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自我决定的孤独》: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

2023/4/23 17:04:42  阅读:186 发布者:

为什么繁华喧嚣的都市,往往会成为孤独者的集散地?

我们都曾有过“拥挤”的生活体验,都曾遭遇非自愿的亲近,比如职场中令人不适的过度靠近,比如来自亲友的隐私窥探。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这些对个体边界的侵犯往往令人极度反感,却又无法拒绝。

我们追求个体的独立,对边界的尊重,也都渴望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现代城市不断增加的空间距离为人们提供了远离边界侵犯的可能,社交媒体和移动网络为我们实现了不与他人接触的“正常”生活。

终于,我们在城市中,在现代技术的狂欢中,获得了安全感、边界感,和梦寐以求的个体自由。

而代价是,我们也默默交出了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失去了他人的拥抱和温暖,最终沦为自己的孤岛。

德国著名记者、作家伊丽莎白·冯·塔登通过对当下生活种种细节的有力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接触”的当代社会,揭示了“后现代”语境下,人们普遍孤独感的成因。

越拥挤越孤独:城市生活的悖论

编者按:为什么在人口越集中的城市生活,孤独感会越强烈?在城市中,我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居住条件、更大的空间,同时,快节奏、高压、拥挤的城市生活,也唤起了我们对距离的渴望。“在某些情况下,你会觉得没有什么地方比在大城市的喧嚣中更孤独和被遗弃。”

1903年的柏林,到处都是人,对于这座勃兰登堡沙土地上发展滞后于其他地方的城市而言,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这座大都市的居民数字在世纪之交时翻了一倍,短短几年中就增加到将近两百万人。这座城市中有接近一半的人生活在逼仄的小公寓里,公寓里只有一个房间有暖气,每个房间里平均生活着四个人。早在1871年,就已经有20%的柏林市民生活在被描述为“拥挤不堪”的房子里,在这里“拥挤”的意思是五个人住一间屋。1895年,有7.27%的男性“寄睡者”,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在这类拥挤的房间里过夜,并且要付费。1910年前后,有70.9万柏林市民生活在这种拥挤中。而这种恶劣的生活环境并不是出于自愿的选择。

柏林西区的菩提树大道13号则不同,这里很宽敞,工人真实生活中的拥挤与《大城市及其精神生活》中所写的内容看上去有天壤之别。这部杂文是文化哲学家、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的作品。齐美尔因继承遗产而过着优渥的生活,1901年,他成为柏林大学的非教席教授,与妻子住在中产阶级聚居的夏洛特堡区。他在1903年的一篇文章中论及密集人群中的身体接触,对别人可能过分亲近的恐惧,以及人与人之间拉开身体距离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齐美尔写道:现代人生活中最深刻的问题就在于“面对强大的社会时,作为个体的人为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存在的独特性所做的努力……”这位给时代病做出诊断的人虽然自己生活的环境并不拥挤,但是他对自己所处时代中那种潜在的、可能形成威胁的拥挤有种非常准确的直觉。

18世纪中期开始的围绕现代转型的各种斗争中,齐美尔总结出了一个根本的主题:那就是“在社会技术机制中,个体为了不被平均化(nivelliert)和过度消耗所做的努力”。齐美尔用了一个在今天看来依然惊人且适用的说法,他提出当今社会城市化的特点是“内心性格从精神上的个性化”。齐美尔认为,只有在拥挤的城市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变,在城市中,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同时失去了宽敞的生存空间,每个人作为一群自由陌生人中的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这一点也是因为抵御拥挤和狭窄的混乱感受产生的。因城市的拥挤,人们在擦肩而过时身体无意中接触,这唤起了对距离的渴望。个体将自我封闭起来,与外界划分界限,为的是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的反抗。对于现代的大都市而言,有所保留是典型的心理状态,“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连多年的邻居都没有见过”。世纪之交时,大都市中那些焦虑的灵魂不仅表现出疏离, 而且还有一种神经质的怀疑:“身体出于不同原因发生接触的同时, 会以仇恨和反抗的形式表现出默默的反感,以及互相之间的陌生和厌恶。”作为个体的人要避免身体接触,保持距离,以免被突然的、无法掌控的亲近伤害,或者避免自己去侵犯他人。

