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术研究》2022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

2022/11/15 15:35:34  阅读:559 发布者:

 

•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 •   

文兵:蒲鲁东在马克思思想形成中的不同理论面相——马克思从政治哲学走向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意义探析

摘要:马克思青年时期就投身于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并倾注于对政治哲学的探究,但马克思思想的成熟则是伴随着他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而不断深入的。虽然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规划即人的解放是他的恒久的思想主题,但在马克思看来,要解决政治哲学中的问题,还必须将之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必须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进行严肃的分析。从《神圣家族》到《哲学的贫困》,马克思都将蒲鲁东的思想作为考察对象,但他对蒲鲁东思想的态度则是从辩护走向了批驳,这深刻反映了他从对政治哲学的关注走向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的必然性。

[关键词]   蒲鲁东 政治哲学 政治经济学 《神圣家族》 《哲学的贫困》

袁祖社:价值理性共识与公共性优存的新文明叙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及其世界性意义

摘要:人类生存理念和存在方式的选择,体现着合乎历史规律性与主体价值目的性的统一。就基本的样式而言,最能体现人类公共生活之深刻本质和典范形态的,无非是社群、社会以及政治国家等的实践理性建构。人类正是基于此种建构,并在持续地变革、优化和提升其结构性特质和范型的过程中,获得基于整体性意义上的历史、实践、文化、文明共同体生存的自觉。共同体正是以这样的超越个体性的优良属性和功能成就着人类。同时,人类在其文明创造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以共同体的理念和文化—价值,自觉审视、矫正其理论与实践方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秉持“以文明看待生存”“以文明看待共同体”之前瞻性理念,理智地对待和全面地反思启蒙现代性理论和实践对于共同体的价值理性根基背离的现实,提出了“生存共依”“实践协同”“价值共契”以及“文明成果共享”的新的价值生存信念与规范,实现了人类文明境界的实质性提升。

[关键词]   新文明叙事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理性

魏则胜 苗存龙:道德是什么:发现与发明

摘要:关于“道德是什么”问题的解答是道德知识建构所必需的理论基石。经验主义范式与理性主义范式在阐释“道德是什么”的问题时存在一定缺陷,以至于这两种理论范式生产的道德知识在普遍化进程中遇到障碍。立足于实践本体考察实践经验“发现”道德是什么;深入理论本源考察道德哲学“发明”的道德是什么,从而通过“道德发现”和“道德发明”的考察方法回答“道德是什么”的问题。道德不是指一个对象,而是指“道”和“德”两个对象。道德之“道”,是实践理性创制的各种规定何为善、何为恶的道理和规则,它们规定人在价值关系中追求价值的行为应该如何才是善的、正当的、正义的或高尚的;道德之“德”,是指个体对于那些规定何为善、何为恶的道理和规则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状况,并最终体现于行为方式。德是道作用的结果,也是人遵循道德法则和道德规则而实现自律的主体条件。

[关键词]  道德 伦理 实践理性 自由的法则 规则

石德金:超越结构主义:普兰查斯方法论辨析

摘要:普兰查斯早期以多元决定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进行解读,从结构层面对国家相对自主性展开分析,致使他被贴上结构主义者的标签。然而,通过对他后期著作的研究,可以发现,普兰查斯后期不但重新理解了阶级斗争与意识形态问题,而且注重探讨新历史形势中的政治策略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尽管生产方式的结构仍是其分析的一种视角,但是同时也呈现出他对主体性、历史性和偶然性等非结构主义因素的强调,表明他旨在超越结构主义与工具主义的二元对立。因此,简单给普兰查斯贴上结构主义者的标签实在有失偏颇。实质上,普兰查斯早逝前研究的总体方向已转向一种关系取向的方法论。

[关键词]  普兰查斯 国家理论 结构主义 方法论 关系取向

刘峰:晚明耶佛之辩——以蕅益智旭《辟邪集》为中心

摘要:晚明传教士的合儒易佛引发了中西文化史上的耶佛之辩。蕅益智旭(钟始声)站在佛教立场上,通过对天主至尊至善、全能无限、无始无终、超越主宰等性质的批判,对明末天主教诘难展开回应。其中的“误读”成分,正体现出交流双方对彼此了解的深入和准确。借助传教士对耶佛矛盾的总结,即以对超越、主宰人格神的承认与否为参照,可以反观中国宗教“神依人行”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  耶佛之辨 利玛窦 蕅益智旭 神依人行

