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论文季,总有人对着空白文档抓耳挠腮:“明明看了很多文献,怎么就是写不出来?
”其实,论文初稿难产的核心原因往往不是“没内容”,而是缺乏系统化的写作框架。
美国学者凯特·L·杜拉宾在《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中提出的“九步初稿法”,被全球顶尖高校广泛采用。
今天,我们就结合本土化案例,手把手教你用这9个步骤,高效搞定一篇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的论文初稿!
第一步:列提纲——搭建论文的“骨骼”
1、核心原则:先有骨架,再填血肉。
2、用标号句子明确主张:例如:
I. 研究主张:人工智能对传统制造业的赋能效果存在行业差异性。
II. 理由1:技术适配性差异(A. 证据1:汽车行业案例;B. 证据2:纺织行业案例)
III. 理由2:员工接受度差异……
3、避坑指南:
避免“大而全”,提纲需聚焦核心问题。
灵活使用短语式提纲(如“行业差异→技术适配性→案例对比”)。
第二步:写引言——从“自嗨”到“读者视角”
初稿引言只需回答4个问题:
1、前人研究空白:
“现有研究多关注AI技术本身,但对其行业落地差异的分析不足。”
2、你的研究问题:
“本文试图回答:为什么AI在汽车业的赋能效果显著优于纺织业?”
3、研究意义(哪怕模糊):
“结论可为行业政策制定提供差异化参考。”
4、主张位置:建议初学者放在引言结尾,便于后续修改。
技巧:初稿阶段无需追求语言精美,重点是把逻辑理顺。
第三步:锁定关键术语——避免“概念漂移”
1、案例:一篇研究“乡村振兴”的论文,如果交替使用“农村发展”“乡村建设”“三农问题”,读者会彻底混乱。
2、操作方法:
圈出提纲中的核心概念(如“赋能效果”“行业差异”)。
为每个概念选定唯一术语,例如:
核心概念:技术应用效果 → 统一术语:“赋能指数”。
第四步:小标题设计——用“路标”引导读者
即使最终稿不用小标题,初稿阶段也建议用关键术语设计临时标题:
3.1 赋能指数在汽车行业的正向表现
3.2 纺织行业的阻滞因素:技术与人力冲突
作用:防止写作时偏离主题,后期可删除或优化。
第五步:论证排序——让逻辑自己“跳出来”
6种常见排序法,任选一种贴合你研究的:
1、时间顺序:适合历史研究(如“AI技术迭代三个阶段”)。
2、由因到果:适合实证分析(如“政策A→企业行为B→经济效应C”)。
3、熟悉到陌生:先讲共识性结论,再推创新点。
4、重要性降序:把王牌证据放在最前。
5、反面案例:某论文先分析“小众行业案例”,再讨论“主流行业”,导致读者理解困难。
第六步:衔接词——隐藏的“逻辑”
在初稿中大胆使用过渡词:
“首先,技术适配性是关键;然而,纺织业的数据显示……”
高阶技巧:用“虽然...但是...”等转折词制造张力,吸引读者往下读。
第七步:章节过渡段—承上启下
每个章节开头用1-2句话概括:
上一章结论:
“上文证实了汽车行业的技术适配优势。”
本章重点:
“本节将揭示纺织业的人力资本瓶颈。”
第八步:证据与理论——用“三明治结构”说服读者
每个分论点的展开模式:
1、观点:
“AI在纺织业推广受阻。”
2、证据:
“2023年XX调研显示,73%纺织工人拒绝智能设备。”
3、理论支撑:
“根据技术接受模型(TAM),感知易用性不足是主因。”
4、避坑:避免“数据堆砌”,一定要解释证据如何支持论点。
第九步:结论——从“总结”到“升华”
初稿结论三要素:
1、重申主张:
“AI赋能效果存在显著行业差异。”
2、放大意义:
“建议政府对低适配行业提供转型补贴。”
3、未来方向:
“后续可探究服务业中的AI渗透阈值。”
爆款技巧:用一句“金句”收尾,例如:
“技术没有普适的答案,只有适配的选择。”
结语
哈佛大学写作中心有一句名言:“初稿的任务是存在,而不是完美。” 用这9个步骤快速搭建初稿后,你还有大把时间迭代优化。
转自Uni学术智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