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 学
•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 •
曹孟勤:对劳动的第一哲学思考——兼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摘要:保护自然环境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世人的普遍共识,但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其本体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尚需要进一步澄明。无论是工业文明对自然界的破坏,还是生态文明对自然界的保护,都必须通过劳动活动才能够得以完成,劳动是改变自然界的物质性力量,因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本体论基础应当是劳动。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创造人类历史,这意味着劳动本身拥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目的。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用主观性目的代替劳动的客观性目的,致使劳动的本真性始终处于遮蔽状态。只有人自觉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就是人的最高目的,并将人的最高目的与劳动的客观目的合二为一,劳动才能够复归自己的本真状态。在创造自然世界和创造人的劳动关系当中,创造自然世界具有优先性,人怎样创造自然世界就怎样创造人自身。这一逻辑决定了人必须通过创造美丽的自然世界,才能够担保自己走向崇高和伟岸。
[关键词] 劳动 第一哲学 生态文明建设 哲学基础
高惠芳:经济生活的哲学批判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精神现象学问题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思辨的哲学的逻辑学。在马克思看来,国民经济学仅再现了经济生活的一般性,而且仅在思维中描述了人的运动、生成的历史,是经济生活在意识中的抽象物的历史。马克思认为,应该批判国民经济学的思辨的对象性活动的实质,突出人的本质性的自然性,人的现实活动的历史性,以及人的自然性与历史性(社会性的总和)在人身上的同一。
[关键词] 马克思 国民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 精神现象学
盈俐:恩格斯与康德自在之物论断
摘要:恩格斯数十年一直坚持批判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可知论断。该论断是康德先验哲学的核心命题。它所蕴含的矛盾和多种发展方向,既是我们正确解答哲学基本问题的关键,也是恩格斯展示德国古典哲学之出路的一个典型案例。康德坚持自在之物论断的原因,一是他误解了时间和空间范畴的来源;二是他不理解行动对认识的本源性意义;三是他将方法论上的自我中心困境默认为人类认识本身的困境。恩格斯诉诸实验和工业等实践活动对自在之物论断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恩格斯的批判遭到了马赫主义者切尔诺夫的攻击,也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的误解。列宁对切尔诺夫的有力反击和卢卡奇的自我检讨都进一步确证了恩格斯自在之物批判的真理性。
[关键词] 哲学基本问题 自在之物 不可知论 自我中心困境 行动在先 独断论
刘秦民:“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哲学意蕴
摘要:“生命共同体”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的全新理念,它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判断,又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性与整体性的现实肯定。“生命共同体”一方面是从生命的有机性、生成性、活动性和系统性来描摹人与人的对象世界的,超越了人与自然对立二元思维对自然或人的单一肯认;另一方面更是基于社会历史的现实与中华文化的优秀理念表达出来的全新生态哲学理念。因此,“生命共同体”既是生命反思生态问题中的哲学理念,强调从生命视野出发去考察生态问题;又是追求生态和谐的实践理念,强调自然内部各要素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建三者的有机统一;更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以实践作为构建原则,以具有“生命”属性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对象,以共同体的方式,为解决当今人类生态问题以及实现生命繁荣所提出的现实方案。
[关键词] 生命共同体 生态哲学 人与自然
安晖:论新达尔文主义意识研究的哲学基础
