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术研究》2022年第9期目录及摘要

2022/11/15 15:44:25  阅读:337 发布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谢迪斌  范若冰:第三个历史决议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阐释

摘要: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新时代的伟大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阐释。进一步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拓展,对其内在结构进行了完善,对其内容观点进行了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实践意义进行了阐释。第三个历史决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和完善进程中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  第三个历史决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阐释

学术聚焦

• 阐释学研究 •

郑伟:古典学术何以成为阐释学的资源——以儒学阐释意识和阐释行为为中心

摘要:儒学本质上是一场话语实践,通经致用指引着儒家的阐释意识,也凸显了儒学阐释行为本身。在先秦子学语境下,阐释诞生于“说难”困境,主要以“谈说之术”的形式存在,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辩护行为。在汉唐经学语境下,阐释即还原、证实和解密,是一种“述而不作”的再现认知活动,它意味着经典有一个客观自足的原意,而阐释者充当了经典的翻译者角色。在宋明理学语境下,读书即阐释、工夫和本体。经学阐释并不决定意义的存在与否,理学阐释则面向经典去开辟新的意义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理学的“自得”话语通向此在的形而上学阐释学意蕴,而“公理”话语则试图将一己自得之见带到公共理解的层面,从而表明了阐释的公共行为性质。对于今天建构中国阐释学而言,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代解经体式和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层面上,而应当深入了解古代阐释意识和阐释行为特征,这是中国当代阐释学面向传统求得新生的根基所在。

[关键词]   阐释学 阐释行为 子学 经学 理学

窦可阳: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摘要:易学阐释学历久弥新,既有浑厚的积淀,又总能在新的理论和文献的推动下生发出新的问题,是中国阐释学建构的最佳范本。先秦易学阐释可以分为“卜史易”“士易学”和“儒门易”三期,每一阶段的划分能够以阐释人群的“共同体”、阐释文本的流变和阐释范式的新变三个维度为参照系。先秦易学阐释的分期断代,既可以为出土易学文献的梳理提供新的视角、提出“士易学”这样一个全新的阐释时期,也为中国阐释学方法论提供了一个阐释实践的范例。

[关键词]   阐释共同体 易学阐释 士易学 儒门易学

 

      •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 •   

林密 杨丽京:城市问题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空间化的逻辑进路

摘要:城市问题并非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空场,而是内在于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研究之中的重要议题。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著述中挖掘与都市议题直接相关的论述,而是要深入马克思资本主义研究的深层逻辑,重新审视都市议题的理论生成与当代延展的可能路径。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为核心视域的空间政治经济学分析,为当代资产阶级社会的都市问题与全球城市化问题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分析框架与方法论。基于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总体视域,列斐伏尔等人将城市化的实质界定为一种资本主义的时空生产与再生产机制,将空间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推进为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方式批判。受列斐伏尔与阿尔都塞等人影响,卡斯特则将社会关系再生产的空间视域具体化到都市问题研究之中,以城市消费为入口,聚焦于都市中“劳动力使用的文化模式”等劳动力再生产问题,凸显了劳动力与社会关系再生产的都市之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进一步空间化与都市化打开了理论空间。

[关键词]   城市 政治经济学批判 社会关系再生产 列斐伏尔 卡斯特

葛彬超 王立泽:媒介智能化转型中的资本逻辑及其批判

摘要: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媒介智能化转型夹杂着资本逻辑,其引发的生存性危机也根源于资本而非技术,这就需要站位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视角来审视媒介智能化转型并超越其导致的生存性危机。媒介智能化转型内含数字资本深化劳动剥削、加速资本流通的实践意图,由此造成数字空间的虚体超越并凌驾现实生命、数字化“全景敞视主义”监控下的虚假自由、娱乐无限中精神世界的荒芜等生存性危机。这需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坚持资本逻辑批判的辩证态度和人的解放的价值方向,并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媒介智能化转型中的资本逻辑批判提供“中国方案”。

