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论文终审退稿无理由?这合理吗?强烈建议所有终审退稿的都要求必须有详细的退稿意见
2025/4/28 8:41:33 阅读:79 发布者:
花了三个月打磨论文,忐忑地投出去,又熬过漫长的审稿期,最终收到的却是一封冰冷的邮件:
“尊敬的作者:感谢投稿。经审阅,您的文章未被用。祝您研究顺利。”
没有理由,没有意见,甚至连“不适合本刊”这样的敷衍都懒得写。你盯着屏幕,既愤怒又茫然——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是方法有缺陷?数据不足?还是单纯运气不好?没人告诉你答案。
这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期刊退稿正在变得“沉默”——初审秒拒、外审拖延、终审无理由退稿,整个过程就像一场没有裁判的比赛,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输在哪里。
为什么现在大多数论文退稿不给任何修改意见了?而且尤其是终审无理由的退稿的越来越多了?
(1)“审稿人荒”:没人愿意写意见了
核心期刊的投稿量呈指数级增长,但合格审稿人数量增长滞后。审稿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学者们越来越不愿意花时间写详细意见。期刊编辑抱怨:“邀请10个审稿人,8个直接拒绝,剩下2个拖到deadline才敷衍几句。”
(2)“怕惹麻烦”:期刊的自我保护
部分期刊为避免作者对负面审稿意见的申诉或争论(尤其涉及方法论争议时),倾向于采用模糊化处理。有些审稿意见主观性强,作者可能会申诉、争论,甚至公开抨击审稿人。期刊为了避免纠纷,干脆“一刀切”——不给意见,省事。
(3)投稿量超标
国内"核心期刊"制度导致供需失衡:北大核心期刊数量仅占中文期刊的6%,却要承载42%的投稿量;编辑部人手不够,腾不出时间来写详细的拒稿意见,很多作者收到“模板化”退稿。
(4)编辑部内部决策
终审阶段通常由主编/编委直接决策,可能涉及版面调控(如专题策划)、引用潜力预估等非学术因素,期刊往往认为这些内部考量无需向作者解释。
当前学术界投稿期刊很多只能收到退稿却没有审稿意见,要不然就是退稿模版,对投稿毫无帮助,尤其是投稿一些核心期刊,过了初审,外审,等了很久之后却等来终审退稿无理由退稿的消息;强烈建议所有终审退稿的都要求必须有详细的退稿意见。
没有反馈,就不知道如何改进,只能盲目试错。每次拒稿都像一堵无形的墙,没有人告诉你该往哪个方向转身,有人选择不断降低投稿标准,有人只能地重复相似的错误;更有人因此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放弃有潜力的研究方向。这种"沉默的拒稿"正在制造大量看不见的学术损耗,不仅拖慢了科研进度,也让很多有价值但需要完善的研究被埋没。
如果连“为什么被拒”都不知道,研究者如何优化自己的方法?甚至得靠"排除法"来猜测拒稿原因,由于缺乏明确反馈,一些研究者可能会错误地修改本来正确的部分,或者忽略真正需要改进的环节。长此以往,个人研究水平难以提升。
科学研究本应建立在同行评议的良性循环之上,我们期待更多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哪怕只是简单标注"方法缺陷""数据不足""创新性不够",也比什么都没有要强——至少能让研究者明确改进方向,避免在黑暗中反复碰壁,让学术交流回归其应有的指导价值,而不是沦为一场没有参考答案的考试。
转自中州期刊联盟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