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安徽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史学相关文章目录及摘要

2022/7/28 10:19:52  阅读:477 发布者:

 

联宗、商业与清中后期徽州墓祠的“再发明”——以婺源汪氏湖山墓祠为例

赵凯欣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摘要:墓祠及墓祠祭祖是认识宗族制度的一个关键,学界一般认为其在明嘉靖年间随宗祠的普遍化而整体走向衰落,而婺源汪氏湖山墓祠的案例表明,大体于清中后期徽州出现了墓祠复兴的现象。汪氏湖山墓祠的形成既是婺源汪氏元明以来频繁联宗活动的承续,也是清中后期新兴婺源商人宗派主动因应国家“联宗祠禁”、与族内其他商人宗派及仕宦宗派进行合作的结果。湖山墓祠实质上是一座新兴婺商主导的联宗祠,从祭祀仪式、参与方式、管理模式、运营原则等方面都体现出减少联宗成本、扩大联宗范围的意图。从湖山墓祠的案例可见,明清以来宗族制度的构造是持续的、因时因地制宜的,宗族在适应国家政治变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传统的发明”实现了地方认同与国家象征的再结合。

关键词:徽州;墓祠;祠堂;婺商;联宗;宗族;徽商

作者简介:赵凯欣,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牖民化俗:晚明徽州乡约实践中地方宗族对太祖圣谕六言的宣讲、演绎与阐释陈瑞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摘要:为响应与配合官府推行乡约,晚明时期徽州宗族在乡约实践中根据宗族教化和治理等现实需要,对明太祖圣谕六言进行了宣讲、演绎与阐释,这一活动主要由所在宗族的官僚、文人士子等精英承担,乡绅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徽州宗族对圣谕六言的演绎阐释,或由宗族官僚等精英直接进行,或由宗族直接借用地方官演绎阐释的文本,或吸收借鉴罗汝芳等理学家演绎阐释的文本进行再加工,广泛吸收借鉴前人或时人演绎阐释圣谕六言的成果是晚明徽州宗族比较通行的做法。就文本形式看,晚明徽州宗族对圣谕六言的宣讲、演绎,或最终形成独立成篇的文字并收录于族规之中,或将演绎圣谕六言的文字与族规祖训融为一体而成为宗族规训的一部分。徽州宗族对圣谕六言的宣讲、演绎有助于乡族社区的移风易俗、牖民化俗,其终极目标是将宗族所在地乡族社区建成模范乡里,将自身宗族打造成模范宗族。

关键词:徽州; 宗族; 乡约;圣谕六言; 乡绅;乡族治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徽州县域治理研究”(21BZS018);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千年徽州县域治理研究”(GXXT-2021-031

作者简介:陈瑞,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安徽 合肥230039

古代文学笔记与南宋阅读转型——以陆游《老学庵笔记》为中心的讨论胡鹏浙江大学文学院

摘要:笔记文体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宋而大盛。宋室南渡以后,一般士人圈层的社会阅读出现了新的变化:逐渐由精读经史经典,转为博读各类文本,其中又以笔记为一大宗。陆游是南宋前中期典型的笔记作家,一生创作闳富,《老学庵笔记》即为代表。仔细分析《老学庵笔记》及相关文本,还原其材料来源和创作概貌,不仅能够厘清陆游个体的笔记阅读史,还可以借此典型个案来管窥社会阅读所反映出的一般知识圈层之知识、精神世界的近世化徵象,进而于传统历史叙述粗枝大叶的概括之外,在更细部的社会阅读领域里把握宋元明转型大潮的演进脉络。

关键词:笔记; 陆游;《老学庵笔记》; 阅读史;宋元明转型

作者简介:胡鹏,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 杭州310058

图绘仙山:峨眉道教形象的塑造与表述王浩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从汉代到唐宋,峨眉一直作为道家仙山而存在,传说、景观,绘图构成了跨媒介的道教图绘系统。这一图绘系统以“第七洞天”为主题将峨眉山塑造为修道仙山与藏经名山,进而以真山之形呈现出道教以山岳为中心、以“天界-地界-冥界”立体结构为基本内容、以“身体-山岳-宇宙”的连接转换为想象模式的宇宙图式。这一图绘系统根植于宗教普遍性想象与峨眉独特性地文的双重形塑之中图像的绘制蕴含了深刻的宗教历史隐喻。峨眉洞天的想象绘制是人的地方感和恋地情结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峨眉山;道教形象;图像表述;地方想象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当代文学与民族文化遗产问题研究”(16BZW110

作者简介:王浩,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1

论宋四六的“类俳”批评张炳文南京大学文学院

摘要: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骈文“类俳”之说。最初,批评家所言“俳”既指文章“俳偶”追求文采审美但缺乏政教意义,又指“俳谐”之文具有娱乐性而不够庄重,还指“俳优”文人作为政教体系附庸的身份处境。古文运动兴起之后,宋代出现了立足文章本体的四六批评。其所谓“类俳”是文章学层面的专门批评,强调文学审美应与思想内容统一,辩证地指出娱乐之“俳”有其得体意义,体现了宋代士大夫文人的主体性。宋四六的“类俳”批评表现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创新意识,在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宋四六; 类俳;俳偶;俳谐;俳优

作者简介:张炳文,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210023

近代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

从思想启蒙到革命动员:《新青年》对工人工作时间的讨论朱文哲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五四运动前后,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成为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新青年》对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和苏俄劳动法令的引介,为国内知识界认识八小时工作制的意义提供了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由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则主要探讨如何接续国际劳工运动关于工作时间的制度与经验,以及八小时工作制的实现路径。国民革命兴起之后,《新青年》将八小时工作制置于日常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关联的维度中论述,并凸显了共产国际对中国工人运动的指导。考察《新青年》对八小时工作制论述的变化及其多元视角,有助于理解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劳工运动与国际劳工运动的关联,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八小时工作制主张的理论渊源。

关键词:八小时工作制;中国共产党;《新青年》;工人运动;五一劳动节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1BZS150

作者简介:朱文哲,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广东 广州510515

戴季陶主编《星期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问题辨析王宪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近年来,有学者把《星期评论》当作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把其主编者戴季陶当作这一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人物。考察《星期评论》创刊的语境与宗旨,研析戴季陶在该刊所发文章及其思想主张,证明戴季陶及其主编的《星期评论》不仅不能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先进分子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高水准,甚至根本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衡量一个人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者,是否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是看他知识上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熟悉,而是要看他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愿将之付诸实践。

关键词:《星期评论》;戴季陶;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五四运动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藏》早期文献(18711921)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ZDA006

作者简介:王宪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北京100084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

转自:人文学术社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