摘要:意识领域的新达尔文主义路径以严格的科学厘定和定量模型为基础,研究意识现象的生物学基础以及与意识现象密切相关的心灵认知机制。首先,意识神经相关物研究在形而上方面并非含糊不清的,它体现了新达尔文主义意识研究试图实现的关于“意识是什么”的自然化解释。其次,从演化的角度看,将意识的产生作为一个信息共享机制,有助于解决认知科学哲学中“通用问题求解”和“专业模块”之间的矛盾。最后,新达尔文主义意识研究正试图运用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为自由意志、自我、泛心论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模型。这些趋势表明,意识的新达尔文主义自然观正在呈现一种整合趋势,它以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的新发现为内容,以新达尔文主义的演化论为框架,试图完成心灵哲学中各个论题的大综合。
[关键词] 新达尔文主义 意识 意识神经相关物 理论模型 整合趋势
岭南文化研究
李宗桂:岭南文化的现代性阐扬——以广东为例
摘要:岭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广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典范性代表。现代性既张扬于现代社会里,也蕴涵于传统社会中,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正面作用。近代岭南文化有着鲜明的忧患意识和救亡图存精神,重视从实际出发,既张扬传统更重视现实,既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又自觉学习西方发明的长处,既要变革中国振兴中华又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文化的民族性的坚守、时代性的变革、世界性的激荡,在近代岭南文化中表现得相当充分,并在实践中通过三者的整合而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现代性,以及由此现代性而糅合出的也许不甚清晰但却信念坚定的现代化图景的追求。当代岭南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所创造的体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精神的文化形态,是岭南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从“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文化强省”,都离不开对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广东文化建设,典型地反映出当代岭南文化的现代性。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主旨的“广东时代文化精神”,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岭南文化所包蕴的务实、进取、创新、开放、敢闯、包容、平和、重商、诚信、敏行、敬业等卓越品质,能够自觉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其现代性,整合中外优秀文化精神,提升当代文化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践行、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帮助。
[关键词] 岭南文化 广东文化 现代性 当代中国 精神特质
张霖 李志刚:文化共同体视野中的南粤古驿道与文化遗产——以潮州古驿道与民间布马舞为例
摘要:2016年11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了《南粤古驿道文化路线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提出整合串联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岭南优秀文化,并推动南粤古驿道成为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除了驿道与驿站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外,沿线的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与内容。从历史维度以及跨地域视角出发,以潮州古驿道与民间音乐舞蹈布马舞为例,有助于探究两者之间的文化共同体关系与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古驿道为民间布马舞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而布马舞也推动了饶平走出潮州并走进国家视野,同时也丰富了饶平古驿道的内涵。因此,古驿道与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地域—艺术”互融的文化共同体关系。
[关键词] 潮州古驿道 布马舞 文化共同体
政法 社会学
任剑涛:落单的批判——从马克思《资本论》到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
