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规则的执行

2023/2/8 11:05:42  阅读:137 发布者:

“双一流”建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是否执行答辩规则,执行水平如何?如果执行情况不好,是规则存在问题还是有令不行?作者通过调查与访谈,试图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

摘要

“双一流”建设大学代表了中国最有可能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高校,其学术水平和质量与博士生培养紧密相关。采用资料采集与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和非正式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11所“双一流”建设大学144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进行调研,研究发现:答辩规则较好地反映出答辩有起始、过程和结束三个不同环节,但在各环节的细节执行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到答辩学术生态和答辩制度存在的价值。建议细化答辩规定细则,制定答辩关键环节的可操作性规定;建立答辩专家诚信记录,落实答辩违规责任处罚措施;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意识,践行论文质量把关使命;实行研究生导师上岗培训制度,熟悉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规则的具体规定。

关键词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双一流”建设;学术生态;答辩制度;

面对新一轮研究生扩招,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尤应引起重视。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最高层次人才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宏伟大业,而且关涉到学位的国际国内声誉,代表的是国家形象,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不敢将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视作儿戏。“双一流”建设大学代表了中国最高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高校,是中国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代表,其博士生培养质量是重要指标。选取“双一流”建设大学作为样本,发现和分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01

研究内容、方法及过程

()研究内容

第一,“双一流”建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是否执行答辩规则,执行水平如何?第二,如果执行情况不好,是规则存在问题还是有令不行?第三,针对调查与访谈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研究方法

资料采集与分析法。研究者进入答辩现场前,通过官网采集相关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制度规定,对条款进行梳理与分门别类整理;研究者在进入答辩现场后,收集答辩委员会有关本场答辩规章制度等材料。这些制度性规定和要求,为研究者判断答辩是否遵从规定以及分析规定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参与式观察法。研究者以听众身份提前进入公开的答辩现场进行观察和录音,采用自编《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规定及其执行情况观察表》记录整个答辩活动的观察点。按照参与式观察的文本编码层级原则,将每一次答辩观察编码设置为:观察资料+序号+观察时间+观察大学+观察学科+观察者数量+关键人物与典型事件。

 

非正式访谈法。为了弥补资料采集法与参与观察法的不足,研究者通过现场访谈的方式追问“为什么答辩会出现这种情况”等问题。通过对7名博士答辩人、4名答辩主席、11名答辩委员、5名答辩听众和1名答辩巡视员等共计28名参与答辩活动的人员进行非正式访谈,试图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访谈资料编码设置为:访谈资料+访谈序号+访谈大学或学科+访谈对象+典型事件。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88月至11月,查阅国内外关于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研究成果的同时,采集与归类整理11所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制度性文件。

 

第二阶段:201811月至20194月,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答辩制度,设计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观察点”。其后,针对“观察点”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召开了6次咨询与研讨会议,并将201812月的13场和20193月的6场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作为预调查。每次会议和预调查后都对“观察点”进行删除、增补、修正和完善,最后形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规定及其执行情况观察表》,共计64个观察点。

 

第三阶段:201954日至2019610日,24名课题组成员进入答辩现场进行观察和访谈,累计观察157场答辩,历时38天,观察和访谈总时长近200小时。依据“三角验证法”,剔除13份观察不完整的答辩场次,最后确定研究样本144场,如表1所示。

 

第四阶段:20196月至20206月,分析实物、观察表与访谈资料,撰写并修改论文。

 

02

研究结果

根据“双一流”建设大学官方的文件规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基本可分为答辩的“起始、过程和结束”三个环节,如图1所示。

 

()起始环节的规定与执行情况

1.关于答辩委员会的规定

从表2可知,第一,相对于答辩委员会委员,各大学的规则对答辩委员会主席身份要求更高;第二,答辩委员会成员数量一般要求为5人及以上;第三,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需要2位为校外专家。

 

 

B大学和Q大学规定导师可为答辩委员外,其他都规定导师不能任答辩委员;除R大学、H大学(半数以上为论文评阅人)L大学和D大学需要论文评阅人参与外,Q大学还要求有1名分学位委员会成员参加。

 

2.执行情况

就答辩委员会构成而言,完全符合校方规定的 “答辩主席身份、答辩委员身份”,“答辩委员数量、导师依规”等要求的合规比例占到97.92%,而“校外专家数量”表现较差,仅有89.58%合规。除了SW大学在答辩中校外专家人数不足外,仅R大学就有3场答辩委员数量不够,9场答辩校外专家人数不达标,甚至还有违规让论文指导教师担任答辩委员等行为。就执行“介绍”步骤,符合规定的仅有22.92%,主要原因是导师未介绍学位申请人情况和答辩委员会主席未介绍答辩程序。

 

