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条目方向转化为课题选题的五种方式
2025/9/26 8:43:40 阅读:10 发布者:
多数课题项目发布申报公告时,都会同步公示配套的课题指南。指南里面,又往往提供大量可供参考的条目方向。有的课题项目甚至规定,申请人“必须从相应条目中选择,自拟选题不予受理”。那么,指南里的条目方向如何转化为课题选题?为此,我们结合2025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度项目首次立项的博士生项目,归纳总结了指南条目条目方向转化为课题选题的五种方式。
一、条目方向A充当背景+条目方向B细化问题场景
这一选题思路是指,从课题指南中选定一个条目方向作为选题的研究背景,同时围绕指南中的另一个条目方向细化问题场景,最后将两者整合,从而明确课题选题。
比如立项课题“大模型时代思想实验促进中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理论框架与技术路径”,“大模型时代”属于研究背景,该背景对应条目方向“33.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有效途径研究”,“中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对应条目方向“19.STEM教育改革研究”,它把“STEM教育”细化成“中学生科学素养”。
二、条目方向A方向缩小后融入到条目方向B
这一选题思路从整体上看,课题选题主体部分建立在条目方向B之上,但条目方向A通过缩小并融入到B,在里面起到了细化研究主题的选题效果。
以立项课题“数字赋能科学认知冲突大规模动态诊断与精准干预研究”为例。从字面上看,上述选题的表达句式是“……赋能……诊断与干预”,明显对应条目方向“33.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有效途径研究”,后者的表达句式是“……赋能……路径”。到这一步,选题雏形已经有了。同时,立项课题中的“科学认知冲突”,是从条目方向“19.STEM教育改革研究”延伸出来的,前者是对后者的进一步缩小。缩小后融入到条目方向B,最终得到的选题是对条目方向B的进一步聚焦。
再如,立项课题“中小学科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培育路径研究”,选题主体部分“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培育路径”,对应条目方向“32.数字教育体系研究”,且是对条目方向32的进一步聚焦。作为“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限定语,“中小学科学教师”又是怎么来的?它们是对条目方向“34.师生数字素养标准研究”的进一步缩小。把它们融入到条目方向32,便得到了目前的选题。
三、将多个条目方向的交集作为课题选题
这一选题思路,比较好理解。也就是,同时选定多个条目方向,然后看看这几个方向的交集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课题选题。
以条目方向“34.师生数字素养标准研究”和“37.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研究”为例,二者的交集是“高水平大学开展师生数字素养教育”。就我国的师范院校而言,高水平大学首先是指入选981/211或“双一流”的师范院校。这类院校开展的师生数字素养教育,无非是针对本校教师或在校学生(尤其是师范生)而言。由此得到两个选题,分别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新质素养模型构建与培养路径研究”和“人智交互时代外语师范生的生成式AI素养培养与提升机制研究”。这两个立项课题的申请人,分别来自高水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
四、自选自变量+条目方向细化问题场景
前面三种选题思路,都是建立在多个条目方向基础上的。而这一条要介绍的选题思路,则仅围绕一个条目方向展开,并在这一条目方向的基础上,自己选择合适的自变量,从而明确课题选题。
比如,立项课题“预期与感知成本差异对青少年学业倦怠的影响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选题主体部分是“青少年学业倦怠”,它显然对应着条目方向“9.健康学校建设研究”。也就是,把“学校”聚焦到“青少年”所在的中小学,把“健康”聚集到“学业倦怠”上。但是,一个课题如果只研究“青少年学业倦怠的影响机制与干预策略”,则有些笼统浅显。因此,申请人自己增加“预期与感知成本”作为自变量,强化选题深度。
五、缩小后的条目方向A作为自变量+缩小后的条目方向B作为因变量
第四种选题思路,因变量来自条目方向,自变量来自至指南之外。而本条要介绍的选题思路,其自变量和因变量均来自条目方向,且是对不同条目方向的缩小。
比如,立项课题“虚拟现实环境增强社会情感学习的效果与影响机制研究”。这里的自变量是“虚拟现实环境”,它是对条目方向“32.数字教育体系研究”的进一步聚焦;因变量是“社会情感”,它属于“德育”,因而是对条目方向“5.五育并举(融合)研究”的进一步聚焦。缩小后的两个选题方向一整合,便得到前面提到的这个立项课题。
六、小结
以上就是指南条目方向转化为课题选题的五种方式。当然,有一些立项课题从名称上看,可能直接照搬了指南里的条目方向,而未作任何调整。但对多数申请人来说,只要指南没做特殊说明,更稳妥的做法是,一方面紧扣条目方向,而不完全自拟选题,另一方面对条目方向原有内容作出聚焦,而不完全照搬。本文所介绍的五种选题,都属于“嫁接”。要么是对指南中多个条目方向的整合,要么是以某个条目方向为主体,之后从指南之外选取合适变量,最后进行整合。但不管如何“嫁接”,都需要申请人掌握基本的“升维”思维方式,科学识别不同对象之间的共性,从而有理有据地把不同内容整合到同一个选题中去。
转自社科学术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