在板块与板块之间重视衔接语、衔接活动的设计,自然地切换到下一个板块教学中,具有流畅性。薛法根板块过渡语,有设问引导,就是以设问、反问等句式进行过渡;有归纳总结,就是对前一板块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引起后一板块教学内容。比如《黄河的主人》,在第一、二两个板块之间,薛法根抛出了悬念:“作者不写黄河的壮美,却要写它的险恶。这有什么用意呢?”自然过渡到下一板块,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第三板块教学的开头,薛法根设置这样的过渡语:“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显得那么小,又那么险,作为岸上的看客,我看得提心吊胆、胆战心惊。照理说,筏子上的乘客更会战战兢兢、魂不守舍了。但是,请看课文——”前一句是承上的,后一句则是启下的。
2. 清简于简约、简要中
组块教学的清简,首先体现在对要素处理上。关于课堂结构基本要素,有“三要素说”,认为教师、教材、学生,是构成课堂结构最基本的三大要素;有“四要素说”,认为课堂结构是由教师、教材、教法、学生四个要素组成的;还有“五要素说”,认为课堂结构是由教师、教材、教法、学生和环境五个要素组成的系统。
对于课堂教学的要素,薛法根从教学的有效性角度做出了简单化的处理。在薛法根眼中,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没有小组讨论……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意境深远,清简的语文课堂,告别了喧嚣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因此,我们观摩薛法根老师的课,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他很少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此,观摩的老师会觉得薛老师的课朴素、简单,是可以模仿的。
其次,组块课堂的清简体现在对于教学结构的环节处理上。薛法根认为,“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其实,简单并不等于肤浅,简单的课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深度、生活的广度和语言的力度,这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
组块教学结构,在一堂 40 分钟的语文课上,基本上是三到五个板块,这符合一节课或者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需要,可以确保教学活动时间充足。薛法根指出:“如果将线性的活动整合成块状的活动,一节课设置三到五个教学活动板块,每个板块聚焦一个学习目标,留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折腾’,也有足够的空间来‘升腾’。这样的板块设计以‘学’为主,关注的是经历过程,而不是教学流程,看起来有点‘糙’,学起来却很‘嗨’。” 这正是组块教学结构的独特和功能的放大。(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