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期推送发表在Contributions to Indian Sociology上的“Goldgovernance and goldsmithery: Economic sociology of an informal manufacturing sector inIndia”一文。作者通过民族志的方法阐述和分析力印度黄金制造业的金匠群体嬗变,揭示了非正式制造业、国家监管和基于区域关系和村庄网络的自我组织的劳动力之间的三合一关系。
01摘要
在印度,黄金的独特性在于它对“神圣的”仪式用途和“世俗的”经济安全的双重需求。黄金作为一种稀缺商品,一直受到国家的监控和监管。这项研究调查了与黄金首饰工艺和贸易相关的社区如何应对国家法规,这方面在社会学文献中基本上没有记录。这篇文章追溯了独立后印度黄金锻造行业的转型。1990年废除的1968年《黄金控制法案》(GoldControl Act1968)和后自由化时期的高需求极大地刺激了黄金首饰行业。该研究捕捉到了职业重铸,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金匠群体,取代了传统的金匠种姓。本文对印度研究不足的金工领域做出了贡献,以民族志的方法描述了非正式制造业、国家监管和基于区域关系和村庄网络的自我组织的劳动力之间的三合一关系。
02背景
印度是世界市场上第二大黄金消费国,每年进口超过800吨黄金。在印度,黄金消费既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家庭的和宗教的。杰弗里斯(1964)认为,黄金扮演了一种“双重生活”,因为它既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货币价值。作为一种社会仪式交换媒介,这种仪式上纯净、需求异常旺盛的金属享有特殊地位。不断上涨的黄金价格、对其进出口的管制、永不满足的文化需求以及宗教意义使黄金成为一种独特的商品。在印度,黄金交易让黄金行业保持旺盛。2016年11月的废钞案就说明了这一点。废钞令预计会对珠宝行业造成严重打击。但是,尽管废钞初期有所放缓,但由于婚礼季的到来,一个月内就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印度独立后,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金工行业开始发生巨大变化。1962年中印战争是促使印度大幅改变黄金政策的直接挑衅之一。据说,这一时期实施的规定摧毁了许多传统的黄金锻造和黄金交易社区。但与黄金密切相关的社区在这一时期是如何受到影响的,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表明,多年来,在黄金锻造行业已经稳步和持续的转型。新一代的金匠都是从非金匠阶层中培养出来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转变在后自由化时期获得了势头。虽然机器只能部分取代工匠灵活的双手,但国家对贵金属的一系列规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换句话说,并不是技术和机械的变化推动了生产过程的改变,而是金属法律寿命的变化在黄金经济中扮演了变革性的角色。在继续讨论该部门的控制和消费细节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个印度黄金行业的图表,它概述了黄金经济中的主要参与者,并展示了贵金属在到达消费者之前是如何沿着价值链的不同层次移动的(图1)。
黄金从金矿到珠宝展厅,最后再到顾客手中,这涉及到一个全球过程。一旦粗金(称为多锭)从矿山中挖出,就会被送往精炼厂制造不同纯度的金条。这是根据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ondonBullion MarketAssociation)制定的规则进行细化的。然后,经过加工的金条被空运到美国、英国、阿联酋、印度、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银行金库,这些国家充当黄金行业的中间商,生产者可以从那里销售黄金,消费者可以从那里购买黄金。国家银行和指定机构在印度珠宝市场充当批发商。他们从金条银行购买黄金,然后(通常是寄售)卖给金条或批发交易商,有时也卖给大珠宝商。一些金条交易商还试图直接从金条银行购买金条,然后卖给批发交易商、珠宝商和珠宝制造商。一旦制造商从金条或批发贸易商/珠宝商那里获得金条,他们就会将其加工成珠宝,在市场上出售,也可以出口。另一方面,顾客不仅购买,而且还典当或回收他们的旧黄金。他们根据自己的方便程度,把旧首饰卖给金匠/珠宝商/批发商/金条交易商/银行。然后,这些古老的珠宝首饰被精制,改造成酒吧,循环往复。
03黄金行为和1968年的黄金控制法:解决问题
这个后殖民民族国家试图抑制和控制黄金消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要追溯到1947年印度独立后的几十年。在印度财政部长多年来提交的年度预算报告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印度抑制黄金消费的不同策略。在本节中,我们将追踪黄金治理的轨迹以及这些措施的意外后果。
