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实证研究,奉献一手资料和田野感悟,揭示青藏高原地区相关民族的小民族大跨越、地方与国家、不同资源的合理利用、社会分工与异化劳动、传统生计等。
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中山大学何国强教授总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记忆整合:滇西北藏族村庄民族志研究》(དྲན་སྣང་ཀུན་འདུས།)
作者:魏乐平
ISBN:978-7-5668-3339-6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93.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获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图像与隐喻:滇西北多民族地区天主教堂壁画的视觉人类学研究”资助。全书采用多点民族志的观察方式,两副衬托一正。主点是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为藏与纳西两族杂居。副点一是维西县白济汛乡小维西村,为傈僳族与藏族杂居;一是贡山县丙中洛镇白汉洛村,为怒、藏杂居。前两个村庄在澜沧江边,后一个村庄在怒江边。通过精心编织,层层叠放,克服以偏概全痼疾,立体展现材料,在历史演变、生计模式、婚姻制度、社会组织、风俗文化与宗教信仰六个层面上说明三教(藏传佛教、天主教、东巴教)并存、六族(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白族、怒族、汉族)共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现象。
作者简介
魏乐平,中山大学民族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图像与隐喻:滇西北多民族地区天主教堂壁画的视觉人类学研究”、广东省社科类社会组织课题“综观经济理论与广东文化产业创新”等多项。出版译著《陈年老窖:法国西南葡萄酒业合作社的民族志》,参与编写《滇池草海西岸八村调查报告》,发表《文化交融与历史建构:茨中天主教堂的建筑与装饰艺术》等多篇论文。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关于记忆、认同与村庄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本书结构
第二章 滇西北地区多民族村庄概况
第一节 滇西北地区地理概况
第二节 历史记忆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牧业生计与传统记忆
第一节 游牧生计
第二节 牧业生计的补充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农业生计与传统记忆
第一节 从游牧到游耕
第二节 定耕农业
第三节 经济作物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婚姻家庭
第一节 村庄人口与家庭模式
第二节 族群记忆与家庭模式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老民组织与祭祀活动
第二节 属卡组织与藏族记忆
第三节 天主教组织与传教士记忆
第四节 社会组织关系的历史演变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滇西北多民族地区的风俗文化
第一节 神秘的高原采集狩猎
第二节 澜沧江峡谷的玉米种植
第三节 马帮文化与商业贸易
第四节 滇西北地区独特的酿酒技术
第五节 雪域高原神秘的天主教圣事
第六节 多民族地区的藏族服饰
第七节 独树一帜的高原藏族婚礼
第八节 小结
第八章 宗教信仰与集体记忆
第一节 东巴教的古老传说
第二节 神秘莫测的藏传佛教
第三节 教友的历史记忆
第四节 传教士的百年历史记忆
第五节 天主教徒近期的集体记忆
第六节 小结
第九章 文化象征的建构
第一节 茨中天主教堂艺术
第二节 白汉洛天主教堂艺术
第三节 葡萄酒文化的建构
第四节 民族文化村的发展出路
第五节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第一节 记忆、整合与文化变迁
第二节 记忆整合与文化变迁的客观原因
第三节 记忆整合与文化变迁的主观原因
第四节 记忆与认同:文化变迁的动力
附录 茨中教堂的传教士
参考文献
后记
《清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研究》(བོད་ཁུལ་བཅོས་སྐྱོང་།)
作者:杨卫
ISBN:978-7-5668-3386-0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102.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清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研究”最终成果。全书依据《清实录》《清实录藏族史料》以及地方志、馆藏档案等典籍记载,主要研究清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管辖与治理,探讨清朝的治理对青海藏区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形成的影响,厘清清朝治理青海藏区社会的状况,探讨清朝治理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为今日国家治理、维护青海地区稳定与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对于增进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杨卫,土族,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史方向博士,湖南怀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研究”1项,在《中国藏学》《西北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总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清初对青藏地区的初步认识
