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统计研究》(月刊)是由国家统计局主管,中国统计学会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提高型”学术性期刊,是我国统计领域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刊物。《统计研究》刊载的主要内容有:面向政府统计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最紧迫的现实统计问题及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统计学学科建设研究成果,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统计方法的创新应用和大数据研究成果,运用统计、计量方法对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实践中各种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成果,介绍国内外有关统计理论、方法及应用的最新发展与动态,统计史研究成果等。
本期期卷:2022年第10期
发表日期:2022.10.25
来源:统计研究-当期目录
(https://tjyj.stats.gov.cn/CN/1002-4565/home.shtml)
目录
●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的测算与分析
/刘 波 洪兴建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及理论逻辑——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的分析
/ 林卫斌 吴嘉仪 施发启
●区域知识创新水平的测度逻辑及比较
/ 陈钰芬 范嵩盈
●融资寻租、资本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杨 豪
●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分位数对分位数方法
/ 欧阳资生 周学伟
●伪产出缺口、真实泰勒规则与中央银行的区间调控
/陈婉莹 刘金全 刘达禹
●金融科技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的影响
/李海奇 张 晶
●地区购买力平价与 2015—2019 年省级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基于 84 个主要城市的研究
/张 伟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劳动力配置扭曲——来自“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 牛子恒 崔宝玉
●就业质量与居民主观福利——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实证研究
/ 凌 珑
摘要
1
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的测算与分析
作者:刘 波 洪兴建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产业数字化逐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基于行业视角,本文借助增长核算框架测度2001—2020年我国不同行业的数字化程度,采用泰尔指数及分解方法考察各产业数字化程度的行业差异及动态演进,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不同类型部门之间的经济关联。研究显示: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速度快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大于数字产业化的直接贡献。从趋势上看,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势头良好、稳中有进,但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行业的数字化进程缓慢,有很大增长空间。从差异上看,我国产业数字化程度呈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特征,虽然三次产业之间的数字化程度差异逐渐缩小,但产业内部差异依然较大,且在数字化程度较高的第三产业表现尤为明显。数字经济高融合产业依靠关联效应拉动产出增长,而低融合产业主要依靠内生发展拉动增长,亟需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数字化, 泰尔指数, 投入产出模型
2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及理论逻辑——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的分析
作者:林卫斌 吴嘉仪 施发启
摘要:本文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对进口品在经济循环中的价值流向进行细分,以准确衡量内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国内生产体系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视角理解新发展格局。本文研究表明:第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带动份额从2010年的20.8%下降到2018年的1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10.4%下降到2018年的4.2%,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第二,国民经济40个产业部门中有36个部门外需对增加值的带动份额趋于下降,但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等17个部门外需对增加值带动份额仍在20%以上,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市场仍然具有重要作用;第三,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关键部门的生产对外依存度较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点领域。本研究为理解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定量分析基础,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理与内涵。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 扩大内需, 自主创新
3
区域知识创新水平的测度逻辑及比较
作者:陈钰芬 范嵩盈
摘要:在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合理评估区域知识创新水平并识别其“症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明晰知识创新内涵及其测度逻辑,构建知识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我国知识创新水平呈上升态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近年来我国知识存量快速增加,逐渐重视知识创新过程和环境,知识创新效应得以激活。第二,知识创新水平及特征在不同省份存在空间异质性,高水平省份的优势和短板不同,中低水平省份知识创新低效原因各异。第三,我国东、中、西部知识创新水平的演进态势迥异,区域知识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本研究有助于客观认识各区域知识创新水平及分析知识创新低效的原因,为合理利用知识要素进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知识创新, 测度逻辑, 逐层组合赋权法, 演进态势
4
融资寻租、资本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作者:杨 豪
摘要:寻租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越来越受到政策和文献的关注。本文旨在考察企业融资寻租扭曲资本要素配置的内在机制,并量化其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在实证上,本文使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调查数据,发现融资寻租与资本要素错配呈正相关关系,其内在机制是融资寻租降低了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在理论上,本文扩展了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引入企业融资寻租行为,将其内生为资本要素错配的影响机制。模型分析表明,资本价格寻租弹性越高的行业,资本要素错配越严重。反事实测算发现,完全消除融资寻租,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提高81.6%。本文的启示是优化企业融资环境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融资寻租, 资本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5
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分位数对分位数方法
作者:欧阳资生 周学伟
