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如何在英语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教师们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之一。以主题意又探究为引领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方式,文章从如何确立语篇主题意义,如何引领学生探究语篇主题意义和如何运用主题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策略。
【关键词】主题意义;语篇;阅读教学;立德树人
一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与教师们进行研讨发现。部分教师对如何确定主题意义,如何探究主题意义和如何运用主题意义还存在一些困惑。为此,本文将结合教师们的课堂教学需求,从主题意义的确定、主题意义的探究和主题意义的运用三个方面,具体阐释英语阅读教学中探究主题意义的策略,为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和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供参考。
二
主题意义的确定
《课标》(教育部,2018)指出:语篇赋予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其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和呈现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因此,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据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对教师有效设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创设合理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课标》(教育部,2018)建议教师们在研读语篇时,可从尝试回答What,Why 和 How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第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即What的问题。第二,语篇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也就是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是什么,即Why的问题。第三,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也就是作者为了恰当表达主题意义选择了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段,即How的问题。
张琳琳(2019)认为,特定主题语境所传递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该语境蕴含的主题意义。语算中作者的意图和价值取向就是语篇所传递的主题意义。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明确了语篇的价值取向,确定了语篇的主题意义。主题意义不是浅层的含义,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语篇的深层含义,是与语篇内容、语篇体裁和语篇表达方式相互关联的。现以北师大版《英语》九年级(全一册)Unit 8 Discoveries Lesson 22 Famous DiscOv-eries为例,阐述如何确定语篇的主题意义。
01
研读语篇,挖据主题意义
语篇的研读需要涉及语篇的主题和内容、作者的意图和价值取向以及语篇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这些内容分别对应语篇中What方面的问题、Why方面的问题和How方面的问题。
[What]语篇的主题和内容
该语篇的标题为Famous Discoveries。语篇中描述的著名发现包括 antibiotics(抗生素)、DNA(脱氧核糖核酸)和X-rays(X射线),分别介绍了这三种发现的发展历程、功能用途和价值意义。抗生素能有效地治愈各种疾病、减少死亡,但如果使用不当将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科学家们对DNA的研究发现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DNA研究得越多,就有可能治愈更多的疾病。人类对X射线的探究从1859年持续到1901年,X射线具有透视功能,可以用来检查箱子内的物品,也可用于医学诊断。
[Why]作者的意图和价值取向
该语篇旨在说明科学发现能够帮助人类治愈疾病,帮助人类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但每个发现都需要研究者花费很长时间和付出巨大的精力。语篇通过介绍三个科学发现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志向。
[How]语篇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
该语篇为说明文,作者按照 antibiotics,DNA和X-rays被发现的时间顺序,使用三个段落分别介绍了这三个发现。在每个段落中,又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三个发现的发展历程、功能以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帮助,也唤起读者对科学发现的兴趣。在介绍三个科学发现的发展历程时,使用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和被动语态(was discov-ered)。
在介绍其功能时,使用情态动词(can)和被动语态(can be cured、are stopped、can be used)。在介绍其价值意义时,使用比较等级(more、much more easily,longer 和 better)以及副词(easily、correctly、slowly)。在唤起读者对科学发现的兴趣时,使用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授课教师基于对语篇的研读,将该语篇的主题意义定位为学生要有从事科学事业的意愿,要具备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树立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志向。
02
分析语篇,考虑学生的个性化认知
语言学家Lyons(2000)认为,主题意义是与文本内容、语言特征以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从建构主义角度而言,主题意义是在个人与文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我的积极互动中建构形成的,因此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转引自张金秀,2019)。在对作者的意图和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时,读者通常会加入个性化的认知。不同的读者会从不同的角度与作者互动,会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对语篇的价值取向有不同的认知。
针对Lesson 22 Famous Discoveries这一课,有教师在解读语篇内容时既关注这三个发现的发展历程、功能用途和价值意义,如这些发现能够帮助人类治愈疾病,帮助人类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又关注科学发现的负面影响,如科学发现成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伤害。因此,教师通过主题意义引领让学生确切认识和了解这些发现的发展历程、功能作用和价值意义,引领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使用这些科学发现的成果。
语篇所承载的主题意义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篇的主题意义需要读者在阅读和理解语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概括和提炼。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精心研读语篇,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语篇所传递的主题意义。面对同一语篇所承载的多层次、多角度展现的主题意义,教师可以结合学情,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符合学生现阶段认知发展的,并能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较大帮助的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然后再确定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主题意义。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自主提出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但这些内容必须基于语篇,具有主题意义探究价值。
三
主题意义的探究
探究就是对过程和概念的探究与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分析、推理,去从事实性的信息里提炼和建构新的概念性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梅德明、王普,2018)。教师应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融语言学习和学习能力培养于主题意义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达成主题意义探究目标。
《课标》(教育部,2018)指出:在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上,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基于该主题的经验,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新的知识结构,深化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特点的语言学习和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推动学生对主题的深度学习,帮助他们建构新概念,体验不同的生活,丰富人生阅历和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有了对主题意义的深入理解,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态度,才能指导学生行动,才能运用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主题意义探究活动是帮助学生把握主题意义的关键,教师对主题意义探究活动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对主题意义的认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和文化,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观念,指导学生更好地做事和做人。现以 Lesson 22 Famous Discoveries这一课为例分别留析主题意义探究活动的设计。
01
创设情境,铺垫主题意义
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知识(乔纳森等,2002,转引自余文森,2017),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它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它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陈琦,刘儒德,2019)。
创设情境对教学活动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情境可以有效刺激学生,使阅读过程与学生本身的需求产生关联,使学生通过阅读有切实的生长点。其次,情境增加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相关主题内容的已知与想知的交互碰撞中去理解内容,为主题意义的探究做好铺垫。
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通过
(见图1)创设情境,结合问题激活学生对antibioties,DNA和X-rays这三种发现的已有认知,了解学生对相关话题知识的已知起点,为进行主题意义探究做好铺垫。
图1
结合图1,教师提出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m?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m?在此情境下,学生表达的内容涉及这三个发现的名称以及它们对人类抵抗疾病所起的作用,还涉及它们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想知道的内容涉及这三个发现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情况下被谁发现的,以及如何在更好地使用这些发现的同时减少它们的负面影响。
01
自主建构,思考主题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赋予信息以意义,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陈琦、刘儒德、2019)。英语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对新信息、新概念、新现象或新问题,学生需要主动激活头脑中先前储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通过思维活动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对新旧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
在设计主题意义探究活动时,教师提出的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非常重要,是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关键。问题应基于学生建构的信息内容,从中找出引发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信息点,并以此信息点为关键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为主题意义的探究服务。
基于学情,在读中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解决自己在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并在读后共同交流与分享相关的阅读收获。接着,教师让学生以时间为主线梳理语篇中所陈述的与这三个发现相关的信息。学生在分享、交流和评价中完善自主建构的时间轴图(见图2)。之后,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聚焦语篇中描述的三个发现的共性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语篇所承载的主题意义。
图2
教师提出的问题如下:
(1) How many years did the scientists spend discovering DNA and X-rays?