第一节 宋元明以来的青海
第二节 清朝初建时与青藏地区的关系
第三节 清初对青藏地区的初步治理
第二章 康熙朝对青藏地区的治理
第一节 康熙朝初期的青藏地区
第二节 康熙朝中期对青藏地区的治理
第三节 康熙朝后期的青藏地区
第四节 康熙朝对青藏地区的治理
第三章 清朝治理青海藏区社会的转折点
第一节 罗卜藏丹津事件及其善后措施
第二节 罗卜藏丹津事件后雍正帝对青海的治理
第三节 雍正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
第四章 乾隆朝对青海藏区社会治理的加强
第一节 乾隆朝前期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
第二节 乾隆朝中期的青海藏区社会状况
第三节 乾隆朝后期对青海藏区社会治理的逐步规范化
第四节 乾隆朝治理青海藏区社会的策略
第五章 嘉、道朝对青海藏区社会治理的巩固
第一节 嘉庆时期青海藏区社会的状况
第二节 嘉庆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
第三节 道光时期青海藏区社会的状况
第四节 道光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
第五节 嘉、道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方式及策略
第六章 近代清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
第一节 咸丰时期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
第二节 同治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
第三节 光绪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
第四节 宣统时期的青海藏区社会
第五节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朝对青海藏区社会治理的弱化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禁约青海十二事
附录二 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
附录三 番例六十八条
附录四 西宁善后章程
附录五 青海善后章程八条
参考文献
后记
《技艺传承:澜沧江的盐业与地方社会研究》(ལག་ཤེས་རྒྱུན་འཛིན།)
作者:李何春
ISBN:978-7-5668-3448-5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86.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盐为主线,对澜沧江流域的盐业生产状况以及盐业兴衰导致的社会变迁等进行了全面剖析。研究以澜沧江流域为轴线,选取该流域上分布着的几个盐区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青海省囊谦县、云南省兰坪县和云龙县等。全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步:一是掌握澜沧江流域盐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流程所包含的各个元素,二是运用历时性的分析方法研究盐如何推进区域族群互动等,三是探索盐业生产与地方社会变迁的关系。全书除了研究相关领域研究文献外,还结合作者田野调查所得资料与当地档案馆收藏文献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填补了澜沧江流域盐业史等相关学科领域的部分空白。
作者简介
李何春,白族,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盐业史和西南民族关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项,地厅级项目6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论著4次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第四届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1项。先后11次深入川青滇藏交界区从事田野调查。
目录
总序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文献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盐业生产的历史
第一节 澜沧江流域的区域特点
第二节 澜沧江流域盐业资源的分布
第二章 垒石为“畦”:澜沧江源头囊谦盐区的生产工艺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囊谦的生态及其民族源流
第二节 从部落制到国家政体:囊谦盐业生产的变化
第三节 囊谦盐业生产及其组织形式
第四节 物物交换与民族互动
第五节 青藏高原东部盐场传统晒盐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第三章 传统到现代:滇西北兰坪盐业生产及其社会变迁