摘要: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资本时代刚刚显露生机之际的先知性批判作品。他对资本与权力展开了双重批判,从中凸显了理想的社会模式。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明显是秉承马克思的思想余绪,在资本取得全球胜利之际,对其展开持续批判。但相比于马克思对资本的双线批判而言,皮凯蒂的批判仅限于对资本的单线批判,而对权力不仅网开一面,甚至认定那是矫正资本造成的不平等的希望所在。这是一种落单的批判。不问国家权力是否能够矫正资本错失的单线资本批判,其系统性、彻底性与有效性都将受到影响。在影响人类社会活动方式的资本与权力两种巨大力量面前,只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就处于一种要么坚持马克思的批判理念,要么将其放弃的决断状态。
[关键词] 资本 马克思 皮凯蒂 双线批判 单线批判
刘顺峰:法律史的法理学研究范式
摘要:法律史若要走出法学“边缘学科”的困境,可尝试自法律史研究旨趣的法理学论证逻辑、传统法律史叙事框架的法理学“修复”、“法理学化”的法律史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范式重构。法律史的法理学论证逻辑,不仅要求厘清史料与史实的关系,还要求对新的史实的发现始终保持开放心态。面对传统法律史叙事只关注“历史—事实”而带来的诸多缺陷,应引入“历史—事实—原因”的法理学叙事框架予以弥补。“法理学化”的法律史分析,可在承认法律人类学“可翻译性”理论基础上,自静态与动态法理学双重视角同时展开。法律史的法理学分析范式建构是一项体系化工程,需要以跨学科视角来进行知识、方法与技术等层面的深入探究。
[关键词] 法律史 边缘学科 法理学 研究范式 法律人类学
殷峻:避免全球卫生治理变革“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因应
摘要:后疫情时代全球卫生治理面临重大变革,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全球卫生合作与博弈中展开较量,中西方的全球卫生治理理念发生正面碰撞,从而引发“修昔底德陷阱”问题的讨论。安全困境说、霸权论、权力转移论、身份认同论等理论为分析全球卫生治理话语权问题提供了思考角度。为避免陷入西方理论界构造的“修昔底德陷阱”,我国理论界应当保持警惕。在理论构建层面,应尊重既有理论体系,完善特定部门领域理论;在理论博弈层面,应当保持中国特色卫生法理论自信,勿将良性理论交锋恶意升级;在理论话语风格塑造层面,应当始终保持客观理性,实行防御型和进取型相结合的理论外宣策略。
[关键词] 修昔底德陷阱 全球卫生治理 国际卫生法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 治理现代化与区域治理创新 •
吕志奎 钟小霞:制度执行的统筹治理逻辑:基于河长制案例的研究
摘要:制度执行是国家治理中纵向、横向政府间关系的交汇点,受到参与制度执行过程的纵向、横向主体和卷入其中的各种资源的激励与约束。强化制度执行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然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建引领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动员与整合治理主体和各种治理资源。河长制是中国流域治理的重大制度创新,创造了党建引领治理机制的中国制度优势效应。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河湖长制”列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成果。强化制度执行力的关键是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本文基于D县河长制实施的案例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纵向分层对接和横向多部门协同共同塑造了河长制制度执行的系统化治理格局,运用党政统筹协调治理机制的嵌入、流域化党建的治理共同体责任体系和纵向闭环管理的整体性治理体系等要素,能够实现多层级治理主体的制度化动员与积极响应,释放制度化治理效能。
[关键词] 河长制 制度执行 统筹治理 治理效能
张紧跟 庄少英:社会组织党建中的借力逻辑:以广州D社工机构为例
摘要:社会组织党建是新时代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体现。既有的政党中心论视角主要强调了党自上而下推进社会组织党建的政治逻辑,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社会组织能动性。广州D社工机构这一案例从行动和结构两个层面揭示了社工机构主动推进党建工作的内在逻辑。通过借力于党建,既夯实了社工机构的政治合法性,又增强了社工机构的资源聚合性。这一发现既有助于深化对社会组织党建中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的统一性理解,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关于社会组织党建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和创造力的研究。
