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硕士论文开题的质量决定了硕士论文的质量,可以说,所有降低论文质量的因素都发生在论文开题报告阶段。对此,本文从硕士论文开篇报告中的常见问题出发,探讨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
学术研究从选题开始,选题就是选择值得研究的问题。硕士论文开篇报告的首要任务是选题。好的选题应该遵循两个主要标准:专业标准和问题标准。
专业标准
硕士论文选题的首要依据
什么是专业标准?这是指,选题必须属于研究生所学习的专业领域,并且必须是该专业认可的研究问题。这个标准是如何确定的?首先,可以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制定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其次,需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对各一级学科及下辖二级学科制定的“学科概况”和“学科研究范围”。这是学位论文无法逾越的法则。
例如,《福德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探析》和《理工科大学生素质人文教育研究——以XX大学为例》这两个选题当然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范畴,而是教育学的范畴。
一般来说,硕士论文选题的专业标准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研究生需要认真阅读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相比之下,问题的标准难以捉摸,研究生多在这方面出现问题。
问题标准
硕士论文选题的重要标准
问题标准是什么?这是指,选题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而对于什么是“好问题”?彭玉生提出了四个判断标准:
1. 具体。问题应该清楚、具体和明确,万不可空泛。
2. 集中。专注于一个研究问题或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当一篇文章提出多个问题时,这些问题应该围绕同一个理论轴新,而不是同一个现象或事物。
3. 原创性。原创固然可贵,但真金难求。研究新现象往往能提出新问题,但新现象本身的独特性或稀有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创新。用新资料研究老问题是有价值的,但并不属于创新。实际上,从新的角度对一些老话题或普遍现象提出研究问题可能是创造性的。
4. 意义。其中包括语义层面的意义和理论意义。前者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研究问题必须是合乎逻辑的、事实的、不虚假的;而后者则特别强调选题在理论层面的重要性,即“理论缘由(theoretical rationale)”。每一个好的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理论问题。评价理论意义不仅需要研究者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学术界的认可。定义重要概念、提出重要问题比进行回归分析要困难得多。对于大多数研究人员来说,证明他们的研究问题具有理论意义的唯一方法是通过文献分析。
在判断一个好问题的四个标准中,“具体”和“集中”意味着选择的学术问题必须是研究者能够处理的。需要指出的是,小问题容易入手,大问题难以控制。这对硕士生来说尤为重要:大而不当的问题,硕士论文是绝对容不下的。
“原创性”对研究生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可以提倡但未必能实现,更不应苛求。对于绝大多数研究生来说,比创新更重要、更现实的目标是:完成一篇合格的论文!
然而,对于少数能力足够的优秀硕士生来说,可以在选题上追求“一定程度的创新”,但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目标。在硕士论文的选题中做到创新,除了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如果能在导师的指导下清楚地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也就能发现富有创新意义的选题。
发现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始,没有问题则没有研究。也就是说,学术研究的选题必须是真问题。任何一个真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逻辑上能自洽;
第二,实践中能举证。
前者便是我们常说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要求立论公允、材料详尽、理论无漏洞、逻辑无错误;而后者就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例子,选题是一个既不空想,也不虚假,也不错误的有意义的问题。
在问题标准当中,还必须遵循: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
事实原则往往接近于常识。比如,常识告诉我们,农民工及其随行子女的种种“问题”,绝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逻辑原则与事实原则密切相关,不符合事实和常识的所谓研究课题必然是不合逻辑的。
学理原则,即学理性,是指:学术研究必须符合学术界在该领域所遵循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标准。也就是说,学术研究是学理研究,即范式研究。范式就像尺子,可以区分出内行和外行、专业和非专业。
综上所述
硕士论文选题必须遵循专业标准和问题标准。学术研究中的“好问题”和“真问题”必须符合“具体”、“集中”、“创新”和“意义”四大标准,必须遵循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
在学术研究中,真正好的问题往往是“小问题”,可以成为“大研究”的“种子”。经验证明,只有“针尖上的学问”,才能由点到面,由小到大。
转自:“云导师学术辅导平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