第一节 兰坪县盐区概述
第二节 历代王朝对兰坪盐业的管控
第三节 新中国的成立与兰坪盐业的发展
第四章 因盐而兴:滇西云龙地区的社会变迁
第一节 生态环境、民族与盐业生产环境
第二节 历代王朝对云龙盐业的经营与管控
第三节 奔走云龙:豪门望族与盐井的开发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盐业兴衰与村落变迁
第五节 诺邓传统制盐村落生存策略的变迁
第五章 藏盐入滇:滇藏交界区的权力博弈与民族互动
第一节 清末盐井改土归流与川滇藏边的社会治理
第二节 土酋、军队与国家:清末至民国地方权力的博弈
第三节 民国时期藏盐入滇与地方盐税纷争
参考文献
后记
《神山内外:卡瓦格博社区与家庭生计研究》(གནས་རིའི་ཕྱི་ནང་།)
作者:许韶明
ISBN:978-7-5668-3226-9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定价:116.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后期资助项目最终成果。卡瓦格博是藏族聚居区最为著名的神山之一,也是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举世闻名的藏传佛教转经圈。转山圈之内,有宗教、家庭与经济这三种发挥核心作用的社会体系及其对应的文化特质,彼此交互作用、相互组合,最终提炼出共享、多元与和谐三种最为根本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作者简介
许韶明,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广州体育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长期从事语言学、人类学研究,有五次进入藏区从事田野工作的经历。先后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和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课题各1项。出版专著3部,公开发表CSSCI源、人大复印资料和科研论文30余篇。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卡瓦格博的信仰、家庭与生计
第一节 一则神话的人类学分析
第二节 卡瓦格博转山信仰圈
第三节 一妻多夫制文化带
第四节 生计方式生态区
第二章 金沙江峡谷的父系社会——三岩
第一节 《格萨尔王传》认同圈
第二节 三岩帕措族群圈
第三节 宗教文化特色圈
第四节 夹坝政治生计圈
第三章 金沙江流域的高原牧村——索日
第一节 宗教信仰
第二节 婚姻家庭
第三节 情人制的功能
第四节 生计方式
第四章 怒江河畔的古道驿站——军拥
第一节 亲属关系
第二节 东坝民居
第三节 茶马古道
第五章 玉曲河河谷的半农半牧小村——龙西
第一节 出彩的龙西村
第二节 婚姻家庭
第三节 在半农半牧之间
第六章 澜沧江河谷的神山心脏——雨崩
第一节 剧变中的雨崩村
第二节 婚姻家庭
第三节 共享的“财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生存实践:西藏农区分工研究》(འཚོ་གནས་ལག་ལེན།)
作者:王霞
ISBN:978-7-5668-3225-2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88.00元
内容简介
作者以扎囊县和贡嘎县为田野点,以历史事件的舒展为节点,探讨分工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借这条伏线串出生计模式、生产类型和居民利用能源的方式,注意从家庭内外、性别倾向、体能差异、经济贡献等视角考察,描绘当地文化—社会变迁的脉络,构筑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变迁。表明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社会制度及文化规则下,如何巧妙和灵活地借助于互动、协作、换工、“轮流当值”等方式,有效组织与合理分配家庭内外的力量,创造出适应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关键方式,目的是廓清人在生产过程中基于分工而结成的互相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行动策略。
作者简介
王霞,中山大学民族学博士,云南警官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和地方治理研究。2015—2017年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河谷农区独立进行田野调研近2年。立足于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河谷农区及其农牧民的长期关注和每年不低于1个月的实地调查,积累有关该田野点的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并在深挖拓展田野点第一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发表直接相关论文2篇,完成博士学位论文1篇,主持完成2020年地方政府项目1项,申报及主持在研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
目录
总序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西藏的河谷农区和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西藏粮仓:河谷农区的地位与分布
