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推荐|拉康派精神分析家布鲁斯·芬克重要著作:《精神分析技术的基础》

2023/2/22 14:22:28  阅读:25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精神分析的角落 ,作者精神分析的角落

精神分析技术的基础: 拉康派实践者指南

打从交稿以来,我时不时就会在各个平台收到私信,询问这本书什么时候出版。我想大家期待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布鲁斯·芬克(Bruce Fink)的书很好读,他能够把拉康精神分析讲得足够清晰。这当然也是我翻译他的书的原因之一。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和我想要从事临床工作的欲望有关。

翻译这本书的机缘是,在2016年,或者即便是现在,对拉康派临床工作感兴趣的人,根本就找不到一本论拉康派临床技术的中文译著,相比于其他精神分析流派,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这当然是因为拉康本人并没有专门论述过精神分析的临床技术。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在国内,很多研究拉康精神分析的学者,他们的兴趣更多集中在理论方面,因此写出来或者翻译出来的书也是关于理论的,其中涉及到的临床方面往往如同一个小小的点缀。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想要从事[拉康派]临床工作,他的选择可能并不多,会法语英语最好了,倘若不会,就只能参加一些培训了,想要系统性地了解拉康派临床技术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法国作家、学者、精神分析学家,在欧洲他也被称为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

说起来,我能够接触到这本书还多亏了李新雨老师,应该说是他先发现了这本书,然后我才能够发现这本书。而这本书的翻译出版,之所以能够提上日程,又多亏了孟翔鹭老师辗转联系上我。至于翻译本身,由于这是我初次翻译一本书,无疑是个很折磨人的过程,还好这是和临床与翻译经验比较丰富的徐雅珺老师合作的,而且也要感谢编辑杜颖颖老师的耐心,因为在不停重读过后,我不时提交一些有待修改的点给她,这种修改就像芬克说的,一部作品总是「正在不断发展的作品」。彼时我在临床和理论方面是个初出茅庐的人,而事后来看,没有这么一段折磨人的旅程,我很难在翻译、理论和临床方面有所突破。

就本书而言,说它是一本指南或指导手册都不为过,第一章论述的倾听技术,是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掌握的。由于拉康精神分析临床可以说是建立在言语和语言的基础之上,所以倾听技术一点都不抽象。你可以像作者建议的那样,通过去听自己不甚感兴趣的节目,比如播客,来锻炼自己的倾听技术。日积月累的训练,最终能够让你相当敏感的捕捉到言说者口中的无意识表现,口误当然是最为明显的,但也包括停顿,模棱两可,音量减弱或增强,咕哝的模糊话等等相当「客观」且细微的表现,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这些需要从经验中掌握,而理论知识反而很多时候会阻碍一个人去体会这样的无意识经验。

临床技术显然受到理论的支撑,也同样在影响理论的建构。作为一本实践指南,这本书当然不可能非常详尽的阐述技术背后的理论,但是如同长期接受个人分析的经验有助于理解理论,临床技术也常常在个人实践的过程中,与理论建构不期而遇。如同倾听技术背后的理论支撑涉及到能指本身的非意义维度,它作为享乐载体的层面。临床实践与理论的这种相互交织,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与研究,这也是临床工作者终身学习的原因之一。

本书前面几章论述了非常基础的临床技术,除了可以充当实践指南之外,对于那些并没有计划开展临床工作的读者来说,也能从中体会到拉康精神分析的诸多「特色」,尤其是,比如说「切分」技术中涉及到的弹性时间会谈逻辑,又或者「标点」技术中,能指时间的预期与回溯逻辑。

另外,就像作者一再强调的,本书提到的技术适用于神经症分析者,这隐含了一个诊断问题,这一点需要牢记于心。因为倘若把这些技术盲目应用到跟精神病主体的会谈中,可能是很危险的。由于篇幅所限,那些对诊断以及更加进阶的临床方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芬克的另一本书 A Clinical Introduction to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Theory and Technique ,其中文版《拉康精神分析临床导论》仍由我翻译,并由谭羽辰老师校对,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正在出版之中。