在独立后的印度,1962年的《印度国防法案》作为控制和抑制黄金需求的最重要措施问世。1963年1月9日,中央政府行使《印度防卫法》赋予的权力,修改了《印度防卫规则》,加入了第XIIA部分,并增加了第126A至126z条。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监督该规则,并引入了一个戏剧性的规则——第126条款(1)。条例规定,每一家黄金交易商或炼金商均须根据第XIIa部申请牌照。所有持牌交易商和炼金商须在第XIIa部生效日期起计30天内,向委员会申报其所管有黄金(个人持有除外)的数量、种类和其他详情。未经申报而拥有黄金,可判处监禁。珠宝商有义务保存所有商业交易的记录。此外,获得许可证的程序证明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因为大多数工匠没有文化。一种新的经纪人阶层出现了,他们帮助这些工匠,并在此过程中剥削他们(Swarnkar2009-2010)。对控制黄金行业的新规则的持续抗议和煽动导致进一步修订,最终在1968.7年废除并引入《黄金控制法》(GCA)。1968年的GCA在其序言中指出:
根据社会的经济和财政利益,立法规定对黄金、饰品的生产、制造、供应、分配、使用和拥有以及经营的控制。二金器及与金器有关或与金器有关的物品。
该法案的目的是限制黄金交易、进出口和走私,并得到了民族主义者放弃黄金的呼吁的支持。此外,它还限制了黄金的制造、收购、拥有、销售、转让或交付。该法案还以多种方式限制和限制了冶炼厂、金匠、黄金交易商、零售商和贸易商的经营。它介绍了一个人作为一个金匠,珠宝商和持牌黄金经销商的认证。除非持有有效的执照,否则不允许任何人经营业务。PremaRajagopalan(1982)对自由化前时期马德拉斯Mylapore的金匠的研究记录了作为金匠,工匠们需要获得许可证才能开办作坊/业务(图2)。这一时期的工匠们也通过加入当地非正式工会成为了工艺社区的成员。
在印度,1990年也是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始——伴随着前所未有的结构变化的“经济自由化”时代。废除GCA的直接结果是,黄金行业成为投资者和交易商的一个开放市场。由于工业的繁荣导致了对熟练工匠的需求,一个新的手工移民链开始缓慢而稳定地增长。自由化后带来的变化给黄金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本文的其余部分,我们将展示几十年的许可证制度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黄金冶炼行业的种姓特征和参与网络。我们还记录了该部门缓慢而不平衡的技术变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印度70%的珠宝行业属于无组织行业,但印度60%-65%的珠宝是手工制作的(世界黄金协会2017b)。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解释新金匠的进入和崛起,以及他们如何在一个类似行会的结构中构建一个由不同种姓组成的社区。
04黄金制造业和“新”金匠
金工种姓是贾吉玛尼制度中的服务种姓之一,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是通过义务和义务的纽带进行的。理想情况下,贾玛尼关系是相互的,他们有经济意义和仪式意义。服务阶层组成协会,以保持对其专业技能的垄断,并将其工艺专长传递给下一代。工匠和仆人的常规职责和报酬限制了竞争,禁止非成员从事这一职业(库莫拉斯瓦米1909;罗伊2008)。然而,人类学研究已经表明,jajmani系统是如何通过复杂的谈判在村庄中运作的,并承担了义务和合同承诺。M.N.Srinivas(2003)认为,这种关系是多股的,而DavidG.Mandelbaum(1972)对印度北部jajmanirelations的研究表明,土地所有者偶尔与某些专家保持关系,比如金匠,他们也住在远处。由于一个大村庄只能养活几个金匠,所以这些种姓很分散(曼德尔鲍姆1972:353,495- 97)。在古吉拉特邦的村庄,DavidF.Pocock(1972)发现,金匠在收获后会偶尔或季节性地拜访他们的客户,希望如果他们打算在家里结婚,他们会把钱投资在黄金或饰品上。但波考克指出,多年来,这个索尼(古吉拉特邦传统种姓金匠)种姓面临着来自城镇金匠的竞争,这些金匠拥有不同类型的机器来制作最新设计的饰品在我们的实地调查中,传统的黄金珠宝零售商指出,正是在GCA期间,黄金锻造行业的变化势头加快。正是在这一时期,传统的金工社区受到严重冲击,许多优秀的技能永远消失了,代与代之间的技能转移也受到了影响。
珠宝展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满足人们对黄金首饰的高需求,这意味着更多的工匠进入了这个行业。有趣的是,在我们的采访中,一些年长的金匠指出,他们认为GCA下的“认证”是有益的,因为它限制了不受监管的进入该行业。废除法令后,工匠们不再被限制只能保留一个工人,而是可以自由地保留他们需要的工人。Bhayani(2014)使用了一位黄金分析师的估计,认为在GCA期间,孟买南部的ZaveriBazar附近大约有150家珠宝店,而在2014年,该市几乎每个社区都有一个珠宝陈列室。因此,许可证制度的终结和消费者对黄金首饰的高需求导致了对熟练黄金锻造的高需求。这种对专业技能的需求是如何得到满足的,这是一个谜,让我们了解了印度不同地区金匠们的非正式网络。我们意识到,迁徙路线也穿越了整个印度和尼泊尔。在加尔各答,我们发现每天都有巴士往返尼泊尔,运送金匠。“新”工匠的进入给以前自我组织、非正式的金工单位带来了重大转变。新兴的制造业遵循师徒制的工作结构,种姓和亲属关系被村庄关系所取代。人们可以将其描述为新的行会它们有自己的团结规则。在这里,整个生产过程和工作结构都是通过非正式关系高度组织和规范的。下一部分阐述了自我调节的“行会式”工作组织,以及网络和信任在制造业部门运作中的重要性。