第二节 亦农亦牧:河谷生计的整体样貌
第三节 河谷村落:雅鲁藏布江中部河谷的多村落调查
第二章 戎巴的结构和生计
第一节 戎巴的结构及类型
第二节 戎巴生计的确定性
第三节 戎巴生计的流动性
第三章 民主改革前戎巴的生计与分工
第一节 一般生计与分工
第二节 特殊生计与分工
第三节 戎巴分工的特点
第四章 民主改革以来戎巴的生计变迁与分工变化
第一节 整体生计变迁与分工变化
第二节 一般生计的局部变迁与分工变化
第三节 特殊生计的局部变迁与分工变化
第五章 戎巴分工及其变迁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影响分工的自然与文化因素
第二节 影响分工的社会经济因素
第三节 影响分工的适应策略
第六章 戎巴分工与社会文化变迁
第一节 民主改革前的分工与社会再生产
第二节 民主改革以来的分工与社会变迁
第三节 民主改革以来的分工与文化变迁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主要报道人基本信息
附录二 与报道人巴果的对话
附录三 杰德秀鲁康街的日常
附录四 村民入户调查表
附录五 江雄河谷及村落分布草图
附录六 杰德秀和桑耶远景图
附录七 家庭纺织部分工具自绘图
参考文献
后记
《皮筏远行: 拉萨河畔渔村生计研究》(ཀོ་གྲུ་རྒྱང་ཐོན།)
作者:张婧璞
ISBN:978-7-5668-3413-3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10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田野调查获“重庆大学中国人类学博士论文田野调查奖助金”“中国田野调查基金·腾讯互联网人类学科研计划奖助金”资助。本书以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交汇处的渔民群体为研究对象,聚焦拉萨曲水县俊巴渔村和山南贡嘎县陇巴渔村,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结合历史、考古等文献,集中论述了资源利用与渔民生态适应、人口繁衍与渔民社会适应、信仰体系与渔民宗教适应三方面内容,揭示出渔民捕捞生计是对藏区传统农牧生产方式的有效补充,生产方式的链接性与主体选择性决定了渔民适应中的不同路径,社会制度与观念文化影响了渔民群体的生计选择。
作者简介
张婧璞,中山大学民族学博士,广东开放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讲师。坚持扎根农村进行田野调查,专注于高原渔民群体、西藏渔猎文化和岭南海岛文化研究。先后发表论文11篇(核心期刊7篇),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广州市社科规划课题各1项,主持省级质量工程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教育部一般项目。
目录
总序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思路方法
第一章 历史的沉浮
第一节 远古记忆
第二节 建村过程
第三节 村庄布局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渔猎生产方式的主导
第一节 鱼类与禽兽资源
第二节 捕捞与渔获
第三节 狩猎与采集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农牧生产方式的介入
第一节 土地、牧场和水源
第二节 民主改革后农耕的发展
第三节 畜养与生态、渔农的联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血缘组织与地缘关系
第一节 婚姻家庭
第二节 生育、养育和教育
第三节 地缘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宗教与娱乐:行为规范和情感宣泄
第一节 信仰与仪式
第二节 丧葬与疾病
第三节 休闲与娱乐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转型期的调适与重构
第一节 社会地位的重组
第二节 生产资源的重组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重组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适应过程中的结构与路径
第二节 适应的选择性与动力系统
参考文献
后记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丛书
总 序
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藏族与睦邻的纳西、门巴、珞巴、独龙等民族共同适应青藏高原的大环境和各自区域的小环境,创造了特定的文化。自1996年始,本人在川、滇、藏交界区调研民族文化,起初独自一人,后来带学生奔波,前后指导了20多篇学位论文。我把学生带到边陲,避免在东部扎堆,完成学术接力,为他们夯实发展的基础,不少人毕业后申请课题、发表论著,我自己也在积累经验,不断追求新目标,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川、青、藏交界区。
最近数年间,我组织调研、汇集书稿。2013年,推出“艽野东南的民族”丛书第一系列7册,分简体字和繁体字两个版本;2016年,推出第二系列4册,为简体字版本。两个系列约400万字,展示了喜马拉雅与横断山区的绚丽文化。然而,一套丛书的容量有限。专家诚恳地建议我们做下去。我们也想做下去,就继续调研、总结经验、坚持写作。在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主管部门的关怀以及暨南大学出版社的组织安排下,“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丛书终于落地生根。可以说以上成果为“守正创新”劲风所赐,使我们得以回报社会各界的支持。