3.存在的问题

答辩委员会委员迟到现象非常严重。144场答辩中,答辩委员迟到占38场,迟到场次占到总场次的25.69%。从具体人数来看,在邀请的821名答辩委员中,答辩委员有50人迟到。从迟到的时长来看,50名答辩委员共迟到14.77小时。其中R大学的一名答辩委员竟迟到42分钟,在答辩已基本结束时才赶到会场。

 

()过程环节的规定与执行情况

1.有关过程环节的规定

按照大学有关规定,答辩的过程环节包括了“答辩人陈述论文、答辩委员提问、答辩人回答”三个环节。

 

2.执行情况

3.存在的问题

虽不折不扣执行了“答辩人陈述论文、答辩委员提问和答辩人回答”三个环节,但在三个环节中,答辩委员私自离开答辩现场和随意使用手机行为十分普遍。144场答辩中,离开答辩现场和使用手机的场次分别为60场和99场,占比分别达到41.67%68.75%

 

从具体人数上看,144场答辩活动聘请的821名答辩委员中,99人中途离开答辩现场和263人随意使用手机。从具体时长来看,答辩委员中途离场总时长约为9.82小时,甚至有一名C大学的答辩委员最长离场39分钟;答辩委员使用手机的总时长约为22.52小时,有一名答辩委员单场最长使用手机达到41分钟。虽然一些大学对答辩是否能够使用手机未作明文规定,但作为大学教师都应该熟知,上课擅自离开教室、随意接听电话和使用手机都是较为严重的教学事故。答辩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不亚于教师上课,教师上课的规定完全适用于答辩活动中。

 

除此之外,还存在答辩人未逐一回答提问的问题。由表4可知,144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中,答辩人回答的问题少于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而且有近一半的问题没有回答,这说明答辩质量不高。此外,答辩委员提问时间超过答辩人回答时间的4倍,一方面,答辩委员提问中花了太多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却没有提出需要答辩人回答问题。另一方面,答辩人在准备回答过程中,“过滤”掉了答辩委员提出的很多问题,甚至避重就轻地选择性答问。

 

()结束环节的规定与执行情况

1.关于答辩委员投票与评议、答辩决议宣读的规定

除了Q大学没有对投票方式与通过比例做出规定,M大学和W大学没有对通过答辩比例做出规定外,其他大学都做出了规定,且它们的规定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就宣读答辩决议这一步骤,R大学的规定最为详细:“决议内容除包含投票结果外,还必须有对论文不足之处的评语和修改要求,否则无效;答辩委员会决议应当面向答辩人宣读,并形成书面文件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备案。”L大学规定:“答辩主席应在研究生在场的情况下公开宣读决议书。”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2.执行情况

为了体现答辩的学术自由和减少场外因素干扰,大学基本都采用“闭门评议”来讨论答辩决议,除答辩委员和答辩秘书外,其余无关人员一律退场。144场答辩中有141场答辩,即97.92%的答辩采用了“闭门评议”。对于“答辩决议宣读”,144场答辩中139场答辩现场宣读了答辩决议,占比96.53%

 

3.存在的问题

144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活动的宣读决议时长共计253分钟,平均每场答辩用时仅1.76分钟。其中,88场答辩决议宣读采用最简单的方式,仅宣布专家投票结果和做出是否通过答辩的决定,宣读时长不足1分钟,而没有对论文修改做出要求。答辩主席在宣读决议中,有56场和占比仅为38.89%的宣读了论文修改意见。

 

()答辩时间的规定与执行情况

1.关于答辩时间的规定

答辩时间是保证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质量的重要维度,而且它不能为其他维度的内容所替代。各大学的答辩时长规定各不相同,如表6所示。

 

从表6可知,没有一所大学对各个答辩环节所花时间进行要求。虽然没有必要对所有答辩环节的时间配置做出具体规定,但为保证答辩质量,对答辩陈述时间、提问与回答时间和答辩的总时长做出规定是有必要的。答辩中最重要和花时间最多的环节,是提问与回答,否则答辩也就不能称为答辩了。但如果陈述花的时间太长,在总时长固定的前提下,必然挤占提问与回答时间。

 

2.执行情况

就答辩“总时长”而言,B大学、L大学和N大学等三所大学有具体规定,但在它们的44场答辩中,有39场总时长不足110分钟,未遵守规定的比例高达88.64%L大学的7场答辩,有5场的答辩时长不足规定时长下限的一半。

 

就答辩“问答”时长而言,B大学、N大学和W大学等三所大学有相应规定,但在它们的42场答辩中,竟只有B大学1场答辩符合“问答”时长要求,其余41场答辩和占比达到97.62%的存在“问答”减时现象,未遵守学校答辩规定。

 