[关键词]   媒介智能化 资本逻辑 人的解放 政治经济学批判

戴圣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生产力的资本属性与社会本性之辩证认识

摘要: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现代生产力开始作为一种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登上了人类历史的大舞台,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生产关系也开始在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中占据着支配地位。作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存在的资本,是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第一种现代生产关系,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现代资本这种在资产阶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现代生产关系不仅使得现代生产力在一定历史阶段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使得现代生产力在一定历史阶段具有了资本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生产力成为资本生产资本的工具与手段。当现代生产力被资本打上了自身的印记与属性的时候,现代生产力自身的社会本性被资本属性所掩盖了。要彻底地消除现代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就必须把现代生产力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而且作为革命力量与进步力量的无产阶级必须对现代生产力有科学的认识与理解。要去除现代生产力的资本属性是一个长久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现代生产力在其不断发展中的必然结果。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现代生产力才能回归其社会本性,才能尽显其本真性。

[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生产力 资本属性 社会本性 辩证认识

郑辟瑞:同感:直接的抑或间接的

摘要:胡塞尔理论中的同感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联系到了对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理论的不同判定。可以说,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考虑到胡塞尔分析同感的不同语境。胡塞尔至少在自然主义态度、人格主义态度和超越论态度中给出了三种不同的同感分析,无论是在自然主义态度还是在人格主义态度之中,同感理论都因遭遇到循环的困境而需要在自身之外寻求奠基。胡塞尔在《笛卡尔式沉思》“第五沉思”中暗示了一种有希望的超越论的直接同感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他者的躯体所扮演的两种角色之上的。

[关键词]  同感 间接性 原真的还原 躯体

曾云:论胡塞尔第一哲学与伦理学的统一性

摘要:胡塞尔的“第一哲学”既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以“存在”为中心的形而上学,也不同于笛卡尔以“我思”为基础的认识论,而是一种超越本体论和认识论之上,关注人类生活意义,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开端意义和绝对明证性的普遍科学。作为超越论现象学的第一哲学并不是单纯研究知识的认识论科学,而是以塑造新的人性和新的共同体生活为最终目的的伦理学。换言之,第一哲学既追求理论真理,也追求最高善,真理和善统一于第一哲学的理念之中。对胡塞尔而言,作为本源科学的第一哲学不仅为科学提供最终的有效性,更为人类生活提供最终的意义根基。欧洲文化危机的根源不仅在于丧失了对人类生活意义的关注,而且在于背弃了其原初的哲学理念。超越论现象学就是要回到最初的哲学理念上,并克服这个根本的哲学困境。

[关键词]  第一哲学 伦理学 现象学还原 意志 生活意义

政法   社会学

王宁:赶超型国家中个体公共性的演变——以消费生活为例

摘要:消费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需要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社会合作。但如何分析消费者在消费生活中的社会合作,现有文献尚没有形成分析框架。从“个体公共性”视角分析中国从计划体制到改革开放以后消费者的个体公共性的演变,剖析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阶段所对应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个体公共性——圣人型个体公共性和市民型个体公共性,并分析个体公共性类型形成的结构根源,有助于弥补这个短板。个体公共性类型的演变显示了中国社会超越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的普遍主义整合机制类型的转变。

[关键词]  消费生活 个体公共性 消极的个体公共性 积极的个体公共性 赶超型国家学

潘启亮 杨梦婷:高校科研诚信的协同治理——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

摘要: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预防并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全面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是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基于协同治理机制(CGRs)理论有助于构建高校科研诚信协同治理整合性分析框架。科研诚信的“棘手问题”属性和传统治理的低效失灵是促发协同治理的重要驱动因素;原则性接触、共同动机、联合行动能力等因素则为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科研诚信 协同治理 利益相关者

刘星:算法推荐新闻的运作困境与优化逻辑:基于建构主义技术观视角

摘要:算法推荐新闻的运行原理与价值逻辑,决定了其在数据采集、整合过滤、筛选加工、分发推送等环节存在技术与认识方面的偏差,因而在结果呈现方面引发了诸多问题,出现了内容维度、价值维度、法律维度等多重维度的运作困境。从建构主义技术观视角出发,提出基于技术、用户、平台、制度四位一体的优化逻辑,有助于为促进算法健康、有序、繁荣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建构主义技术观 算法推荐新闻 运作困境 优化逻辑