多年的栉风沐雨带来满目的春华秋实,因此不能不提到作者们付出的心血。静态地看,有三套丛书的储量。动态地看,知识向四面八方传递不可计量。犹如向湖心抛入巨石,起初引起水波,继而泛起涟漪,很长时间,水面不平静,每位作者的故事还在演绎:调查中的实在品质,如耐心记录、细致观察,获得原始资料的喜悦,以及发现问题、精巧构思、层层铺垫,形成厚实的民族志,里面有对社会结构的描绘,有对动力因素的探索,力图使民族映像清晰化,谋求历史逻辑统一。这就是研究西藏所需要的不怕吃苦、执着干练的科学精神,不仅要有勤奋坚韧的品格,还需要友情与互助。除了作者自身的因素和亲友的鼓励,其他因素,包括编辑的专业素养、调查地友好人士的支持,也值得珍惜、怀念。
本套丛书当中,有的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的再研究,有的是专题写作。坎坷的研究经历使我们深切地感到,一本书要能接地气,讲真话,不经过艰辛的精神劳动就不可能诞生,学术水平的高低不仅是社会环境的造就——与政治经济、理论方法及时代需求有关,也是作者本人的造诣——与研究者的主观努力分不开。整套丛书至少有三个令人鼓舞的闪光点:
1.坚持实证研究,奉献一手资料和田野感悟
19世纪中叶,国际学界开始涉足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组队到该地区进行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丰富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内容。新资料、新方法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但是带着旧思维看问题的境外人士仍不在少数。改革开放以后,至今川、滇、藏与川、青、藏两个交界区某些地方依然谢绝外籍人士,收集资料的重任落到国内学者身上,我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进藏的。环顾四周,当年的同道已不知所向,幸好凝聚了一批新生力量,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言放弃。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和珍稀感受为写作提供了优质素材,这使本套丛书能够以真实性塑造科学性,以学术性深化思想性,达到材料翔实、学理坚固、观点新颖、描述全面。
2.体现人类学知识的应用与普及
最近20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投入,各门学科取得长足的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伴随着专利、论文数量的增长,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也出现了:文章浅尝辄止,漫然下笔的多,周密论证的少,还有重复研究等浪费资源的现象。人类学倾向微观考察,对充实中观、引导宏观有所作为,中山大学自从复办人类学系以来,格勒率先走上青藏高原,紧跟着就是我们的团队。
本套丛书是西藏研究的新产品。作者们博采众长,引入相关概念,借助人类学理论方法的指导凝视问题,通盘考虑,揭示内涵。虽然各册研究目标不一,但是在弄清事实、逻辑排比、分析综合、评判断义,以及疏密叙述等项上一起用力,展示自己的德、才、学、识。有些问题提出来亟待深化,如应该如何凸显民族志对于区域文化研究的重要作用,应该如何发挥民族志的特长,等等。
目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正在转变,自发的、自觉的研究队伍扩大了,这是对我们已经做出努力的积极回应,也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丛书充满生命力的证据。这项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必然要求研究者保持多读书、尚调查、勤思考、免空谈的学风。
3.突出出版界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界的精诚合作
本套丛书凸显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多年积累的田野资料不会自动转化为社会公认的产品,需要紧扣“民族特色”提炼选题,科学搭配,形成整体效应。所以丛书各册保持自身特色,如文化源流、田野实践、社会分工与异化劳动、传统生计、地方与国家、不同资源的合理利用、小民族大跨越等,同时贯穿了再造区域民族志的主旋律。一句话,把各册放在青藏高原东部民族多样性的大题目下合成整体色彩,依靠国家出版基金的扶持,实现“好纱织好布”“好料做好菜”的目标,达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双重效果,对出版人与研究者都是双赢。
总之,本套丛书具有继往开来、别开生面的寓意,弥补了同类作品的某些不足,激励着新人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关注各民族在历史上与现实中与自然、社会发生关系的过程,推动顶层设计,产出有效政策,建设西南边陲。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本套丛书的不足,保持虚心接受意见、不断追求高品质的诚恳态度。
古文字学家陈炜湛教授乃治学、书艺两全的专家,一向支持我的田野研究,多次题写书名给予奖掖。为了表达对本套丛书作者实地研究西藏的钦佩,肯定编辑人员的辛勤劳动,陈教授特用甲骨文和金文写成书名。看到丛书名十五字,字体淳厚中正、古意盎然,我由衷感激。
何国强
2022年2月
于中山大学康乐园榕树头
本文转自:“人文学术社”公众号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