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不是为了“me too”
动笔写论文之前我们可能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关注了很久相关的问题,终于想到了一个“idea”,然后就是把这个“idea” 变成语言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这个“idea” 其实才是真正的核心,没有“idea” 也就没有论文。那么,要写成一个很好的论文,你的这个“idea” 必须是一个有价值的“idea”,而不能是毫无意义的重复。
费了很多功夫,经过层层的论证,结果你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人家早已说过的内容,你写了几千字甚至上万字,归结一句话,其实是“me too”,那你所做的工作的价值则要大打折扣,甚至是“meaningless”了。那么怎么才能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呢?这实际上就要求写作者必须阅读所有相关的文献,穷尽一切已经前人研究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可能真的比前人看得远一些。
这也是为什么各级各类课题申请时要写研究动态/研究现状,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开题都要写研究现状了,其实就是想要看看研究者对你所要进行的研究的熟悉程度。只有确信你掌握、阅读并理解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之后,才能确保你所做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工作,否则很难判定说你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人类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把我们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为有意义的事业中去,不是才不辜负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吗?如果做那些前人已经完成,我们只是重复性建设的工作,岂不是对生命、对时间的浪费?
上述这些名言,其实都在揭示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坚持容易不容易?说容易,很容易;说难,它也很难。容易在哪呢?容易主要体现在,我们想要做一件事,坚持一天、两天是不难的,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难就难在,能坚持十年、数十年。
如果说人生的成功有密决的话,那就是“坚持”,但为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取得成功呢?就是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因为坚持很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诱惑:当其他人正在声色犬马,挥金如土的时候,可能你要在书斋里研读;当别人正娇妻环绕,香车宝马时,你要在电脑前爬格子。
总会有那么一天,你终于忍不住了,怒笔一摔,老子为什么要干这破玩意儿?于是最终的失败也在向你招手,慢慢的我们也就与其他人一样,泯然众人矣。这也是为什么成功总属于少数人的原因。试问哪一个牛逼闪闪的背后没有着不为外人道的苦逼岁月?坚持过去,凤凰涅槃;坚持不住,坠落深山。
学术研究亦是如此。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年轻的时候雄心勃勃,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而到一定年龄的时候,会发现,能把手头的工作好好做一做,做细一些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了。因此应该把问题聚焦,聚到某一点上,围绕着这一点,坚持不懈的关注,平日里就注意搜集相关的信息,阅读相关的资料,并不断的反诌,对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假以时日,必定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如果做得好一些,成为知名专家并非不可能。关键是“持之以恒”。
所谓的持之以恒,当然不是傻傻的等待。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参与,任何必然发生的事情也可能会发生逆转,所以既要持之以恒,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好论文是改出来的
每篇论文的成型都经过不断的修剪与调整。学术论文是比较讲究严谨的,所写的每一步都需要我们有逻辑科学性。成功发表论文是一个结果,过程才是真正考验人。
论文的发表要经过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从确认主题、查阅文献、科研试验、撰写论文、修改润色到最后的投递发表。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修改是对于一篇初稿论文进行升华、提高发表几率的重要步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修改自己的论文呢?以下为大家提供三个方向,方便大家修改自己的论文。
一、修改材料
主要指对论文引用的材料增加、删节或调整; 材料是文章中的“血肉”,它是证明观点的论据,是论点成立的依托。
那么对选用材料的基本要求是:
一是必要,即选用说明观点的材料;
二是真实,即所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实际,准确可靠;
三是合适,即材料引用要恰当,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在修改论文中,要看引用的材料是否确凿有力;是否有出处;是否能相互配合说明论点;是否发挥了论证的力量;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具有说服力。要把不足的材料补足,要把空泛的陈旧的平淡的材料加以调换;要把不实的材料和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坚决删除。
二、修改结构
结构是论文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是论文内容的组织安排。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论文内容的表达效果。结构的调整和校正,关系着全文的布局和安排。调整结构,要求理顺思想,检查论文中心是否突出,层次是否清楚,段落划分是否合适,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如何,全文是否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整体。调整的原则和要求,是要有利于突出中心论点,服务于表现中心论点。
三、修改语言和标点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要使论文写得准确、简洁、生动,就不能不在语言运用上反复推敲修改。论文的语言修改,主要是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表达清楚而简练,用最少的文字说明尽可能多的问题,是一篇高质量论文必不可少的条件。
为了使文章精练,必须把啰嗦、重复的地方,改为精练、简洁的文字;二是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为了语言的准确性,就要把似是而非的话,改为准确的文字;三是语言的可读性,为了语言的可读性,要把平淡的改为鲜明,把拗口的改为流畅,把刻板的改为生动,把隐晦的改为明快,把含混、笼统的改为清晰、具体。
另外,修改时,对论文中的图表、符号、公式要检查,要合乎规范,对比较复杂的容易出错的,更应仔细校正。
写论文要勇于开始动手写
我们期望这样一种状态:文思有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
但现实的情况可能多数是另我们失望的,不仅没有文如泉涌,甚至刚一动笔就发现没什么可说的,于是写作的计划就又搁置了。一放再放,时光就这样匆匆流走了。当鼓起勇气再次准备的时候,又开始了一次新的轮回。一年到头,颗粒无收。
学者写论文跟农民种地没什么区别,只是工种不同而已。农民每年都要种小麦、玉米、大豆等,等种上之后又每天进行耙地、浇水、施肥、锄草等工作,然后眼看着禾苗一点点长大。春发芽,夏抽穗,秋天满地花。学者们如果不在应该拨种的季节里撒满种子,怎么可能在收获的季节里盆满钵满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所以,我们得播种自己的种子——开始写论文。论文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理论上来讲,只有在研究了之后才会有最终的结果。所以当你开始写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什么清晰的结果,这才是正确的正常的研究状态。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可能会随着你研究的深入而会改变自己先前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得到与之前想法相左的结论来。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我们在写作之前没有任何的想法,至少应该有一个提纲或蓝图在那里。大概就像我们要建一座高楼大厦,在建之前应该有图纸。当提纲建立之后,就应该勇敢的开始写作,而不是踌躇不前,畏首畏尾。勇敢的写下去,思路可能会越来越清晰,目标可能会越来越明确,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种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假以时日,一定会长成茁壮的大树。
要遵守学术道德,珍视自己的声誉
近日,中国科学院召开全院科技期刊工作会议,会上发布了《不忘职业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业》的倡议书,12位院士专家向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发出号召。
一、牢记使命,恪守“科学守门人”职业初心
科技期刊工作者应坚持职业操守,恪守学术良知,坚守学术出版伦理,强化职业荣誉感和学术责任感;科技期刊工作者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期刊管理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流程;科技期刊工作者应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严格把关论文质量,珍视期刊学术声誉,用实际行动营造崇尚学术诚信、追求科研道德的学术交流生态环境。
二、精益求精,践行编辑出版专业精神
科技期刊工作者应坚持学习,精研业务,持续提高政治素养、科学素养和学科编辑能力;科技期刊工作者应主动关注学科发展现状,追踪科学发展态势,促进科学研究和学术期刊的有机融合;科技期刊工作者要践行自身的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促进学术争鸣,服务原始创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文化。
三、守正创新,深耕科技期刊崇高事业
科技期刊工作者应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争做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坚力量,争做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参与者;科技期刊工作者应坚持“精品至上”的办刊理念,保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科技期刊工作者应促进世界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传播,客观报道发表的科研成果,共建共享科研生态,铸就科技期刊的发展荣光。
文 | 学术国际编辑部
转自:“学术国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