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可在《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官网下载:
https://nyxdhyj.isa.ac.cn/nyxdh/home
————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郝汉,辛岭; 747-758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张小允,许世卫; 759-768
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
钱佰慧,郭翔宇,张翔玮,逯一哲,姚江南; 769-779
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与阻碍因素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肖露,张榆琴,李新然,李学坤; 780-789
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
方振,李谷成,廖文梅; 790-802
城镇化对粮食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传福,王云霞,曹建民; 803-813
中国种业发展形势与国际比较
王术坤,韩磊; 814-822
基于双重双钻石模型的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黄国星,戴永务,欧阳友全,黄衍,赵美琦; 823-833
日本国产牛肉的价值创新和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王晶,细野贤治,宋敏; 834-844
不同保额水平下农户对水果种植保险的支付意愿研究——来自我国梨主产区的调查
牛佳,耿献辉; 845-856
金融素养对粮食作物保险参与决策及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晁娜娜,崔宇彤,逯婷,杨汭华; 857-866
数字金融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影响研究
韩英荻,庞金波,衡丹丹;867-877
社会资本对农户农业信用担保融资意愿与行为的影响
庄腾跃,胡杰,罗剑朝; 878-890
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对大麦种植户生产投入与收入的影响——基于4个省的调研数据
卢跃,刘吉龙,李先德;891-900
生猪养殖业集聚发展下不同规模生产效率评价
梁世夫,陶桂任; 901-910
长期淹水条件下稻鱼复合种养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周榆淇,邹冬生,王安岽,邹京辰,郑志广,刘沐琦,张满云,王华,肖润林; 911-920
氮磷减量对棉花—油菜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张琼,尹凌洁,苏柠,龙广丽,刘鑫,卓红,彭芝,韩永亮,谢桂先,荣湘民 ;921-931
桂西北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贺姣,段鹏鹏,李德军;932-940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郝汉 辛岭
摘要: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找出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准确科学的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尤为关键。本文立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应用文献归纳法、实证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等方法,对学界几种常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进行分析,并分别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度法、模型法和BP神经网络法等三种评价方法对30个省(市、自治区)2020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与评价。研究表明,不同的评价方法所得的结果差异产生于评价方法本身不同的内涵和性质,也与评价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和权重确定方法有关。多指标综合测度法结合了主观和客观的评价手段,评价过程相较于另外几种评价方法更为合理,其评价结果也最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张小允 许世卫
摘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略与新目标。科学合理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评价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进展的标尺,又是检视短板弱项的工具,有助于平稳有序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本文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农业农村实际,探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研究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由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个一级指标构成。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包含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农业产出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与政策支撑6个二级指标22个具体指标,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包含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农村教育文化、农村治理、农村社会发展5个二级指标17个具体指标,由此建立了一套包括3个层次共39项具体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建设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农村实际发展情况,设定39个具体指标在2035年基本实现和2050年全面实现两个阶段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值。
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
钱佰慧 郭翔宇 张翔玮 逯一哲 姚江南
摘要:评价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对于促进省域农村现代化均衡、充分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运用综合评价、K-means均值聚类分析、差异指数和指标优劣势分析等方法,在测度2010—2020年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数的基础上,剖析其发展规律并划分地区类型,从总体、子系统和地区类型3个维度量化分析其区域差异,并对各类型地区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标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和福建5个省份处于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后期,天津、广东、山东等11个省份处于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的中期,西藏、广西、甘肃等15个省份处于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前期。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分布格局,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与经济区域、粮食功能区域分布特征的高度关联性;2010—2020年各省农村现代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类型区域间的差异,各类型区域内差异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不同类型地区间的优劣势指标具有异质性。因此,为推进省域农村现代化快速、均衡发展,应坚持“扬长补短、分类施策”原则,以低水平发展地区为发力点,以狭义农村现代化水平子系统为主要抓手,瞄准不同等级发展水平地区、不同经济区域、不同粮食功能区域的共性优劣势指标,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与阻碍因素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肖露 张榆琴 李新然 李学坤
