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国自然评审意见里的隐藏信号

2025/8/28 8:55:22  阅读:68 发布者: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函评阶段已经结束了。在这个重要的学术评审环节,好几万份申请书经过专家匿名评审,马上就要进入会评阶段。

许多申请者表示,他们曾经收到一些让人难以捉摸的评审意见:

好评如潮却没中标?项目评审中的“反差”逻辑

有时候你的项目明明被夸“创新好”“意义大”,但最后还是落选了。问题可能出在三个方面:一是专家虽然认可部分内容,但觉得整体不够突出,比如科学性、可行性有短板;二是同行竞争太强,别人比你更亮眼;三是评分和意见“对不上号”——有的意见夸得天花乱坠,结果分数很低;有的意见挑了一堆毛病,反而给了高分,让人摸不着头脑。

说到底,评审是综合考量的过程。专家可能更看重某些你没注意的细节(比如技术路线是否扎实),或者你的项目在同类中优势不足。那些“批评却给高分”的情况,往往说明专家虽然指出问题,但认可核心价值;而“光夸不给分”则可能暗示夸的是次要优点,硬伤却被委婉带过了。想提高中标率,得学会从意见里读透这些潜台词。

“牛头不对马嘴”的评审意见

有时候收到的评审意见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明明研究的是生物材料,专家却大谈特谈金融模型;或者把甲项目的意见原封不动套在乙项目上。这种"神回复"通常有两个原因:要么是专家根本没仔细看材料,要么是专业领域确实存在隔阂。比如有研究者就遇到过,自己设计的"荧光探针"被专家误写成"英国探针"的乌龙事件。自己设计的示意图被要求表明引用的文献,这该说些什么呢?

虽然这种评审让人窝火,但较真生气解决不了问题。聪明的做法是:先保持冷静,像淘金一样筛出意见中可能存在的合理成分,说不定能发现申请书表述不清的漏洞;同时也要理解,再权威的专家也可能有知识盲区。记住,评审只是过程,完善研究才是目的,别让不专业的意见影响你的科研步伐。

“严谨审慎型”专家的核心策略

这类专家非常细致,尤其对预算部分会逐项审查,甚至小到燃料动力费、间接经费等条目都会仔细核对。他们可能认可研究的创新性,但若发现方案设计或经费分配不合理(如动物实验中的某项开支),往往会直接影响评分,导致课题拿到较低的C”级。

简单来说,预算问题是他们的“雷区”。即使研究思路不错,若细节经不起推敲,尤其是经费使用存在漏洞,也很可能被扣分。因此,申报时务必确保预算合理,避免因小失大。

“说法不一”的函评意见

一位评审专家说前期研究基础太多看起来像做的差不多了,而另外一位评审专家给出的评价却是研究基础做得太少。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无能为力!

敷衍式的评审意见

有些项目申请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比如这类申请:申请人只是简单地把摘要内容抄了一遍,再附上几句笼统评价,既没有给出具体意见,也未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该研究计划探究 XX 基因与 XX 症发病之间的关联,打算开展一项真实世界研究,借助患者的真实临床数据来分析 XX 症的危险因素,进而构建 XX 症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该模型的性能。虽说项目在创新性上还算有点亮点,但专家们对这类提案兴趣寥寥,一般也不会考虑给予资助。

推荐“优先资助”的评价意见

明确提出申请人项目在***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思路,申请人前期在***方面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推荐优先资助。一般情况,出现下述评审意见很有可能非“A”即“B”。

转自医思倍科研课题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