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表是医学论文中最常见的数据表达形式,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学论文的水平。
“不一致” 现象是医学论文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在统计表中尤为突出,如表本身的相关内容不一致,或统计表的内容与文中其他内容相矛盾,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论文的学术质量。以下为大家举例说明,为大家提个醒。
▲统计表常见的“不一致”现象
1.1表题与栏目不一致
例1为观察DNA甲基化调控对预处理致敏百草枯V79细胞的影响, 实验设4个组, A组为5-A za-2'-dc组, B组为百草枯组, C组为5-A za-2'-dc与百草枯联合作用组, D组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死亡情况, 结果见表1。
1.2表中数字之和与合计不一致
例2为观察排石汤联合速效救心丸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效果,将13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2 个疗程(20d)后分析腰腹疼痛缓解时间及结石排出时间,结果见表2。
将腰腹疼痛缓解时间分为4段,治疗组各时间例数之和为81,对照组为48,与每组68例均不符合。根据表中数据,我们测算腰腹疼痛缓解时间Z=-2.111,P=0.035;结石排出体外时间Z=-2.023,P=0.043,与表中结果不同。
1.3表注与表身不一致
例3在体外利用H2O2处理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模拟去卵巢(OVX)大鼠内源性BMMSCs的状态,比较外源性BMMSCs未处理、用H2O2处理、用H2O2和杨梅素(Myr)处理3种状态下SOD、ALP、Osterix基因的表达。结果见表3。
表3表身未出现假手术组、OVX组,而表注出现与这2个组比较的内容,令人不知所云。仔细查看原文,发现该表注与前面统计表的完全相同,很可能是在文字复制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此外,表注中a、b应为上标,以便与表身格式一致。
1.4摘要与表不一致
例4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对入选的90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访3年,收集一般状况、相关疾病病史和服用药物的临床资料,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卒中的影响因素。作者按患者一般情况、疾病史、服用药物做了3次Logistic回归,其中一般情况的Logistic分析见表4。
摘要中有关年龄的描述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087,95%CI:0.240~1.315)……”。95%CI包含1,说明年龄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认为年龄是危险因素不对。再看表4数据,年龄的95%CI为1.043~1.133,性别的95%CI才是0.240~1.315,摘要中误把性别的95%CI作为年龄的95%CI。
1.5表与统计学分析不一致
例5研究心脏康复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将9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治疗。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指有效、显效和治愈病例所占的比例。在“统计学分析”中交代采用秩和检验比较等级资料,相关结果见表5。由此认为,治疗组有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从表5可以看出,作者对2组显效、有效率做了比较,但未给出统计量及具体P值,推测原文作者采用了χ2检验。我们采用SPSS 22.0对2组“显效”一列做比较,χ2=2.271,P=0.132,不是表中所交代的P<0.01;对“有效率”一列做比较,χ2=0.943,P=0.332,也不是表中所交代的P<0.05。表中资料为等级资料,作者并没有按照“统计学分析”中所说的那样做秩和检验。我们做的秩和检验结果为Z=-1.257,P=0.209,2组疗效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1.6讨论与表不一致
例6调查上海市静安区社区老年人缺乏身体活动暴露情况,结果见表6。
在“讨论”中,作者提及2002年上海市静安区老年人群中缺乏身体活动的暴露率,为49.84%,与表中的49.81%不符。
建议作者投稿之前,系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注意发现统计学内容的不一致现象。如例4摘要中年龄95%CI包含1,说明年龄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而作者认为年龄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两者相矛盾,再去核实正文中的内容,就会发现摘要与统计表的不一致问题。学会常用统计软件,如用SPSS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特别是计数资料、等级资料,核算统计学结果是否正确。必要时请作者提供原始数据进行核算。
本文摘自:徐苗蓁,周晴,宋艳,等.医学论文统计表的“不一致”现象[J].编辑学报,2017(4):354-356.
转自:“中国全科医学学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