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打造个人品牌的方式,它能帮助我们讲出心中所想,更能扩展我们的影响力。
很多人都有一个成为作家的梦想,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常常上稿,走上通往成功的道路。
但写作并不能为你马上带来稿费,想要成功投稿,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
我曾经上稿过100多篇文章,绕过很多的弯路,总结了以下三个投稿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在投稿时不犯错。
研究平台调性
在投稿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平台调性。什么叫平台调性呢?简单来说,就是你要弄明白,这个平台要征收什么类型的文章。
有的平台喜欢征收散文,有的平台喜欢征收书评影评,所以我们肯定不可以盲目投稿,反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你稿件的内容需要正好符合这个投稿平台的需求,才有可能投稿成功。
投稿不能乱投,首先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如果你是一名写作新手,那最好选择一些小的公众号去投稿,慢慢练习。但如果你已经是一名上稿多篇的资深写手,这时候就会建议你选择那种大的投稿账号,甚至报刊杂志,进行投稿。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虽然大的账号给的稿费会比较高,但并不建议你在写作能力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去投稿,那样很容易被拒稿,写作的自信心也很容易受打击。
因此,当你选择要投稿的账号后,一定要认真阅读征稿函里面的内容,特别是征稿类型以及投稿要求和如何回复等等。
不过,很多大平台,像十点读书、读者等都会有专门的作者供稿,很少会看外部邮箱。所以如果我们不是它们的签约作者,就先不要考虑给它们投稿。
我自己在投稿时,也会先看平台的调性是什么,适不适合我自己,再去做后续的投稿动作,这个前期准备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在这里偷懒。
投稿是一门大学问,很多作者其实写得非常好,但就是因为不会投稿,才无法将自己的文章价值体现出来。
在投稿前,务必做好对平台调性的研究调查,才能帮助自己在投稿道路上更加顺利。
润色文章内容
当你完成一篇文章后,先别急着投稿,之后的润色和修改也很重要。
逐一击破
润色论文时,最好有的放矢,逐一击破各个问题。先从最基本的拼写,标点符号,句式是否通顺连贯开始,再到更复杂的用词和句型等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每次专注于解决一个问题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效率,但也会使我们的论文质量得到快速提升。当基础问题都解决后,就需要集中能量攻克一篇论文最重要的逻辑链。
即:全文是否有一个清晰的思维逻辑,具体的中心思想,直接的论点论据,以及读者能否轻松地理解论文内容。如果一直在跑题,再好的文笔都是没用的。有的学校会设写作指导老师,这个时候就应该合理利用资源,虚心请教,千万不要因为被挑出错误而沮丧、不好意思。你会发现,越到后期,错误越少,也会有更多的人被你的论文所吸引,而不是读到一半就因为种种问题失去兴趣。
检查格式
论文排版是最基础也是最容易被我们疏忽的地方。论文的格式要严格遵循学校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具体可以参考样本进行修改。在行距、段距、双行距、左侧留白、单页打印、参考文献系统、脚注、封面、大小标题等要求上,务必要严格遵守并检查,避免漏项。细节决定成败。
多次检查引用内容
我们要确保文章中所出现的数据、公式、事实、专有名词等准确无误。在修改润色时,更需对论文中的图表、符号、引用文献等多次检查。既要保证正确引用,又要合乎规范,多次校正。注意文章内所有的参考数据和参考文献都要在文末的“引用”中标明,不得少写漏写。这不仅能显示你对原作者的尊重,更有效避免了论文的抄袭概率,避免影响论文评分。
修改文章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写作过程中绝对不能缺少或者偷懒的一环。
虚心对待自己的文章,耐心为它润色,才能产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按时逐条回复审稿
我个人感觉,这几年审稿人所提要求的难度,或者苛刻程度是逐年增加的。这也可能是现在普遍的“内卷”所致。随着各个期刊的投稿量越来越多,审稿人审的稿子也越来越多。因此,大家对稿子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也出现行业“内卷”。这就使得我们在很多时候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即不知道怎么去回答审稿人提出的大问题。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做到逐点地回答。比如,对于一篇稿子,审稿人看似只提了五个大的问题,但是他每一个问题里面都包括很多点。这时,我们就要一条一条地来回应他。即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怎么考虑的,又是怎么修改的。
当然,对于那些可以改出来的,就给他提供出来。对于有些改不了的,我们就应该把在修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改不出来的原因、遇到的瓶颈一一告知。比如,是数据的问题,或者如果模型按照审稿意见修改之后,就和原来想要回答的问题就不一致了,等等。
总之,我们要把能回答的全部回答了,不能回答的也要告诉审稿人,我们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所做的工作以及在哪些地方卡住了,导致我们不能回答。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去争取审稿人的理解,并尽可能和他达成共识。就是说,有些问题在短期内是难以回答的,或者至少在这篇论文里是不好回答的。因为,如今的审稿人提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难以回答。但是,论文审稿的周期又非常短。这时,我们也可以向期刊申请适度的延期,这也是可以的,但最好还是要争取在规定的审稿周期内完成。
转自:“学术国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