•健康中国与社会发展•

唐佳梅 陈杨:医患沟通的互动实践及影响因素——基于某三甲医院医生视角的分析

摘要:医患沟通是建立医患信任、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人际语境下沟通风格、自我认知、语言能力等特质型预置因素和沟通目标、患者感知、关系感知、沟通策略、情感状态等情境型感知因素共同影响医生的沟通方式与策略选择。在我国医疗生态下,门诊和住院沟通生态存在差异,患者性格感知和医生沟通风格分别是门诊和病房沟通的关键影响因素,风险防御和沟通场域则是影响我国医生沟通的新因素。疫情防控推动了线上医疗发展,不同类型的线上医疗平台(诊疗、科普和联络)影响着医生线上医疗实践中的患者类型、沟通目的与策略选择。医患沟通及影响因素研究为发现沟通问题,优化沟通效能,推动医患信任和医患关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患沟通 影响因素 线上医疗 沟通策略

经济学   管理学

•现代货币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笔谈•

[]耶娃•纳斯岩:主权货币政府支出的约束:财政还是真实资源

[]梁燕:现代货币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及其经济政策建议

贾诗玥:现代货币理论关于当前美欧通货膨胀的探讨

•弱势群体与共同富裕•

郑功成 王海漪: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与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我国慈善事业在近10多年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并对弱势群体提供了相应的援助,但受法制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偏弱、体制性障碍犹存等影响,总体上仍处于滞后状态。要改变这种局面,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理念,在规律与事实之间寻求平衡点,通过修订《慈善法》及弥补政策缺失促使慈善制度走向健全,同时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和精神褒奖,建立高效协同的慈善体制机制,以高质量的慈善制度促使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的慈善事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慈善 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

杨方方:风险流转下弱势群体的共同富裕之路

摘要:在现代风险社会,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共同富裕进程充满挑战。风险无时无刻不在流转,纵向上风险不断下行和衍生,横向上风险不断由强者向弱者转移。从任一时点看,风险分布都极不均匀,趋向弱势群体聚集。如果外力干预不及时,弱势的内化、固化不可阻挡,弱势群体将被进一步“弱化”。鉴于弱化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助力生理性弱势群体必须以根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支点,盘活整个收入分配体系并调动起公共资源的投入热情。社会保障越庞大,其多重效能的发挥就越需要辩证、缜密的内在思维予以支撑。沿着“根于社保、系统联动”的思路,把握好实体与程序、过程与结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不同风险化解上“精耕细作”,是弱势群体通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生理性弱势群体 风险流转 共同富裕 社会保障

张浩淼:以高质量社会救助制度筑牢共同富裕底板

摘要: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已经开启了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高质量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来拓展救助范围,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最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发展,使社会救助成为有效应对相对贫困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政策工具和基础制度安排。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并取得了重要成效,但还存在质量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为此,需要明确高质量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应秉持的理念、原则和框架设计,分别面向2035年和2050年设定目标,在完善立法规范、健全综合型救助制度、优化监管与经办机制和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重点着力,最终全面建成高质量社会救助制度,发挥兜底保障和促进发展的双重功能,筑牢共同富裕的底板。

[关键词]  社会救助制度 共同富裕 低收入群体 综合型社会救助

历史学

孙锋 关晓红:粤人黎兆棠与晚清海防船政

摘要:晚清海防问题伴随西力东侵,渐为统治者重视,福州船政局承担了自造舰船的重任。清廷于187910月任命黎兆棠为船政大臣,负责改造新式快船以固海防。黎兆棠在任内调整旧制,通过开源节流、转变师法对象、续派生徒出洋等举措,意图提升自建兵船的性能与水平以配合整体海防规划,不过却因多重障碍迫使造船迂缓,最终招致物议而引咎去职。黎兆棠改造新船遭遇的各种困扰,不仅反映静态章程与实践操作的差距,以及各方对船政事业的不同态度,更凸显出国人围绕洋务自强面临的诸多限制与困境。