政法   社会学

侯东德 张可法:算法自动化决策的属性、场域与风险规制

摘要:智能算法升级迭代,使得自动化决策技术广泛应用于公、私法两大领域,它在方便经济生活和社会管理的同时,也因对个人自决权应用界域的侵蚀而导致各种担忧。自动化决策算法本质上是一种数理智能程序运算,辩明算法决策的法律属性,厘清人工智能作为“人格性工具”的面相,揭示算法决策与法律行为的实质区别,有利于科学地认识算法决策的法律效果。尽管决策算法的运行逻辑结构在形式上是数据的输入和决策结果的输出,但算法逻辑是二者相关关系的判断,因此,涉及道德和伦理等价值评价的决策,人类不应该“放权”于算法。在算法决策应用中有必要界分人工决策和算法决策的合理场域,构建二者区分标准并协调和优化决策机制。应基于决策二分法,立足规制风险目标,阐述算法决策风险的产生机理,分清算法决策风险类型,从而构建“立法+监督+协同”的算法自动化决策治理体系。

[关键词]  算法决策 人工决策 算法权利 风险规制

• 中国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 •

陆益龙 董倞乔:乡村振兴的现实考量与理性思考

摘要:乡村振兴作为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新战略,备受各界关注。从历史视野看,乡村振兴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并不断凸显出来的;就现实而言,随着乡村全部脱贫,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能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亦可进一步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改善和扭转乡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局面;从更深层面、更广视域来思考,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在于保护性发展,尤其是对文化传统和社会系统多样性的保护与维续;前瞻未来,乡村振兴要把握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大方向,朝着城乡融合、产业融合、“补短板”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方向前行。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历史视野 现实考量 保护性发展 振兴方向

刘海春 李昭昕:从“谋生”到“乐生”:中国贫困治理到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演进

摘要: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谋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贫困治理的逻辑理路,使中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大物质飞跃。新发展阶段,中国贫困治理也亟须进行阶段性转轨,顺应社会发展进程逐渐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融合,推进从“谋生”到“乐生”的治理逻辑演进,回应从贫困治理到乡村振兴的使命召唤。因此,要更新贫困治理的认知与机制,在践行“乐生”主线中融合乡村振兴重要战略,从而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脱贫”“双建设”,完成从贫困治理到乡村振兴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  贫困治理 乡村振兴 谋生 乐生

熊彩:双重嵌入:一个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新分析框架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和农业农村的转型发展,资本力量开始进入乡村农业领域并成为一大参与主体,但很大一部分下乡资本都不如预期“成功”。这是因为资本下乡面临的不是权利边界清晰、只有经济理性的市场,而是不可摆脱的政府和村社双重嵌入结构:在保护农业和农民的国家目标下形成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是形成双重嵌入的关键基础;因为要对农业农村问题“兜底”,所以有着强监管和强引导责任的政府在条块上对企业形成了多条线的目标溢出;有村社保护的在地农民并未被资本迅速“原子化”和“雇工化”,而是对其进行利益、情感和价值观念上的诉求输出。资本下乡的政策定位不是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涵盖了政治、经济与社会目标的交叉议题。

[关键词]  双重嵌入 资本 乡村振兴

经济学   管理学

•现代货币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笔谈•

[编 者 按] 现代货币理论创始人之一L.兰德尔•雷教授在媒体报道中发现,中国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对现代货币理论(以下简称MMT)存在较大误解。因此,他在今年3月底与贾根良教授联系,建议在中国举办一次美国MMT学者与中国学者对话的线上会议。作为对MMT最早开展研究的中国学者,贾根良和刘新华教授推动策划了614日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国际研讨会第2期,并由该论坛出面邀请国内学者与美国MMT学者进行对话。这场对话是MMT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在美国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会议召开后,贾根良和刘新华教授借机举办了一次中美学者的“现代货币理论与宏观经济”的笔谈。该笔谈的大部分稿件选自中美学者对话的发言稿,并由贾根良教授邀请作者对其进行修改、扩展和充实,其中美国学者的论文由刘新华和贾根良教授翻译和润色。在笔谈中,学者们阐明了MMT的基本框架、核心观点和兴起的背景,澄清了人们对一些相关概念的误解,并从MMT的视角讨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经济政策和美欧国家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探讨了MMT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分两期发表该笔谈的7篇稿件,以飨读者。

[] L.兰德尔·雷:现代货币理论的核心观点及政策启示

刘尚希:关于现代货币理论的四个观点

杨瑞龙:现代货币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适用性考察

贾根良:现代货币理论的澄清及其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

刘志忠 张浩然 欧阳慧:乡村振兴下土地流转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基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视角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流转与资本下乡相结合为外出务工困难的农村居民提供了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机会,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使用CFP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地流转通过促进就地非农就业,使低收入农村居民获得比高收入农村居民更多的收入回报,从而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据此,本文提出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支持资本下乡、增加就地非农就业机会等政策建议,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  土地流转 收入分配 就地转移 无条件分位数回归

