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金申请|为什么立项依据不充分的逻辑分析!

2023/3/9 14:55:58  阅读:170 发布者:

这几天天天老师说科研微信群里讨论最多的是越写越多,远远超过了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建议的8000字,而且是怎么减都减不下来。

深入分析后,大家就很容易明白是什么原因了。

主要原因是思维习惯导致的!通常情况下,基础研究的项目称为纵向项目,而以解决企业或者产业界问题的项目称为横向项目。这里面就把问题说的很清楚了,也就是“纵”和“横”的区别。

“纵”和“横”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两种类型的项目在思维阶段采用不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横向项目涉及了一个需要解决的生产难题,通常的做法是需要考虑人、机、料、法、环,从不同的方面考虑来对这个难题进行解析,从而得出答案。比如,我是搞焊接的,现在出了焊接质量问题,那我就要考虑是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心问题,还是材料本身出了问题,抑或是设备出了故障,有时候施工人员不按工艺评定的方案来施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为了节省成本,偷工减料,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焊接质量问题。那我就在调研过程中仔细分析是哪种原因,原因找到了,就能很快对症下药给出解决方案。如果还解决不了,那么就多请一些专家,通过专家会诊的方式,七嘴八舌,头脑风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总能解决问题。

纵向项目则不同,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在申请的时候,需要申请人自己先通过思考,预先过滤掉一些次要因素和次次要因素,当然了对一些无关的因素就根本不用考虑了。直接就解决这个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即可。也就是我们申请书里的研究内容。

我们确实是已经经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过的,但是函评专家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思考或者思维的过程呈现出来,也就是我是怎么考虑的,让专家了解之后,再给出解决的方案。这样的话从逻辑上来讲是很通顺的。一上来就讲解决方案,而不把来龙去脉讲清楚,很难获得专家的认可。

在给函评专家展示我们的思维过程或者逻辑时,大多数朋友的做法自然是先给出其他学者是怎么解决的,然后指出来其中的不足,我们再在这些不足里面找和自己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相关的,而且有研究基础的(比如发表过的论文、授权的专利、获奖等)。这样的思维方法或者写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把问题说清楚,做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逻辑对应关系强,通常是很难做到的,一方面需要申请人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也就是对要做的事情有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需要申请人有很强的文字把握能力,文字的效率高,言简意赅。一般年轻学者做不到这点,因此在介绍其他学者的工作时会越写越多,把谁漏掉都不行,把哪个点的研究不写出来国内外研究动态好像就不全面了。

这样的话,就有点像做横向项目的思维模式了,这样好不好?对年轻学者来说虽然驾轻就熟,但是不利于获得函评专家的认可。专家确实需要知道申请人是怎么考虑的,但是不需要知道整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只要说清楚要解决问题的部分即可啊!但是,我们的申请人肯定先要罗列其他学者的研究,在这些研究里找到一个点或者几个点。如果不说其他学者的研究,在逻辑上就少掉了重要的环节,后面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没有依据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大家可以阅读一下自己的申请书,为什么立项依据里的字数减不下来,是不是这个原因呢?

那么,越是水平高的学者,他们写的立项依据越是短小精悍,对函评专家的说服力越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还是用在以前历史文章里说的: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这样肯定不行,少了应该有的环节,那就是:有一个问题,我分析了这个问题背后的机理或者机制是啥,其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是怎么研究的,在此基础上,我准备怎么做。

大家看出差别了没有,高水平的学者是这样:“我分析了这个问题背后的机理或者机制是啥,其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是怎么研究的”,而我们通常会这样:“其他学者是怎么做的,里面有什么不足,我准备怎么做”。相信大家如果在前面加上了“我分析了这个问题背后的机理或者机制是啥?”之后,主线就很清晰了,也能限定立项依据讨论的范围,还能收放自如,我们的函评专家阅读的时候思路顺畅,节省时间,很快能把握申请人的思路,第一时间给出资助的建议,如果解决方案合理,可行性高,一般优先资助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转自:“天天老师说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