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 选题是怎样产生的?
2022/5/27 10:04:34 阅读:383 发布者:
选题是怎样产生的?
选题的产生一般包括研究者主客观条件这一先决条件,还有问题发现、文献调研、方案论证和确定选题这四个基本步骤。
研究者主客观条件是开展选题的先决条件,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明确有无充足的资料来源,如事实材料、数据等。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选题,对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很有帮助,而在缺少充足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其次,要弄清自身的研究兴趣在哪个方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积极心态去开展研究。最后,要清楚自己专业知识的积累。这是基础和根本,如果只是随意地选题,那是很难完成后续的论文写作等环节。
选题第一步,问题发现。科研写作中的问题主要源于六个方面:
(1)某个理论内部的逻辑不自洽或概念含糊不清
(2)不同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或不相容
(3)理论与本体论、方法论之间不一致
(4)理论结构上不符合简单性(以尽可能少的公理来说明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和普遍性的要求
(5)现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矛盾
(6)理论的实际应用与现有技术条件矛盾。
那么,要找寻到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大量且快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并随时记下资料中对自己影响深刻的观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以及记下脑海中涌现的点滴体会。
其次,将阅读内容进行比较、分类排列和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最后,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与资料分类整理的想法结合,逐渐明确问题与确定意向选题。
选题第二步,文献调研。发现问题属于科研意念,只是一个粗浅和局限的认识,是否具有创新性,前人是否曾做过相关研究?这必须通过文献调研来解决。所以在确定意向选题后,还要再次进行文献调研,了解前人的工作。具体而言,文献调研应查阅选题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并尽可能追溯其发展历史、了解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前人对有关选题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已经得出什么结论,有什么经验和教训等,以便继承前人已有的科研成果,在新的起点上选择研究选题,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献调研中要保持清醒的批判头脑,因为过分依赖和盲目相信文献资料会使人墨守成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拒绝查阅文献,而是有分析地去看待前人的工作,这样才能通过调研综述,博采各家之长,在选题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这一部分做得比较扎实,会减轻后续论文写作文献综述部分的工作,也会让研究的开展更加的顺畅。
此外,还要提醒的是,在前人已提出的研究选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是有待丰富、完善和深化的地方,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选题,也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选题第三步,方案论证。一是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意向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了解研究选题是否有其理论价值或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要对研究对象、重点难点、主要目标进行全面论证。三是要对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等进行逻辑表达。最后就是就从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等方面一一介绍研究选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并提出对应的研究假设。
选题第四步,确定选题。我们通过发现问题找出意向选题,对该选题进行文献调研,并进行方案论证,最后就可以确定研究选题。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选题时,可以提出“三问”:问专家、问同伴、问自己。“问专家”:问与你选题方向相关的专家,比如在学术会议上进行交谈或者发电子邮件等方式。“问同伴”:请教身边正在做类似研究的人,如同门或有关教授,向他们说明自己正准备开展的研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问自己”:确定的选题是否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是否能解决相应的问题,是否有其充足的贡献点等。整理出这“三问”,并将之汇总整理,就能较好地抓住研究方向和重点。
最后,选题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只有经过多次的打磨,璞玉才会雕琢成器。
转自:学术成长学苑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