陈骁 张明:通过ESG投资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摘要: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逐步凸显。ESG投资独特的社会责任属性与投资原则,有望助力解决上述问题。就老龄化问题而言,ESG投资能够满足养老金的避险性、长期性和公共性,筛选出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就收入分配问题而言,ESG投资能够规范一次分配过程,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三次分配;就气候变化问题而言,ESG投资理念能够促进企业增加气候变化领域的投入,助力金融机构规避气候变化风险,推动监管政策引导资金流向气候治理领域。本文就加快国内ESG投资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制定ESG投资顶层指引政策;二是构建统一完备的ESG评价体系;三是加快完善ESG信息披露制度;四是推动多样化ESG投资策略与产品体系建设。

[关键词]  ESG投资 老龄化 收入分配 气候变化

历史学

杨祥银:殖民医学史:术语内涵、核心争论与多元视角

摘要:长期以来,殖民医学史的书写与研究秉持“帝国福利论”观念,即认为西方医学是殖民统治与帝国扩张所带来的不容置疑的好处之一,是殖民者留给被殖民者的恩赐与福利。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医学社会史、医学人类学、知识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殖民主义批评、依附和不发达理论以及世界体系理论等学术思潮与理论影响下,新一代殖民医学史研究者开始反思西方医学与殖民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主张西方医学是维持殖民统治与促进帝国扩张的重要工具,即“帝国工具论”。在这两种取向下,殖民医学史的书写与研究侧重于强调西方医学对于殖民者或被殖民者的非此即彼的功能与价值判断,这显然未能更好地呈现与理解殖民主义与医学之间以及背后的更为复杂与微妙的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新社会史、新文化史、女性主义理论、后殖民理论与全球史等学术思潮与理论影响下,殖民医学史在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上逐渐呈现出日益多元的研究取向与范式,其中话语、种族、庶民、性别与网络等视角成为重要的解释维度。

[关键词]  殖民医学史 “帝国福利论” “帝国工具论” 多元视角

赵秀红:汤斌两次入仕辞官考论

摘要:对汤斌出仕清廷及其清苦自励品行等问题的评价,300年来褒贬不一。通过考察汤斌的仕宦生涯及其立身品性可知,汤斌首次入仕,不能称为大节有亏;李玉廷事件是汤斌壮年坚请辞官的深层原因;汤斌二次入仕达到事功顶峰,是其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理想的成功实践。而出于政治目的将汤斌作为伪理学典型的康熙帝的评判并不能代表当时及其后对汤斌的风评。

[关键词]  汤斌 康熙帝 清初政治 李玉廷事件

•环境史•

张瑞胜 梅雪芹:企业家的自然保育理念与实践——论洛克菲勒家族对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贡献

摘要:在美国历史上,洛克菲勒家族对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在美国进步主义时代背景以及洛氏家族自然保育理念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取得的。当洛克菲勒家族走入山野之时,其自然保育理念的核心是尝试在荒野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找到发展的动态平衡。小约翰和劳伦斯两代人参与建设大提顿国家公园、大雾山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以及玛氏-比林斯-洛克菲勒国家历史公园等多处国家公园,不仅通过赠地和配捐等方式直接资助国家公园的建立和扩大,同时通过提供催化剂式的间接资助,保育各类动植物自然资源及其共同组成的美丽风景,开发与国家公园相关的旅游业及周边产业,通过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平衡各方利益诉求。作为高度追逐商业利润的美国资本主义家族企业的代表,洛克菲勒家族财团积极参与美国国家公园建设,开展自然保育活动,成功地帮助美国政府和人民建立了世界闻名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也为美国家族财团介入资源保育运动和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树立了榜样原型和基本规则。美国洛氏家族自然保育理念与实践对于企业如何履行保护环境的公益责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关键词]  环境史 美国国家公园 洛克菲勒家族 小约翰 劳伦斯