关于本书,还有一点比较巧合:原著出版于2007年,第八章讲的是「电话分析」,与我们在普遍隔离状况下开展临床工作所遇到的情况莫名契合。芬克从自己开展电话分析的经验出发,证明了基于言说的精神分析实践,以远程的方式展开,并不如有些人预想的那样不可行。如今,显然很多临床工作者,无论其理论背景是否是拉康精神分析,都在实践远程会谈,也许远程会谈的经验,能够让很多非拉康派的实践者更加能够体会拉康派临床实践的内在逻辑。

虽然我们说起「拉康派」这三个字的时候,会激起不同的反应,但有一点在临床方面是不得不注意的,那就是拉康派与其他流派的区别。在很多理论著作中,作者会从理论层面上阐述这种区别。倘若从临床技术的层面上来看待这些区别,将会是更加有趣的。比如分析家的倾听聚焦在想象层面与象征层面的区别,还有第九章,「并非旨在使人正常化的分析」,凸显了不同流派精神分析大相径庭的实践方针,也就是欲望/善言伦理VS规范伦理。显然,如果分析家在自己开展的分析中有一个具体的目标的话,这很可能意味着一种规范与认同。由于和主流的社会话语有很大的契合度,规范伦理学的流行不足为奇。但我们临床工作者的位置在哪里呢?在《文明极其不满》中的位置是什么呢?这是每个临床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不要真的认为自己知道。

最后,也许该来一点「批评」,这种批评首先来自于拉康,他在《神经症的个人神话》中讲到,“精神分析中出现了某些方法。......但这些方法只是衍生自这一基本艺术——即精神分析——的技术,而精神分析是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建立的,这种关系无法被穷尽,因为它造就了人。”此外,虽然一本指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实践者可能比较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但这并非没有坏处,过于具体的指导或多或少会削弱实践中对于未知之物的倾听与处理。最终,也许我们应该像张三丰对张无忌说的那样,忘记剑法!并找到自己的风格!

心理咨询进阶丛书·

精神分析系列

精神分析技术的基础:

拉康派实践者指南

本书从拉康派视角介绍了精神分析技术。

不同于其他论述拉康的学者,芬克博士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详细阐述了他所实践的拉康派的倾听、提问、标点、切分和解释技术,并且使用自己案例中的临床片段,详细地检视了对梦与幻想的工作,以及对转移和反转移的处理。

芬克博士不断勾勒出精神分析其他流派和拉康派之间的差异,批评了精神分析中越来越普遍的“正常化”的态度;而且呈现了拉康派治疗神经症技术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以及治疗精神病的全然不同的方法。

拉康派强调语言的各个维度,但一直被认为艰涩,本书弥补了这一遗憾,以大量案例展现了拉康派临床的主要方面。

作者介绍

布鲁斯·芬克

拉康派精神分析家及督导分析家,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博士。他曾在法国巴黎的弗洛伊德事业学派(雅克·拉康逝世前不久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受训七年,如今亦是其中一员。1993年到2013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匹兹堡杜肯大学教授,也是匹兹堡精神分析中心理事会成员。芬克博士已将拉康的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文,包括《著作集:首个英文完整版》《研讨班VI:欲望及其解释》《研讨班VIII:转移》《研讨班XX:再来一次》,他还出版了诸多拉康学派著作,包括《精神分析技术的基础》《拉康派精神分析临床导论》《弗洛伊德临床导论》《拉康式主体》、《拉康论爱》《句读拉康》《反理解》(2卷本)等。

本书译者

张慧强

精神分析家,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行知学派编译组成员,长期致力于精神分析实践与文献翻译工作。

徐雅珺

精神分析家,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硕士,精神分析行知学派成员,艺术项目《一个人的社会》发起人之一,从事临床工作与精神分析和当代中国的研究。

转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