3.存在的问题

绝大部分大学放任了最关键的“问答环节”的时长设定,导致在答辩过程中问答时长和答辩总时长都得不到保证,无益于论文质量的把关。

 

03

结论与反思

()结论

1.答辩规定执行较好体现在答辩程序与环节上

答辩活动都基本能够体现出大学规定的“起始、过程和结束”三个答辩环节。大多数答辩场次在“起始环节”都有导师介绍答辩人学业、论文选题及写作情况,在“结束环节”也都执行了答辩委员会投票与评议等环节,特别是“过程环节”中,答辩人陈述论文、答辩委员提问以及答辩人回答等环节落实到位。这保障了“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基本有章可循。

 

2.细节执行较差,对严格把关学位论文质量不利

基本上能够按照答辩程序和环节实施答辩,但在各环节的规定执行中却大打折扣,违规现象十分严重,对严格把关学位论文质量非常不利。答辩细节涉及到答辩程序中不同环节的相应制度的执行程度。无论对答辩过程中三个环节这一维度的执行规定,还是从答辩环节的时间维度的执行规定,都有违反规定或不执行规定的情况,如:委员参加答辩迟到、擅自离开答辩现场,随意使用手机等现象,已看不出这是一场神圣的学术活动。委员任意修改规则或不执行规则,如邀请论文指导教师(导师)参加博士生答辩活动或代替博士生回答问题,甚至与答辩委员争吵,要求通过其学生的论文答辩,或用语言威胁答辩委员会主席等,严重影响到大学学术生态,教师的道德和规则意识危机已破坏了教师立德树人的形象。

 

3.规定制定越具体执行效果越好

答辩规则执行较好的,基本都属于较具体和可操作的规则,如答辩委员资格和答辩委员会人数、答辩环节等规则。反之,规定内容不具体,答辩委员在执行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决定答辩活动的展开,甚至出现答辩委员与委员之间对规则的不同理解和争论,使得答辩不能按照基本规范来逐步实施,影响到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质量。

 

()反思

1.大学为什么在部分答辩环节上执行较好

首先,答辩制度的规定具有可操作性。为什么大学对某些答辩规定执行较好?借助“图悦”软件,将“双一流”建设大学答辩规定录入后生成的词云图,再根据霍尔斯第(Holste)提出的“人物-行为”、“程序-结果”等作为界定单位对规定进行分析[1],研究发现, “双一流”建设大学对答辩委员会专家、答辩人和答辩委员会主席的规定在词频结果中分别占据前三位,详见表7。规定中对它们的文字描述较多,规定详细具体。答辩规定越具体且越可操作时,答辩委员对规定的遵守才能愈加有力。

 

其次,部分答辩成员具有严谨治学的职业操守。部分答辩委员视答辩为“正规考试”,敢于直言和客观评价。如在N大学的答辩中,答辩主席针对未达到论文水平而希望侥幸过关的答辩者提出警告和希望,最后论文答辩未获通过。

 

这么多的问题至少能说明你不够重视自己的学位论文……我坚持认为,学术是一件痛苦并且严肃的事,只有实打实的学习才踩得出属于你自己的脚印。在座的同学也一样,你敷衍科学敷衍研究,学术届的前辈不会答应,这才是我们坐在这儿的所有意义。”(观察资料030518N大学Eng1Cha)

 

2.为什么不能严格执行答辩规定

首先,无视规定而擅自改变规则。大学为了规范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活动,往往在答辩前将本校的有关规定复印后放在答辩委员会委员面前。然而,一些包括答辩委员会主席在内的答辩委员却对此熟视无睹,在答辩过程中擅自改变答辩规定。

 

其次,因利益关系改变答辩要求。虽然高校行政主管部门一再要求严格规范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但导师与答辩委员会委员,以及答辩委员会委员之间都担心自己的博士生答辩不通过,双方“同病相怜”,利益关系链的存在导致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中,相互包庇,致使论文答辩失去了质量把关的作用[2]

 

最后,认为规定不合理而自定规则。答辩委员会委员对答辩规定的科学性有自己的理解,面对即将开始的答辩及其规定,有的委员采取接受,但有的委员却自定规则。下面两个不同大学的2场答辩,答辩委员在表达不满后自作规定,违反了大学有关答辩中指导教师回避的明文规定。

 

论文指导教师:“唉,你说,导师当委员能咋?有什么导师必须要回避的理由?这也是我们之间的一种学术交流!答辩可以和学生交流,但不能和学生导师交流?这是什么道理?还有就是,答辩你不让导师参加,出了问题你就要人家担责?这叫连坐懂不懂?自己学生论文写得如何?达标没有?谁最清楚?你说,是不是导师最清楚?但导师连最基本的投票权都没有,这是学术自由?这是尊重导师意见了?简直可笑!(访谈资料050521S大学Adv & Disagree)