摘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但农业农村现代化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仍存在,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评价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是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农业农村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基于综合评价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测度2006—2020年云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分析内部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与诊断发展阻碍因素。结果表明,云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态势,正处于起步阶段。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两个子系统表现高耦合低协调水平。乡村旅游收入占比、千人村卫生室人员数、千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养老服务机构收养人数占比、农药与化肥施用量成为阻碍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出以综合生产力提升和乡村建设为重点;着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强化完善村级卫生室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人员;加快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持续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施有机肥行动,保障生态农业稳定发展等推动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
方振 李谷成 廖文梅
摘要: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是粮食主产区政策的首要目标。基于这一现实背景,文章意在评估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基于199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预评估,本文发现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增长均显著高于非粮食主产区。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政策能够促进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2)粮食主产区政策在北方粮食主产区更显著;粮食单产分位点越高,粮食主产区政策的效果越弱。3)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是粮食主产区政策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路径。4)非粮食主产区的“非粮化”问题会抵消粮食主产区政策的部分效果。据此,建议保持粮食主产区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完善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支持政策;鼓励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对非粮食主产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关注度。
城镇化对粮食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传福 王云霞 曹建民
摘要:耕地是粮食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探究城镇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文基于2004—2019年吉林省39个县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各县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城镇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粮食产区耕地的粮食产出效率和农业总产值效率有着不同的作用方向,样本县市耕地的粮食产出效率均值为0.67,逐年呈上升趋势,但农业总产值效率均值为0.26,逐年呈下降趋势;城镇化通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土地规模化、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耕地的粮食产出效率,但抑制了农业总产值效率,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作用最为明显。因此,本文提出粮食产区在未来城镇化进程中,要通过增加绿色、有机等高附加值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相关因素对耕地农业总产值效率的促进作用,达到粮食产出和农业总产值效率双增长的目标。
中国种业发展形势与国际比较
王术坤 韩磊
摘要: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本文从育种产业链的角度,比较分析中国与种业发达国家在种业研发模式、育种技术、种子企业和种质资源四个方面的发展态势,并针对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发展思路和建议。研究表明,种业强国已经形成了以寡头种子企业为研究主体,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育种技术且种质资源全球布局的现代化种业发展格局;国内种业则以科研机构和企业并行研发为主,形成了“政府+市场”的育种研发模式,且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内。然而,中国种业存在研发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基础研究难以支撑育种核心技术;生物育种产业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产业化生产进展缓慢;市场监管不足,种子企业多而不强;种质资源储备和鉴定不足,育种研发源头处于劣势等问题。因此,中国种业应该建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发展、原始创新和产业发展良好互动、种质资源保护和鉴定利用双向发展的思路,最终构建现代化的商业育种体系和多主体协同发展的种业创新生态圈。
基于双重双钻石模型的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黄国星 戴永务 欧阳友全 黄衍 赵美琦
摘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提升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扩大茶叶出口,是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危机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UNcomtrade数据库中2001—2020年的茶叶贸易数据,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权重指数对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比较,并以双重双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进一步探讨影响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中国茶产业的国际市场在不断拓展,目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与其他出口大国相比相对较弱;从茶产品来看,绿茶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产品,尤其是小包绿茶长期保持绝对优势,但红茶的比较优势明显不足。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内需市场,制约因素主要有劳动力成本上升、茶叶技术创新能力弱、出口茶叶质量低和农药相关标准不完善等。因此,提出增强茶叶技术创新能力、推进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日本国产牛肉的价值创新和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王晶 细野贤治 宋敏