摘要: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溢出具有复杂性,不同分位点可能具有不同特征,厘清金融风险不同分位点对宏观经济不同分布的溢出效应,有助于相关部门完善宏观经济风险防范体系,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本文基于45家上市金融机构股票数据和国债数据,从极值风险、波动率、流动性和联动性4个角度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并借助前沿的分位数对分位数方法,将非参数估计和分位数分析相结合,探讨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同分位点对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最后从多维角度考察了各风险指标不同分位点对宏观经济的异质性溢出。研究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极端状态对宏观经济无显著负向溢出,风险演化过程对宏观经济存在显著负向溢出;多维风险指标对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温和联动与适度宽松有助于经济增长,极端联动会放大宏观经济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演化过程对宏观经济的负向溢出具有时滞特征,短期内集中在宏观经济上下尾部,中长期涵盖宏观经济中间状态。
关键词: 分位数对分位数方法, 系统性金融风险, 宏观经济
6
伪产出缺口、真实泰勒规则与 中央银行的区间调控
作者: 陈婉莹 刘金全 刘达禹
摘要: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中央银行并不会根据滤波法测算的产出缺口来调整名义利率,这使得传统产出缺口的合意性受到质疑。鉴于此,本文从产出缺口的经济内涵出发,利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之差构建了“伪产出缺口”,并依据不同的偏好假设来捕捉中央银行的真实利率操作,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相比于传统泰勒规则,基于伪产出缺口的泰勒规则能够更好地捕捉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说明中央银行更倾向于根据伪产出缺口来进行逆周期调控;第二,在1996—2019年的全样本期间内,中央银行具有明显的规避通货紧缩和经济收缩偏好;第三,分段福利损失函数的估计结果显示,2012—2019年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控机制发生了结构性转变,伪产出缺口和通胀偏离的福利损失都存在明显的惰性区域,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已逐渐转向了更加灵活适度的区间调控。
关键词: 中央银行, 伪产出缺口, 泰勒规则, 福利损失函数, 区间调控
7
金融科技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的影响
作者:李海奇 张 晶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金融科技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使用我国201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工具变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渠道。实证检验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并且使用多个工具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仍支持这一结论。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发展通过发挥需求侧的恩格尔效应和供给侧的鲍莫尔效应,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双进程。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从空间角度,金融科技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效应自东向西呈现U型特征;从时间角度,2015年之后金融科技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明显增强,并且能够显著降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程度。本文建议积极发挥金融科技的普惠金融功能,通过增加创业机会、缓解融资约束、鼓励科技创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
关键词:中央转移支付, 对口支援, 生产性支出, 生产效率
8
地区购买力平价与2015—2019年省级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基于84个主要城市的研究
作者:张 伟
摘要: 地区价格水平是影响一个地区公共服务实际投入和居民实际收入的重要变量之一,也是影响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与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紧密相连。本文利用地区购买力平价(PPP)方法测算和推算了我国31个省级地区2015—2019年居民消费的地区PPP,以反映和比较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差距和变动情况。研究发现,以北京为基准地区,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地区PPP值在0.8011~1.0150之间。从消费品属性看,货物类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地区差距较小,服务类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地区差距较大;从消费品类别看,食品烟酒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类的地区价格水平差距相对较小,衣着和居住的地区价格水平差距相对较大。从动态视角看,2017年以前居民消费品价格差距逐渐缩小,但2017年以后又有所扩大,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价格水平差距被拉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居住和医疗保健两个类别中服务类居民消费品价格波动分化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地区PPP, 居民消费, 地区价格水平, 空间价格指数
9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劳动力配置扭曲——来自“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作者:牛子恒 崔宝玉
摘要:本文立足互联网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基于我国2008—2018年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战略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对劳动力配置扭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显著降低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在经过内生性处理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但其影响从“宽带中国”战略实施的第二年开始显现。同时,机制分析证实“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能够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以及触发产业集聚进而纠正劳动力配置扭曲。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能够纠正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及东部地区城市的劳动力配置扭曲,但对低劳动力技能水平及中西部地区城市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本文研究结论不仅为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经验支持,也为如何纠正我国劳动力配置扭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宽带中国”战略, 劳动力配置扭曲, 劳动力流动, 产业集聚
10
就业质量与居民主观福利——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实证研究
作者:凌 珑
摘要: 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是“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增强居民主观福利是评判就业质量的关键标准。本文以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获得感、抑郁程度作为主观福利的衡量指标,采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首先基于混合截面数据验证总体就业质量及其各维度的主观福利效应,然后使用有序probit模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引入交互项考察年龄异质性以及工作价值观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第一,就业质量的提升可以有效增加居民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获得感,降低抑郁程度,其中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就业满意度与主观福利存在线性关系,工作时间与主观福利存在非线性关系;第二,就业质量的主观福利效应存在明显的年龄异质性,提高就业质量对年长劳动者的主观福利提升效应更大;第三,居民自我实现工作价值观越强,提高就业质量对其生活满意度和获得感的提升作用越强,而谋生工作价值观越强,提高就业质量对其抑郁程度的降低作用越弱。
关键词: 就业质量, 主观福利, 异质性, 工作价值观
来源:统计研究-当期目录(https://tjyj.stats.gov.cn/CN/1002-4565/home.shtml)
转自:学术无界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