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徐来,春意送暖。为促进单元整合及大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的贯彻实施,进而提高我市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在大庆市初中英语教研员王红军老师的组织下,大庆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校长由加全和主任邹春梅的大力支持下,市初二年级英语教材培训活动于3月29日在大庆外国语学校顺利开展。大庆市教师发展学院初中英语教研员王红军老师指导并参加活动。本次会议邀请到了外研社特聘专家、合肥市蜀山区教体局教研室副主任、中小学英语教研员李红老师莅临指导。大庆市各区县教研员、大庆市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工作站成员以及大庆市各校初二年级英语教师们齐聚一堂,线上和线下共246人全程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充实自我,提升自我。
本次会议由以下环节组成:任健一、李海燕两位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展示活动;课堂观察员评课活动、上课教师反思及专家讲座活动。大庆市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工作站第二组工作站组长、五十七中副校长黄云涵主持本次会议。
大会筹备工作开始于2月末,经过与外研社的沟通和共同构思,确定会议主体形式为“同课异构”模式。基于2022版新课标,围绕外研版八年级上册Module8Unit2 What's the best way to travel?展开。本次活动以初二年级为载体,不仅展示了大庆市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工作站的工作成果,更着眼大局,以点带面,发挥辐射作用,力求向全市英语教师推入推广单元整合及大单元整体教学理念。
一.同课异构课堂展示:
大庆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师、工作站第五组成员任健一老师及大庆市拥军学校英语教师、工作站第二组成员李海燕老师分别进行了课例展示。
(一)课前导入
教师通过播放歌曲《Travel all over the world》引发学生学习热情,迅速切入主题,引发学生对“旅行”这一话题进行思考。为推进开展教学活动做铺垫。
(二)引入主题情境
教师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诗人李白与自己的对话进行展示,通过诗人的提问“What is the best way of travelling?”引入主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以此问题为契机,引入文章内容:杰克想从伦敦去阿姆斯特丹,他在论坛上寻求建议。
(三)语篇解读
通过三次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对文章内容进行剖析。学生对文中所提的旅行方式、旅行方式各自的利弊以及如何从实际出发,选择最佳的旅行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综合时间、费和和舒适度等方面帮助杰克选择更最好的出行计划。
(四)合作生成:
让学生根据出行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旅行目的地、旅行时间、旅行活动、旅行费用等因素,制定最好的出行计划,并给予展示。
(五)总结与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学情,制定分层作业,充分发挥学生跨学科全方面能力。
(一)课前导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本模块单元主题框架,前置目标并出示评价量表,让学生抓住重点,走进课堂。根据问卷星反馈信息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以学定教。
(二)引入主题情境
通过外国友人Paul发来的视频,提出从伦敦到阿姆斯特丹的旅行问题,让学生走进真实的情境,预设最好的出行方式。
(三)语篇解读
学生通过三次语篇的阅读,验证自己的设想,为Paul搜寻出行方式的种类、分析各种出行方式的特点,并进行优缺点的对比,对开放性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在此过程中掌握了阅读技巧,提升阅读素养,也学会了辩证看待为题的方法。最后回到主题情境,给出Paul最合适的回复:最好的出行方式取决于Paul自己。
(四)合作产出--微项目化学习
学生根据课前老师的微项目化学习指导,学生主动进入项目,并负起责任,在课前交流与合作中,学生持续性探究,自发合作与分配任务,自发产生新的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并主动搜寻相关信息,为本节课做好充足准备。
学生课上第三次研讨,针对如何指定旅行计划,根据课前准备、课上语篇学习及抽签选择的经费和旅行时间,持续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动态的、深入的探究,通过批判性思考,促进学生针对驱动问题,引发的新思考与产生新答案。进而创造性产出项目作品,进行展示,交流,分享与评价。
(五)落实学科概念
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最好的出行方式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需要。正如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选择,我们辩证思考,根据自己的当下需求,做出最佳选择。
(六)总结与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展示分层作业。学生完善旅行计划,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丰富项目成果。
二、观察员评课以及上课教师反思
四名工作站第二组观察员分别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性质、课堂文化四方面对两位教师的优秀课例进行现场观察陈述。