摘要:随着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东亚小规模农业如何在传统农产品价值基础上为消费者创造新价值,并通过产品外部要素、情景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情感营销手段,构筑与欧美大规模农业差异化的市场竞争策略成为东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消费者价值理论框架,以日本国产牛肉市场为例,分析日本牛肉的多元化价值创新,探讨其价值实现机制。研究表明,为了应对农产品市场全球化带来的低成本竞争压力,日本牛肉产业通过品质提升、心理价值附加、社会功能充实和农耕文化挖掘等一系列价值创新战略,力争通过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创造了多元化的牛肉价值体系,弥补东亚小规模农业面临的高成本劣势。但在这些价值构成中,一些价值存在隐蔽性,难以被消费者所认知、认可和支付;还有一些价值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消费者存在免费搭车倾向。对此,日本通过构建多元化价格形成机制和采取公共品牌建设等政策措施,在增进消费者价值认知,弥补支付意愿不足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于同属东亚面临国际竞争压力的我国小规模农业,如何构建多元化农产品价值体系克服成本竞争劣势,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借鉴意义。
不同保额水平下农户对水果种植保险的支付意愿研究——来自我国梨主产区的调查
牛佳 耿献辉
摘要:水果种植保险的高质量发展是农户风险管理的需要,也是国家支农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户种植保险的支付意愿对促进水果特色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梨主产区的调查数据,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和Tobit模型估计不同保额水平下农户对梨种植保险的支付意愿和偏好,探析影响农户支付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在4.5万元/hm2和7.5万元/hm2两种保额水平下,分别有91.39%和92.00%的农户愿意购买梨种植保险,平均支付意愿分别为1 086.60元/hm2和1 780.47元/hm2,即提高保额后,愿意购买保险的农户比例增加但农户对单位保额的平均支付金额下降。影响农户支付意愿的因素中,农业保险购买经历的边际影响最高,其次为梨纯收入占比、梨种植保险的重要性认知和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感知,其他个人特征、经营特征如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人均纯收入、梨平均种植规模等对保险的支付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风险特征和保险特征对高保额水平保险的支付意愿影响比对低保额水平产品的影响更大。农户对梨保险的重要性认知、农业保险的购买经历和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在影响其对不同保额水平的保险支付意愿时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建议地方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户特征和保险发展水平有序开展特色水果保险试点,逐步提高保险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户的风险信息获取能力和保险认知程度,从根本上激发农户对特色水果保险的内在需求;实施差异化的农险补贴政策,将补贴效率与不同时期的农险发展目标相匹配。
金融素养对粮食作物保险参与决策及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晁娜娜 崔宇彤 逯婷 杨汭华
摘要: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农户切身利益的重要手段,金融素养则是影响农户参保行为的重要因素。基于金融素养对粮食作物保险参与影响的理论分析,利用中国农业大学2021年“中国农村普惠金融调查”数据,结合中国农村粮食种植户的实际特征,从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两个方面构建金融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Probit、Tobit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究金融素养对粮食作物保险参与决策和程度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种植户的金融素养水平整体不高,均值为21.746分,且不同群体金融素养水平存在差异。受访者中83.2%购买了农业保险,其金融素养水平均值为22.552分。金融素养水平显著正向影响粮食作物保险参与决策和参与程度,表现为金融素养越高的农户越有可能参与粮食作物保险并提高保费支出。进一步探究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的不同影响效应表明,金融知识显著正向影响粮食作物保险参与程度;金融能力对粮食作物保险参与决策呈正向影响,而对参与程度呈负向影响。因此,为有效提高粮食种植户金融素养水平,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支农作用,应强化金融宣传教育,注重差异化素养提升,加强金融安全教育,丰富农业保险产品。
数字金融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影响研究
韩英荻 庞金波 衡丹丹
摘要:随着现行标准下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将成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因此发挥数字金融优势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A-F方法、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使用数字金融占比为39.7%,说明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数量仍相对较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以脆弱型和一般型相对贫困群体为主,发展能力已成为缓解相对贫困的关键维度,西部地区仍是我国相对贫困的集中区域。数字金融能够有效减缓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对脆弱型多维相对贫困缓解效果更好,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金融对缓解发展能力贫困和经济能力贫困影响程度更深;进一步地,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农户金融素养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现象。从异质性分析来看,数字金融能更好降低东部地区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发生概率。据此,提出继续推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建设,加强数字金融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与针对性指导,推进数字征信在农村地区发展等政策建议。
社会资本对农户农业信用担保融资意愿与行为的影响
庄腾跃 胡杰 罗剑朝
摘要:发挥社会资本对农户农业信用担保融资意愿和行为的促进效应,对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户抵押担保融资难题意义重大。基于陕西3县(区)666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Bivariate Probit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农户农业信用担保融资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同时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农户异质性。结果表明,50.4%的受访农户愿意进行农业信用担保融资,但融资行为率仅为18.6%,农户对农业信用担保融资有效意愿较低,且意愿与行为间存在偏差。各类社会资本中,政府关系资本仅有利于提高农户农业信用担保融资意愿,而银行关系资本和村级关系资本能显著促进农户同时具有农业信用担保融资意愿和行为,减少二者之间的偏差。社会资本通过提高农户农业信用担保融资流程认知和政策认知而提高其具备融资意愿和行为的概率;相比于其他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农户,社会资本对年龄在60岁以下、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下和低收入水平农户的融资意愿和行为影响更显著。因此,提出丰富农户社会资本,加大农业信用担保融资宣传力度,制定差异化的农业信用担保贷款政策和申请条件等对策建议。
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对大麦种植户生产投入与收入的影响——基于4个省的调研数据
卢跃 刘吉龙 李先德