“什么规定?谁规定的?这个规定怎么来的?征求谁的意见了?这是典型的行政力量妨碍学术自由!你们校外的学生都能进来听,哦,我们导师搁这坐还成违规了”。(访谈资料060530L大学Eng1 Adv&Leave)

正因为答辩委员会违规让答辩人的论文导师参加,使得答辩变成了导师帮助答辩人回答问题的过程。

 

3.严格的答辩规定是否会影响到大学学术自由

基于访谈资料,部分答辩委员认为个别答辩规则妨碍了学术自由。研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严格的答辩规定会不会限制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一个大学的标签之一,它是大学有别于其他机构与部门的典型特征。学术自由能够保护任何一个研究者消除思想顾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由探索,研究成果和结论能够得以自由表达。就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而言,学术自由更多体现在博士学位申请者与答辩委员会委员在学术表达上具有平等性,双方可以自由表达学术观点。

 

研究者对访谈参与者关于“禁止论文指导教师担任答辩委员”和“在问答和评议环节论文指导教师应离场回避”等条款的看法进行访谈时,部分答辩委员和论文指导教师做出了如下表示:

 

“行政力量催生的导师回避制度,实际上是对学术自由的破坏,学术不自由,论文质量自然高不了。”(访谈资料110525H大学Eng &Com)

 

“这是典型的行政力量干预学术自由。”(访谈资料050521S大学Com & Advisor)

 

这表明,一些答辩委员认为答辩规定限制了答辩主体,尤其是答辩委员的学术自由。但是不是意味着不要规则就能实现学术自由?从观察和调研来看,没有规则或不遵守规则,不仅影响学术自由,而且对答辩或论文质量都有影响。就有导师对答辩人说:

 

“专家说什么你就好好听着,认真做笔记就行了,你辩什么辩?现在是你辩的时候吗?博士学位到手了?你还辩上了!你以为现在是集体讨论呢?!现在什么场合,还拎不清!(观察资料210523M大学Law2 Adv)

 

答辩作为大学常见的学术活动,如果每个参与者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实施答辩,估计这一神圣的学术活动难以进行下去。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作为一种集体学术活动,它更需要以集体学术自由作为前提[3],答辩规则不仅赋予学术共同体主导答辩活动与评价学术成果的外在活动自由,还通过设置陈述、问答、决议等流程环节来保障答辩委员、答辩人和听众阐述自己观点的内在思想和言论自由。

 

04

第一,在制度层面:

细化答辩规定细则,制定答辩关键环节的可操作性规定。答辩规定的可操作性是保障答辩活动有序、有质量进行的前提。从“双一流”建设大学的答辩规则可操作性来看,需要在以下环节加以规则的细化:第一,规定答辩整体时间、提问与回答的时间下限。研究建议每位博士候选人的答辩总时长不少于120分钟,同时,问答时长不少于答辩总时长的一半;第二,规定提问与答辩的展开细节,建议采取答辩委员一问学生一答,结束一个委员的所有提问后才转入下一个委员提问,使答辩真正有答有辩。第三,增加答辩后论文修改的步骤和负责人,避免论文答辩走过场。借鉴美国和英国等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规则的经验,后续对论文怎么修改、修改时间以及修改后由谁来检查修改质量等做出要求。

 

第二,在执行层面:

建立答辩专家诚信记录,落实答辩违规责任处罚措施。一方面,可建立答辩专家诚信记录,对不能按时到达答辩现场或临时有事毁约的专家,今后尽可能不再邀请。另一方面,对于答辩委员和指导教师在答辩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需要按照大学有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罚。只有使违规行为责任到人,博士学位答辩才能真正成为严肃和神圣的学术活动。

第三,在认识层面:

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意识,践行论文质量把关使命。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意识,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教书和育人、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彻底落实导师责任。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导师在尽职尽责指导论文的同时,要从严把控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在答辩过程中,导师不仅应对经过悉心指导的博士生及其学位论文质量抱有信心,还应对答辩委员会这一学术共同体投以信任,切实遵守导师在论文答辩中的回避制度,力求不对博士答辩委员的客观判断造成影响。

 

第四,在预防层面:

实行研究生导师培训上岗制度。近年来,博士扩大招生,新上岗的导师逐渐增多。一些导师没有经历上岗培训,对答辩的规则与制度不太了解,一些传统中的答辩潜规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大学需要对新上岗的博士生导师进行集中培训,促使他们具有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让每一个教师从第一天踏入到导师岗位就能做到立德树人、遵守学术规范,以形成良好学风。

作者:周利 姚云

原文标题: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规则的执行——基于“双一流”建设大学的研究

来源:《高教发展与评估》,2021年第6

转自:“不发表就出局”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