[关键词] 社工机构 党建 借力逻辑
经济学 管理学
袁富华 吴湛:福利国家模式、增长悖论与再平衡:对中国现代化及共同富裕的启示
摘要:作为现代化的一种制度创造,福利国家模式确立的初衷旨在达成兼顾效率公平的社会进步秩序。但这种基于福特主义的福利国家模式自身蕴含了一个增长悖论,即经济增长可能引致更多的福利支出需求,福利负担的加重反过来会削弱经济增长和福利支出的基础。198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的服务化、老龄化使得增长悖论凸显,各国不得不在财政约束、收入公平和就业增长“三难困境”中做出权衡,由此持续至今的结构改革加剧了福利国家模式分化。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趋势,福利国家模式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有诸多启发价值。
[关键词] 现代化 福利国家 福利组合 均衡社会 共同富裕
姜子莹 封凯栋:经济发展变迁中的国家工业理解能力
摘要: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化促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新自由主义的局限性,国家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重新成为关键议题。面对创新转型的目标和压力,中国亟需通过工业技术领域的国家能力建设来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本文继承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中的国家理论传统,依托基于知识的能力观发展出一个国家工业理解能力的分析框架,并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工业理解能力的历史变迁过程。国家工业理解能力以国家用来与产业互动的行政体系的自主性、专业性和渗透性作为基础,需要与特定的国家工业发展战略和工业技术系统的信息结构相协调。国家无论是要支持创新活动,还是要推动创新系统整体的结构性变迁,都需要在与产业界的互动中获得信息,提升对工业创新活动的认识,据此形成有效的政策。
[关键词] 工业技术政策 国家工业理解能力 自主性 专业性 渗透性
许悦 陈卫平:资本下乡的本地嵌入机制与效应——基于S生态农业公司的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依托嵌入性理论和结构化理论,构建资本下乡嵌入本地农村社区的系统性框架,从预嵌入、嵌入行为和嵌入结果三个环节对资本下乡本地嵌入的机制与效应展开分析。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本文重点关注创业者的能动性及村企双方的直接互动过程,结果发现:(1)预嵌入因素(包括创业者资本和村企共识基础)有助于促进资本下乡的本地嵌入,而这一因素在以往研究中一直被忽视;(2)在嵌入过程中,下乡资本会通过文化嵌入(包括了解并遵从本地文化规则和变革并创新本地文化活动)、关系嵌入(包括采取曲尽人情的矛盾处理方式和构建本地社交关系)、结构嵌入(包括使用嵌入式人员和提供非契约贡献)三个维度实现本地嵌入;(3)本地嵌入不仅有助于下乡资本获取本地资源、创业者获得归属感,还会为本地农村社区创造共享价值。
[关键词] 资本下乡 农村社区 本地嵌入 结构化理论
历史学
陈其泰:章学诚学术成就析论
摘要:章学诚在近世学术史上是一位公认的名家,然则由于其所处时代环境的复杂性,其著述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于流俗的强烈反差性,以及其价值观的超前性等项,使人难以究其底蕴。本文的撰述宗旨是立足于学术史演进的视角,在深入发掘材料的基础上,作全面、联系的辩证分析,在纵向上力求揭示章学诚对传统学术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在横向上考察其学术主张如何反映出社会的需要,以鲜明的批判性思维体现出其使命意识、担当精神。
[关键词] 章学诚 《文史通义》 “道”的探索 倡导转变学风 历史地位
林中泽:开明的心智,不凡的史书——评苏克拉提及其《教会史》
摘要:苏克拉提是继优西比乌之后心智最开明的古代教会史家。他的《教会史》涵盖了从305年至439年共134年基督教官方化最为关键的时段,从而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一手研究资料。该作品不仅反映了作者具有丰厚的古代文化涵养,而且揭示出其拥有容纳异言异行的伟大胸襟。作为一名具有理性头脑的教会学者,他在融合基督教信仰与希腊罗马古典传统的过程中,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坚持君主事功与教会事务并叙的原则,这便使得其作品大大超过了狭义教会史的界限,变成了一部政教并重的历史,这一点是优西比乌、苏佐门及提奥多雷等同名作品所不及的。他坚持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原则,体现了一名历史学家的基本品格和素养。其作品文辞简朴平实,用语雅而不涩,俗而不粗,可谓雅俗皆宜,是一部不同凡响的教会史杰作。
[关键词] 苏克拉提 《教会史》 开明心智 不凡史书