05无组织人员的组织:信任、技能和新的行会
制作一件珠宝需要多种手工技艺。一旦珠宝商从批发交易商、金条交易商或银行(印度央行批准购买/出售黄金)购买黄金,他就会向工匠大师发出工作指令。批发贸易商也从金条贸易商或银行购买金条,并向工匠大师下达工作指令。之后,他们会把珠宝批量卖给零售商,有时也会批量卖给顾客。工匠大师有时也会直接从金条交易商那里购买黄金。每个黄金制造单位由一名工艺大师(车间所有者)领导,他与一名karigar大师、工匠和学徒一起工作。车间老板定期拜访和联系珠宝商以及批发商,以获得工作订单。有时,顾客还会把旧首饰送人,用旧首饰制作新首饰。一旦工艺大师接到工作订单,他就充当中介(中间人),与其他工艺大师协调,按时交付订单。许多工匠说,他们要靠彼此才能完成工作。这些网络的运作基于几个制造单位的大师级工匠之间的相互义务和期望。这些单位,也被称为“部门”,参与执行一项特定的任务,并被安排在近距离相互协调,以完成最后的部分。
非正式的黄金锻造行业现在遵循传统公会系统的格式。与其他工业职业不同,金工需要一个工匠在经历学徒、熟练工和大师工匠阶段时与其他工匠一起工作。我们采访了120名工匠,发现其中约70%的工匠是由一位大师培训的,29%是由其他工匠培训的。在我们的采访中,许多金匠使用“大师”一词来指代传授他们技能的手工艺大师。在黄金首饰的制造过程中,虽然引进了一些新的机器和工具,但培训过程却没有什么变化。工匠们使用手工操作,并获得正规培训系统之外的技能。这里描述的技能转移过程证实了JeanLave和EtienneWenger(1991)的观察,即学徒学习不像非正式学习的刻板印象所表明的那样是“工作驱动”的。在一个实践社区内,学徒逐渐了解社区实践的一般概念,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他还观察大师的工作,与客户互动,了解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从业者所需要的东西(同上)。制作复杂的设计需要灵巧和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后,karigar会学习并与其他手工艺大师、珠宝商和批发商建立一个值得信赖的网络。此时,如果他是企业家,他可以从零售商那里获得工作订单,并开设自己的工作室。因此,工匠大师面临着自己培养的工匠的竞争。我们被告知,与GCA时期不同,开放的市场增加了珠宝制造业的竞争。理查德•森尼特(RichardSennett, 2008:35-37)正确地指出,在当今全球化的市场中,中等水平的技术工人面临着失业的风险,他们可能会被拥有同样技能但薪水更低的同行所取代,因此失业不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阶级问题。在新经济的其他领域,竞争也削弱或稀释了工匠们为自身利益而做好工作的精神,因为工作得不到回报或被忽视。
在黄金锻造行业,空间位置在交换信息和工具、在社区内建立身份以及加强进行贸易的网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生产过程提供了物理安全和保障,肯定了芭芭拉·哈里斯-怀特(2005)的论点,即非正式经济是一种社会调节的经济。在这里,性别、宗教、种姓、阶级以及空间集群等社会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家完全不同(Harris-White2004)。哈里斯-怀特认为,空间集群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现代资本主义形式,导致了信息的流通、联系网络的整合、分包专业化以及获得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途径。黄金饰品制作社区提供了一个在每个城市定居点都可以找到的例子。以Arni的黄金饰品集群为例,JasonStanley(2016:136)认为集群不是连贯的统一实体,而是与种姓结盟的社会群体和阶级,在位置上紧密联系,并通过网络在功能上分散。根据他的观察,印度的黄金饰品行业是高度分散和本地化的,本文想补充一点,它是通过以村庄为基础的移民和信任渠道形成的。
文献来源:
KanungoSruti Gold governance and goldsmithery: Economic sociology of aninformal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India .[J]Contributionsto Indian Sociology Volume 55, Issue 2. 2021. PP 172-199.
转自:“社论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