摘要:产业组织模式在促进农户增收和产业提质增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利用甘肃、河南、湖北和云南4个大麦主产省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处理效应模型(TEM),分析大麦种植户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探讨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对大麦种植户生产投入与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受访农户中,选择传统产业组织模式的大麦种植户占比为68.22%,高于选择现代产业组织模式的大麦种植户占比(31.78%)。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户主年龄、家庭成员是否有村干部、大麦种植面积和获取信息渠道数量是大麦种植户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生产投入效应方面,与传统产业组织模式相比,现代产业组织模式显著降低了大麦种子、农药和机械等投入成本,进而降低了大麦总生产成本;在收入效应方面,现代产业组织模式比传统产业组织模式大麦单位面积净收入提高了31.83%,进而有效增加了大麦种植收入。因此,建议政府提升大麦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鼓励和支持大麦现代产业组织发展,完善现代产业组织与大麦种植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从而促进大麦种植户增收、稳定大麦产量和推动大麦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生猪养殖业集聚发展下不同规模生产效率评价
梁世夫 陶桂任
摘要:为探讨不同规模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路径,基于国内15个生猪养殖主产省区2005—2018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核密度曲线描述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进特征,采用固定效应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全面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空间杜宾模型和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生猪养殖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小规模、中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呈明显上升态势,大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则相对稳定;2)产业集聚对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倒U型”特征,在拐点到达前,产业集聚对小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最大;3)产业集聚对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4)集聚水平不同省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因此,应形成以小规模为基础的市场结构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湖南省和云南省应延长产业链,发挥其带动作用,其余13个省区应推进产业规模扩张进程。
长期淹水条件下稻鱼复合种养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周榆淇 邹冬生 王安岽 邹京辰 郑志广 刘沐琦 张满云 王华 肖润林
摘要:稻鱼复合种养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和稻田环境质量稳定的同时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本研究选取“巨型稻”和 “稻花鲤”为稻鱼复合种养试验材料,开展为期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稻鱼复合种养(URF30)、单独水稻种植(UR30)和干湿交替(CK)三种种植模式处理,在分蘖期结束时淹水30 cm并持续保持水位至收获,分析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和酶活性,探讨长期淹水稻鱼复合种养模式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RF30处理在连续的两年内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土壤总氮(TN)含量呈增加趋势,并且高于其他处理,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UR30和URF30处理进行短期淹水后,土壤中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下降,同时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和脲酶(UR)活性显著降低;稻田长期淹水会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UR30处理2020年和2021年土壤MBN含量在长期淹水后分别显著下降146.9%和55.8%;稻田养鱼有利于土壤整体酶活性的提高,2020年和2021年URF30处理土壤酶几何平均值比UR30处理分别高5.8%和7.5%,比CK分别高19.4%和15.6%。研究表明,稻田进行短期淹水导致土壤微生物在水稻拔节期受到磷限制,长期淹水导致土壤微生物在水稻成熟期受到氮限制。巨型稻复合种养在长期淹水条件下仍能有效保证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在水稻产量稳定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收益。
氮磷减量对棉花—油菜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张琼 尹凌洁 苏柠 龙广丽 刘鑫 卓红 彭芝 韩永亮 谢桂先 荣湘民
摘要: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化肥合理减施将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耕地健康发展。本试验采用田间试验,以常规施肥(棉花季N:390 kg/hm2,P2O5:105 kg/hm2;油菜季N:180 kg/hm2,P2O5:54 kg/hm2)为对照,研究洞庭湖区域旱地棉花—油菜轮作下氮磷肥减量(10%、20%、30%)对作物产量及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氮磷肥减量10%、20%对作物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明显提高肥料利用率,显著减少旱地氮磷径流损失;养分流失以棉花季为主,且棉花花铃期为关键时期。氮磷肥减量20%处理氮、磷肥利用率较常规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5.41、12.23个百分点(棉花季)和10.91、11.91个百分点(油菜季);氮磷肥减量处理总氮、总磷流失量分别为0.69~5.48 kg/hm2、0.08~0.24 kg/hm2(棉花季)和0.17~0.34 kg/hm2、0.05~0.11 kg/hm2(油菜季),较常规施肥处理分别降低了5.94%~31.20%、12.80%~44.02%(棉花季)和18.88%~37.61%、10.18%~24.85%(油菜季)。综上,在本研究所设肥料减量范围内,氮磷肥减量20%处理能稳定作物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氮磷流失。
桂西北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贺姣 段鹏鹏 李德军
摘要:研究土壤初级氮转化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对评估生态系统供氮能力或氮流失潜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初级氮转化速率及其主控因素的研究非常有限。我们采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和邻近非喀斯特森林0~10 cm、10~20 cm和20~40 cm三个土层初级氮转化速率,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功能基因丰度分析了两个森林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喀斯特森林土壤初级氮矿化速率、初级硝化速率、自养硝化速率和异养硝化速率均显著高于非喀斯特森林。喀斯特森林土壤自养硝化对初级硝化速率的贡献平均为75.04%,而非喀斯特森林自养硝化的贡献平均为28.51%。喀斯特森林土壤初级氮矿化、初级硝化和自养硝化速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但非喀斯特森林仅土壤初级氮矿化速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总体而言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全氮、微生物量是氮转化过程的主控因素,而功能基因的作用较小。
——END
内容源自《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官网,全文可在《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官网下载:
https://nyxdhyj.isa.ac.cn/nyxdh/home
转自:“三农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