王英俊:张文彬领导广东党组织对余汉谋部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1937—1942)
摘要:抗战初期,广东党组织与余汉谋部的统一战线得以建立并发展,这与中共中央的指示、广东国共关系的状况及张文彬本人统战理念直接相关。但随着国内反共高潮延展至广东,余汉谋的反共面目彻底暴露,双方合作关系最终破裂。此后,广东党组织因应局势变化,作出了把工作重心放在敌后根据地独立自主发展武装力量的决策。抗战前期广东党组织对余汉谋部的统战过程,映射出战时广东国共关系的复杂性。
[关键词] 张文彬 统一战线 余汉谋 国共关系
文学 语言学
施爱东:看见她,歌谣中的理想美人——董作宾歌谣研究的百年对话
摘要:1924年,董作宾根据各地歌谣《看见她》而写成的《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尝试》,被认为是北京大学歌谣运动最重要的成绩之一,一直被民俗学者奉为歌谣研究的经典。奇怪的是,时隔一百年,经过了多次全国性的歌谣搜集运动,这首被胡适和常惠等人认为风行全国的歌谣,搜集总数依然不足一百篇。究其原因,除了董作宾曾经指出的该歌谣只能流行于南北官话系统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是一首主要由清代旗人子弟带往全国各军事重镇的儿童游戏歌。辛亥革命之后,旗人逐渐星散,这首歌谣也开始走向衰没,1950年之后几乎绝迹。歌谣中对于“理想美人”的夸耀,处处都能看出歌唱者以“贵”为“美”、以“相”取“貌”的审美标准。与其说该歌谣夸耀了一个美丽的女孩,不如说表达了一种对于富足生活的热切向往。
[关键词] 北京大学歌谣运动 《歌谣周刊》 游戏歌 童谣 董作宾
薛富兴:知识与趣味的内在张力——以五本梅谱为例
摘要:《范村梅谱》奠定了梅树与梅花自然类核心信息与人文类拓展信息并举的叙述模式,尤可贵者在其以自身梅树栽培经验撰写梅谱。《梅品》集中提炼梅审美欣赏经验,其理想性赏梅因素与语境总结体现了人文趣味对自然审美经验的渗透。《梅花喜神谱》与《画梅谱》集梅谱与画谱为一身,典型地体现了赏梅自然审美经验与画梅艺术趣味的相互影响,代表了中华梅审美史的新阶段。《广群芳谱》梅卷是梅谱之集大成性作品,其关于梅树内外在生物特性的核心信息单薄,关于历代赏梅的诗文文献丰富,成为一部简约的梅文化史,典型地体现了历代花谱中自然知识与自然审美趣味的交融与内在张力。立足于博物学视野,由诸梅谱所体现的知识与趣味之间的张力,正可成为考察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意识发育程度的典型个案,从中可以体察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发展所面临的特殊困境。
[关键词] 梅谱 自然知识 自然审美趣味 博物学
朱寿桐: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传统的建构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两方面的学术基础,第一是中国文学的学术基础,第二是西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学术基础。鲁迅是将西方的文学研究传统引入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学术开拓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开辟了以西方文学学术体制的文体研究为主导的研究方法,他还是比较文学研究和勃兰兑斯式文学批评的首倡者和卓越的实践者。鲁迅自己的文学实践也为瞿秋白开创社会政治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准备了基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新文学发生十数年后,在鲁迅等文学家和文学研究者的开辟下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创建了自己的学术基础,只有在全面继承和发展新文学研究学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才有可能建立起这个学科的学术辉煌。
[关键词] 现代文学 学术传统 中外文学比较 文体研究 社团研究
徐国荣 郭亚超:论“风人之致”
摘要:“风人之致”指诗人具有温柔敦厚的内在情感及意在言外表达方式的审美旨趣。它包括三个逻辑层面:由作者身份而及的诗歌体貌、内在情感指向上的求中精神和意在言外的表达方式。彼此之间既有差异又有关联。“风人”身份或有不同,而表达情致则相对一致,即内在情感指向上体现出求中精神。诗人内在情感既应自然而发,也应自然而止,体现出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他者的关怀,具体表现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等平和温厚的情感形态。与这种委婉的情感形态相适应的是意在言外的表达方式,此即托物兴寄。《毛诗序》初步从理论上把《国风》语言表达方式归纳为意在言外,将比兴当作重要表达方法,后世论者又多有补充论述,角度不同而各有深切体味,不仅使意在言外表达方式的内容明晰化,也使表达象外无穷之意成为后世诗歌的审美准则。
[关键词] 风人之致 作者身份 情感指向 求中精神 意在言外
转自:“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