[关键词]  黎兆棠 晚清海防 福州船政局 船政造船

刘利民:废约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体制的调整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党国外交体制。这种体制对废约活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决定了当时废约的方向和进程。就废约而言,这种体制贯彻了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确保了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执行,保证外交决策权控制在国民党手中,有利于废约外交活动的统一进行。当然,这种外交体制也有其局限。为了适应条约关系快速变化的新形势,南京国民政府在坚持党国外交体制的总体框架下做了一定调整,既包括体制本身的微调,也包括政府内部中央和地方外交执行机构的较明显改变;既包括中央外交权力的集中,也包括地方外交权力的统一。这种体制调整对于废约有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废约进程。当然,这种调整只限于内部有限调整,不能根本解决党国外交体制的缺陷。

[关键词]  废约 南京国民政府 外交体制 调整

张敏:20192021年明清史研究的进展、热点与趋势——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为基础

摘要:20192021年,明清史研究依旧繁荣发展,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和历史地理等领域研究稳步推进,成果迭出,其中明清国家治理研究、明清重大宏观认识的反思等方面研究较为集中,成为近年来明清史研究领域的热点。明清史研究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视角更多维、方法更多样基础之上,呈现出对自身理论和话语体系建设的深入思考,同时因全球疫情肆虐,关注和思考生命在历史上的状貌和意义的生命史学等得到重视,成为明清史研究新增长点之一。

[关键词]  明史 清史 研究进展 研究热点 研究趋势

文学  语言学

陆扬:空间性与场所意识:再论罗伯特·塔利的空间批评

摘要:罗伯特·塔利作为当代空间批评的一位领军人物,其批评涵盖了从地理批评到文学地图学再到空间性和场所意识一系列领域。塔利倾向于以地图绘制为比喻展开文学的空间批评,并认同詹姆逊后现代空间性替代时间性而占据主导地位的说法。塔利本人的空间批评主要关注小说,尤其是传统的经典作品。他的“场所意识”概括主体与环境的互动,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空间批评概念,涵盖了地方、空间、个人、集体、事件之间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塔利对金坦那诗歌的分析,以及认同弗吉尼亚·伍尔夫反对小说地名作真实地理解,都可作如是观。狄更斯真实与想象互为一体的空间表征,如是观之,亦可作为塔利本人“场所意识”的演绎。

[关键词]  塔利 文学地图学 詹姆逊 空间性 场所意识

王嘉军:纯有、中性与他者:再论列维纳斯与布朗肖的文学观差异

摘要:列维纳斯的“纯有”(il y a)概念与布朗肖的中性文学观具有高度亲缘性,然而二者之间也存在易被忽视的差异。纯有在列维纳斯思想中处于复杂而暧昧的位置:一方面,作为一种“前理解”的根本性差异,它是列维纳斯批判总体性哲学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它的匿名和中性,它也隔绝了伦理,从而又需要被超越。布朗肖尤为看重其“中性”特质,将纯有转化成“外部”“另一种夜”“不在场”等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界定文学空间。这种分歧跟二人对于他者的不同理解有关。在列维纳斯那里,他人就是绝对的他者和绝对的外部性;而在布朗肖那里,他人已经是对于他者的界定和对于他异性的限制。在布朗肖看来,伦理学也是对自我和他者关系的限制,通过文学所构造的“无限对话”,可以将自我和他者置入一种双重扭曲且更为他异的关系中。以文学批评为视角,布朗肖的文学观与文学的公共性维度隔膜较大,借助对列维纳斯的“所说”和“第三方”等概念的重释,可以调和文学他异维度和公共维度的分野。

[关键词]  列维纳斯 布朗肖 纯有 中性 文学

陈志勇:傀儡艺人的“幻术”表演——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解义兼及戏剧图像的研究方法

摘要:李嵩的《骷髅幻戏图》是南宋名画,受到历代收藏家、品鉴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但明人已难理解它的画意,今人更是依据画中的两个骷髅作出多种不同解释。细绎《骷髅幻戏图》的细节,结合黄公望【醉中天】题画小令的提示和李嵩描绘乡村生活系列画的整体风格,可知图中的大骷髅为傀儡戏艺人的幻象,这是一幅描绘宋代傀儡戏路岐艺人表演幻术的写实画。检视《骷髅幻戏图》已有研究成果的得失,图像研究应更加重视书证文献的独特价值,注意图像内证、以史证图和以图证图三者的融会。

[关键词]  《骷髅幻戏图》 李嵩 傀儡戏 幻术 宋代戏剧

转自:“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