范佳琳老师从观察教师教学展开。范老师认为两节课是两节有温度的课堂,这种温度体现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都是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课堂,都是体现学科大概念的课堂,这种温度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体现在学生参与的深度上,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效度上。海燕老师的这节课着眼于大单元教学,通过提炼学科概念,辩证思考,在真实的主题情境中进行概念的迁移。两位教师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通过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将语言、文化、思维合成为一体,提高了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高璇老师从观察学生学习的角度展开观察。高老师认为想判断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就要走到学生中去。任老师设计了多种合作学习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为增进集体理解而努力。学生在思想碰撞中进行了大量的输出,对于旅行方式的选择和理由进行深度探索。李海燕老师将学生们分为6个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分工明确。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相连接,最终收获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从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这两节课中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深度、有质量的。
刘枭老师从课堂性质出发,深度剖析课堂评价过程。她认为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体化,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实施。任老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成功获取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并及时给予学生正向的反馈。李海燕老师设计了三个大教学环节---提问、布置任务、反思,它们不仅与学习目标一一对应,还作为评价方式检测了学习目标。总体来说,两位老师均做到了教学评一体化,在课堂上生成了“促进学习的评价”!
杨丽莹老师围绕课堂文化展开对两位老师的观察。杨老师先解释了课堂观察的定义,并认为两位教师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做到了“四有”,即有人、有料、有趣、有变。两位老师具备了解读文本的能力、灵动的能力、沉稳的能力的能力。能做到倾听文本、倾听学生、倾听自己。在王老师的引领下不断的学习《2022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和定期的读书活动中,两位老师更新了理念,并应用于教学中,为大家做出示范,更是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
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观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评课方式,每位观察员运用数据量表进行实际课堂观察,是为教学改进蓄力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课堂观察引领教学改进,可有效增加学生学习获得感、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持续提升。。
两位展示教师也将针对观察结果进行课例反思。
任健一老师课堂反思主要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实践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及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文化自信”的培养两个主题展开。他认为,英语教学要体现语言的国际性,在引入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及输出。对中国伟大诗人李白和文学家徐霞客的引用在兼顾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能力的同时,也强化了对统传文化的弘扬及对优秀民族精神的继承。这体现了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对于文化自信的要求。
李海燕老师根据2022版义教课标对回答“如何教”、“如何学”问题的指导,探索大单元教学,李老师认为应该基于学习活动观,设计以任务为驱动的进阶式的学习任务,才能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和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创造性的高阶思维迁移,实现核心素养真实落地。而项目化学习使其得以实现。有效的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项目化学习,能煅炼学生的日常技能,产出的成果往往对学生有借鉴性作用及实际指导意义,这样的项目化学习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三。专家讲座
外研社特聘专家-李红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专题讲座,帮老师们梳理单元整体教学探索过程中的荆棘与困惑。
李红老师的讲座围绕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英语单元教学设计实施路径展开,李老师从单元教学是什么?怎么做?两方面展开。对于单元教学如何提炼主题意义?目标提炼以及如何围绕目标进行活动设计给出了明确的方向。李老师对于结构化板书、可视化词汇以及单元整体教学育人价值分析都有独到的见解。随后李老师向全场老师展示了优秀的说课视频和教学案例。更直观的让在座的老师们明晰大单元教学的具体范例。与会教师认真聆听,详细记录,并积极参与问卷调查,撰写参会心得和感悟。
精 彩 瞬 间
本次大会在各方积极努力和全力协作下圆满结束。对单元整合及大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的推进,是对新课标中“核心素养”概念的实践;是促进新时代下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推行的动力;更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次培训活动以课例展示为基础,以课堂观察为工具,结合专家讲座,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系统科学、直观高效地对大单元整体教学理念进行了剖析讲解,收效甚佳。与会教师反响热烈,受益匪浅。大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必将推动我市英语教学更加高效高质发展。
转自:“大庆市初中英语教研平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