我们可以从“别靠近我”这种包含厌恶情绪的态度中看到柏林受过教育的市民享有的社会特权。这种疏离和厌恶体现出的是个人能够随时离开并“关上门”的自由。摆脱了乡村和小城市逼仄的现代人所得到的,用齐美尔的话说就是“自由行动的权利”,这是一种新的历史现象。这种自由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它既是心理上, 也是身体上的,因为“一个人并非以他的身体或他的活动直接抵达的区域为终点,而是以他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自身延伸出来的效果的总和”。假如我们的精神能够伸展双腿,我们的心能够张开双臂, 那么这样的四肢所及之处就是齐美尔这段关于身体界限的话想说的意思。

齐美尔所描绘的大城市居民依据的显然并不是住在柏林威丁区那些拥挤不堪的狭小住房里的人,而是中产阶级的男性和他自己生活的环境。用现在大家描述灵活移动的可能性的话说,这个人能伸得开腿、迈得开步,他从心理到精神以及行为的发展都是因为有了自由空间,以及身处人群中时可能产生的对身体接触的厌恶。1900年前后在柏林夏洛特堡区常见的那种空间距离是一种社会特权,正是从这种特权之中衍生出了作为一种反抗形式出现的个体性。

这些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但是齐美尔的这篇文章直到今天依然给我们带来触动。产生在宽敞的夏洛特堡区关于现代人个性的观点与威丁区出租屋中拥挤的居住条件之间反差巨大,而这种反差在全世界燃起了对个体化的追求:要求空间,要求彻底摆脱乡村或家庭的桎梏,希望获得自由、变成陌生人,希望感到自己的行动是有效的!但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自由的另一面:“在某些情况下,你会觉得没有什么地方比在大城市的喧嚣中更孤独和被遗弃。”个人所体会到的独一无二和反抗就是源自这种辩证关系之中。

直到今天,这种齐美尔式的“默默反抗”的态度依然吸引人,原因就在于它和居住空间之间的张力虽然奇怪,但是对人作为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齐美尔所描述的强烈孤独感中始终隐藏着的危险被这种态度放大了。201711月,《南德意志报》在一篇报道中描写了居住密度的增加和大城市中的生活压力,并指出现在广泛存在的压迫感:“地方越来越小。”这篇文章中并没有提到的一点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德国人均居住面积其实是在不断增加的, 到今天已经创下历史新高。那些在这种情况下还忧心忡忡地说地方越来越小的人,从统计数据的角度看所拥有的空间其实是很大的。这种矛盾所体现出的是现代人一方面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因而与他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不断拉大的事实;但另一方面,现代人也面临着既要独一无二,又被压迫感和孤独感威胁的压力。

如今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避免难以避免的身体接触的愿望几乎是推动转变以及农村人口外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0177月的一项研究结果让我们看到,齐美尔所论述的这种通过空间距离实现个性化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速度惊人。“世界价值观调查”对78个国家在51年中的数据进行评估,涉及居住面积、独居及离异者数字等,从中得出的结论表明,在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国家中,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都在加强,这种价值观强调个体的独一无二,并且会使个人与集体拉开距离,个体会离开集体,离开大家庭,并导致离婚率上升。齐美尔也许会这样说:个体拼尽全力摆脱集体的束缚,为的是“在强大的社会面前维持个人的独立存在以及独特性”。只要生活条件能够允许人们稍稍拉开与他人的距离,这个变化过程就会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就是钱的问题。

本文节选自《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

新书速递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

作者:[]伊丽莎白·冯·塔登

译者:顾牧

ISBN: 978-7-218-16017-7

定价:68

精装·200

出版时间:20233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内容简介

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

不再用纸币交换商品,不再亲自去市场购物,不再与人近距离交谈,在隔离中逐渐适应居家办公、在线教育……我们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离,保持一种无接触的生活。这是“社恐”的福音,还是孤独的当代症状?