肖艺伟:菲律宾内格罗斯与邦板牙糖业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18551934

摘要:自19世纪中叶起全球贸易扩张给东南亚各地带来了普遍的出口农业繁荣,相似的繁荣之下却是各地迥然不同的发展趋势。在1855年到1934年的菲律宾糖业繁荣中,以邦板牙为主的中吕宋传统产糖区和内格罗斯新边疆地区在糖业发展趋势上即呈现出显著差异。如果从经济环境史视角出发,将经济变迁与作为生产活动基础的能源利用方式联系起来,重新思考两地糖业发展差异的原因,可以发现两地糖业生产的能源利用模式存在显著不同。在磨糖环节,邦板牙主要依靠菲律宾水牛提供的畜力,内格罗斯则依靠木材和甘蔗渣燃烧产生的热能。在此背景下,世纪之交广泛传播的牛瘟使邦板牙的畜力供应遭受重创,使其糖业生产急剧下滑,成为导致两地糖业发展差异的偶然因素。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地区的经济开发过程中,能源等自然条件是影响经济表现差异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菲律宾糖业繁荣 内格罗斯 邦板牙 牛瘟 糖业综合工厂

文学  语言学

周宪:现代主义艺术的文化逻辑——以蒙克奇异美学为例

摘要:蒙克是表现主义艺术之父,他敏锐地感觉到19世纪末西方社会的变迁,并以自己的艺术做出了独特的回应。他充满紧张情感和强烈冲击力的表现主义风格,激进地颠覆了此前的艺术传统规范,引领着现代主义艺术的变革与发展。更重要的是,蒙克的表现主义风格建构了一种全新的“奇异美学”,终结了以优美为核心的古典主义美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艺术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这种前所未有的对新奇怪异的追逐,以及各式各样奇异形象和风格的轮番登场和不断取代,构成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文化逻辑,它是现代性所催生的时代精神所致,也是艺术自身的发展逻辑使然。

[关键词]  蒙克 表现主义 奇异美学 现代主义 “第三种审美”

吴子林:作者“死”后理论往何处去——布朗肖的“域外思想”及其书写

摘要:布朗肖是“反—理论”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既“反—哲学”亦“反—文学理论”的思想基于其否定性的语言观。布朗肖批判“语言的暴力”,反对概念性的表象语言,质疑存在的连续性,提出了“域外思想”。“域外”的侵入瓦解了主体的内在性,“域外思想”的言说必须回到语言的否定性力量之前。“域外思想”的书写是“中性写作”,其中“主体之死”孕生着思维的最大强力。“文学空间”是独立的他异性存在,它使语言成为“语言的作品”。布朗肖的这一系列思想表明:事物本身是碎片式、多样化、复杂而不无神秘的,写作目的和文学空间必须尊重事物本身,必须拒绝语言暴力、拒绝主体暴力。布朗肖的思想归属于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一脉。国内不少研究者对此缺乏充分的认识,而简化了以布朗肖思想为源头的“作者之死”理论,未能真正把握其理论意义与价值所在。布朗肖的思想一方面凸显了语言之“暴力”,另一方面则通过“中性写作”揭示了语言的丰盈性。在布朗肖那里,“作者之死”构成其理论演化发展的动力学因素,其文学适应性扩大到理论适应性,而预示了作者“死”后与东方哲学互鉴融合的一种理论走向。

[关键词]  语言的暴力 域外思想 俄耳甫斯的目光 中性写作 语言的作品

李建立:“朦胧诗”论争中的学院权力——以“南宁诗会”为例

摘要:当代文学中学院权力的位置和作用亟待学界认识与研究。新时期文学发端之时,正是学院被赋予话语权力之际,学院为新时期文学输送了大批作家、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以及富有阅读素养的读者。在“朦胧诗”论争中,学院权力是“三崛起”得以崛起的重要保障。这场论争的第一现场是1980年召开的“南宁诗会”,从这次会议的筹办,到会场上几位教师以批评前辈诗人的方式为青年诗人的登场所进行的迂回辩护,以及发生激烈论争之后他们所受到的无形保护,均可看到学院权力对新时期文学场的深度介入。

[关键词]  学院权力 朦胧诗论争 文学场 南宁诗会

王庆华:论宋人对唐传奇的文体定位

摘要:宋人明确将部分唐人单篇传奇归入集部之“传记文”,这既源于传奇文是对“杂传”文体规范的超越和改造,具有鲜明文章色彩,也与唐代史部之“传记”中单篇传记衰落和集部之“传体文”兴起的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将唐人单篇传奇文和传奇集看作“小说”,主要定位于“资谈暇”“广见闻”而非“补史之阙”。宋人将唐传奇著录于史部之“传记”,实际上仅涉及极个别作品,多因其与历史人物传闻性传记相类。宋人对唐传奇的文体定位为后世理解和认知唐传奇以及整个传奇小说类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宋人 唐传奇 文类 文体 定位

学术动态

左康华: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转自:“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