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文献综述别再“堆文献”了:如何写出有逻辑、有铺垫、有深度的综述部分?

2025/7/16 8:34:45  阅读:25 发布者:

不少博士生和投稿作者在写论文时,往往有这样的困惑:

“查了几十篇文献,按时间顺序、方法类别、研究对象一一罗列,却还是写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综述部分。”

明明阅读量不小,综述部分却像是在列清单:

X 提出了方法 AY 改进了 BZ 在某领域应用了 C……”

这样的综述,信息虽多,却没有结构,没有逻辑,更没有“通向我这篇文章的路”。读者看完会困惑:这些研究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你的工作又填了哪块空白?

今天,就来聊聊科研写作中最容易被低估、却极具战略价值的一项能力:在文献综述中完成“嫁接”与“铺垫”。

什么叫“嫁接”?什么叫“铺垫”?

1

//  嫁接

是指将已有研究之间的关系讲清楚,建立从前人工作到当前问题的逻辑桥梁。比如:

方法 A 适用于小样本,方法 B 擅长大规模优化,但目前尚无兼顾两者的模型。

前人研究多集中于静态场景,而动态场景中的建模挑战尚未解决。

某些研究关注性能提升,但忽略了解释性与可部署性。

2

//  铺垫

是指将自己的研究定位好,把文献综述当作舞台,让自己的研究成为“水到渠成”的主角登场。例如:

本研究在方法 A B 的基础上,引入 XX 理论,填补了 XXX 的空白。

为解决前述模型在实际部署中的 XXX 难题,本文提出……

简单来说:

嫁接,是“给别人搭桥”;

铺垫,是“给自己垫高”。

为什么大多数综述写不好?

1

//  忙于查资料,却忘了构建视角

文献综述不是文献汇总,它应该是“观点的起点”。但很多写作者陷入“信息焦虑”:“怕漏文献、怕不全面”,结果把综述写成了流水账,失去了“我是谁、我要做什么”。

2

//  缺乏逻辑链,而非缺少信息量

好的综述,不在于多少信息,而在于:

“每段话是否都在为自己的研究设定舞台?”

“是否把已有研究之间的张力讲出来?”

“是否在为‘为什么要做我这个’不断制造合理性?”

那么,如何写出“有嫁接、有铺垫”的文献综述?

以下方法可供参考,尤其适合投稿期刊论文的 introduction related work 部分使用:

方法一:构建“研究地图”

在阅读阶段,不要仅记录每篇文章的内容,而要画一张二维图:

这样的“研究地图”能让人跳出线性罗列,看到研究空白和潜在连接点。

方法二:写三句话的小结构

每段综述段落建议尝试用下面的结构组织:

1. 已有研究做了什么(背景)

2. 这些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暴露了哪些问题(张力)

3. 本文如何在此基础上延伸/回应这些问题(承接)

这三句话的思路,能帮整段文字由“堆素材”变成“讲故事”。

方法三:文末一定要“顺势登场”

综述不能只谈前人,最后一段一定要顺势引出自己的研究:“正因如此,本文提出……”

否则读者很容易产生割裂感,不知为何读了这么多他人的成果。

最后一句话,关于润色

文献综述写得逻辑清晰、铺垫合理,本就是科研表达能力的体现。但在实操中,哪怕完成了初稿,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1

表达不够精炼,信息密度低;

2

段落之间衔接生硬,结构感不足;

3

不知如何把“嫁接”“铺垫”的逻辑自然嵌入英语表达中。

写文献综述,最终不是为了证明“读了很多”,而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为什么“你要做这个”。

当综述不再是堆文献,而是讲逻辑、建桥梁、做铺垫,那么整篇论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也就自然提升了。

转自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