本书试图告诉我们,孤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它不窥视人心,不要求个人的自省,而是从生理学、历史和文化、法律和政治的“外部视角”,为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诊断。人在生理上渴望与他人接触,抚摸、拥抱、握手……但我们的世界始终存在暴力的威胁,保护人不受伤害的制度和社会共识又姗姗来迟;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压缩着个体的边界,作为资源的身体在市场上被最大化地利用,这一切都将我们推向了亲密关系的反面。当发达的社交媒体在人与人之间树起顽固的技术屏障,脆弱的现代人似乎找到了免于伤害的方式,长此以往,我们将迎来什么样的未来?是能够无所畏惧地相互关心、心甘情愿地彼此亲近,还是充满猜疑地自我封闭,保持缺乏亲密感的无接触式生活?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冯·塔登

德国著名记者、作家,曾在巴黎和柏林修读文学研究,现任德国知名媒体《时代周报》的政治版编辑。

译者简介

顾牧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德文学交流与文学作品译介,已出版《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无欲的悲歌》《弗洛伊德传》等译著二十余部。

编辑推荐

★身处无接触时代,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

疫情之下,无处不在的病毒将身边的同类变成潜在的威胁。或许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无接触时代——无接触的生活,无接触的社交,甚至无接触的性。技术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远,附近在消失,信任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和信心也在消失。在生活方式的剧变中,我们如何与孤独和解,与他人重建丢失的亲密关系?

★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揭示现代社会普遍孤独感的成因;

为什么身处人群之中我们时常感觉“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人口越密集的城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反而越强?为什么我们宁愿“死宅”“干物”,却不愿意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交友、恋爱、婚姻为何会成为世界性难题?本书重新考察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则,审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揭示普遍孤独感的成因。

★描绘当代生活的典型场景,展现无数现代人走向孤独的旅途;

病床上亟需护理的孤独老人,被移动网络疯狂抢占的亲子时光,没有“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既渴望与人接触、又惧怕受到伤害的无数现代人……作者对当代生活的细致刻画和对专业人士的采访,为我们展现了种种容易被忽视的人类孤独困境。

★跳出心理学的藩篱,一份社会学视角的孤独诊断书;

对当代社会种种细节的有力洞察:理念、习惯和律法,如何构建了充斥着疏离感的现代社会;城市结构、生活空间和现代技术,又如何一步步地消灭了附近,使我们逐渐远离他人。

★从最基本的生理学角度切入,展现人与人相互接触对身心健康的巨大影响;

长期被忽视的触觉研究,对我们的生活竟有如此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他人的直接接触让我们感知、成长,确认自我,获得安全感,甚至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然而,当现代社会步入无接触时代,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深刻展现什么是国家也无法提供保护的真正的脆弱。

本书提醒我们重新意识到身体的脆弱:身体不受伤害的权利依然无法完全保护每个人,对身体界限的尊重依然有待于律法、观念和社会共识的进步。

图书目录

引 言 陌生的拥抱

第一章 指尖的触感

第一节 身体接触之重与触觉研究之轻

第二节 无接触时代的“皮肤饥饿”

第三节 敏感的指尖与指尖上无法愈合的伤口

第四节 “新的性革命”:开放、脆弱与恐惧

第五节 触摸中的互动性与信任感:按摩师和她的手

第六节 老龄化社会的护理需求与触摸的双重性

第二章 不受伤害的权利

第一节 人权理念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 不受伤害,不可侵犯:理念高歌与政治低吟

第三节 同情、伤痛与脆弱:进入现代之前的历史

第四节 爱情并非只有痛苦:从狄德罗到玛莎·努斯鲍姆

第五节 体罚:现代法律体系中依然存在的暴力

第六节 不可逆的女性视角

第三章 保持距离

第一节 默默的反抗:别靠我太近

第二节 无可避免的靠近:在同一屋檐下

第三节 自愿的靠近:“迷你屋”和维也纳的居住计划

第四节 自愿和非自愿的孤独:单身社会

第五节 隔空的触摸:父母—显示屏—孩子

第四章 被驱逐的自我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中的身体

第二节 如果身体接触也用算法优化:科林的《品质乐园》

第三节 具身的自由:身体和躯体的二重性

第四节 “对手”的权力:让·埃默里的“酷刑”

第五节 什么都不能触动我:从《棱茨》到播放器列表

第六节 共鸣:哈特穆特·洛萨的世界关系社会学

结束语 如履薄冰

注 释

致 谢

来源:万有引力图书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