(2) Why did they spend so many years discovering them?
(3) The writer says that if we learm more about DSA, we will be able to treat more diseases. 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ideao?
(4) Do you want to go on discovering to help people live longer and better lives? What do you want to do? How will you do it?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探究达成预期的目标,他们通过阅读语篇、分析语篇和思考语篇,领悟到自己未来的责任和现在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这三种发现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问题只在谈及 antibiotics时有所涉及,至于DNA和X-rays的负面影响在语篇中并没有阐释,而是基于学生的生活已知引出相关内容。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设计与之相关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为学生辩证地认识问题和明智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基于学生建构的时间轴图(见图2),教师提出如下问题:What influence do these discoveries have on us?学生结合梳理的信息谈到的积极影响有:They can treat diseases, and X-rays can also help people check things easily. 谈到的消极影响有:If we don't use antibiotics and knowledge about DNA corrretly, they can cause serious health problems. If we use X-rays too often,it will also hurt our health.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Based on these analyses,what will you do?学生回答:We will use them to improve our lives and try our best to do something to reduce negative influences. / We will use them correetly and decrease negative influenees. 教师引领学生从这三种发现对人类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让学生形成对三种发现的辩证认知,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应正确认识与使用科学发现的成果。
四
主题意义的运用
教师在明确了语篇的写作目的、作者态度和创作意图后,可以组织和引领学生开展深层次的主题讨论和扩展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主题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还应继续充分运用主题意义,引导学生联系自我和实际生活,通过改编、表演、辩论、创作等产出性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理性并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推动知行合一(王蔷等,2019)。
通过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逐步形成了正确的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些新认识和新想法能否在生活中得以应用,需要联系实际的活动进行检验、反思和提升。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设计联系自我或联系生活的活动,引领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
01
联系自我,运用主题意义
在阅读并自主建构信息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以及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志向和责任。这些是学生基于对本阅读语篇的学习形成的新想法,也是语篇所承载的主题意义。
在本环节,教师设计的活动为: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antibiotics, DNA or X-rays, write down your discovery plan. Also, keep writing your study report. If you want to discover something new, write down your plan. Keep writing your experiment report.
02
联系生活,运用主题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还缺少对这三种科学发现的了解和认知。为了让更多的人全面地了解和知晓这三种科学发现对人类的作用,学生有责任和义务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讲,真正做到学为所用,知行合一。
在本环节,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Create a poster about antibiotics, DNA or X-rays that presents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Please tell people how to use them correctly.
基于主题意义运用的教学活动应把学生的所学和所做建立关联,应使学生运用主题意义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提升自己并帮助他人,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主题意义探究的目的不仅是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还应联系生活运用主题意义,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主题意义探究带来的启发与思考去行动、去验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达成育人效果。
五
结束语
语篇的主题意义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通过对主题意义探究的体验,学生能获得知识的内在意义。对主题意义的运用,使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个体精神与生活的建构过程。
学生对主题意义的认知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生成的,而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某一语篇内容为载体,以教学活动为引领,在学生与语篇内容和语篇作者的互动中逐渐生成的。无论在哪个教学环节,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探究主题意义而服务,都应聚焦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生成。研读语篇是确立主题意义的关键,在研读过程中要准确认知语篇所承载的主题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认知所带来的思考。
————————————
参考交献:
[1]陈琦、刘儒德.2019.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 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梅德明、王蔷.2018.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 [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王着、钱小芳、周敏.2019.英语教学中请篇研读的意义与方法[J]外语教育研充前沿。(2):40-47.
[5]余文盒.2017.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张金秀:2019.主题意义探究引领下的中学英语单元教学策略(J).中小学外语数学(中学篇).(7):1-6.
[7]张琳琳.2019.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算)。(8):37-42.
【作者简介】
王艳荣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英语研修员;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学会英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
【原文出处】《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京),2021.9.22~26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重大课题“中高考改革背景下北京市教学、考试、招生一体化研究(CAMA19055)”的研究成果。
来源 | 《中学外语教与学》
转自 | 顺德初中英语
转自:“明师俱乐部”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