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到已休刊的学术期刊,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对学术声誉造成影响。了解期刊休刊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踩雷”,对于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休刊的“官方理由”
1. 整改升级
被上级部门点名批评:期刊因学术不端问题严重被上级部门要求停刊整顿。
编辑部主动“闭关修炼”:编辑部为了提升办刊质量,主动暂停出版,进行内部整改(通常是被退稿率吓到了)。
2. 政策调整
资质核验: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期刊重新核验资质,未通过的期刊将被停刊。
单位变更:主管单位或主办单位变更,需要重新备案,流程复杂,导致期刊暂停出版。
3. 资源不足
人手不足:编辑部人手不够,稿件积压严重,编辑不堪重负(编辑:我真的改不动了!)
经费紧张:经费不足,连印刷费都付不起,期刊难以为继(学术期刊:我为爱发电的日子结束了)
二、休刊的“潜规则”
1. 学术质量滑坡
稿件质量下降:稿件质量越来越差,编辑部干脆“摆烂”,不再接收新稿件(反正发出来也是被吐槽)。
被踢出核心期刊目录:期刊被移出核心期刊目录后,为了避风头,选择休刊(面子比里子重要)。
2. 利益分配问题
编辑部与主办单位矛盾:编辑部与主办单位在利益分配上谈不拢,导致矛盾激化。
主编换人:新主编上任后,进行休刊整顿,这是常见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操作。
3. 市场竞争力不足
订阅量暴跌:订阅量大幅下降,广告收入为零,期刊难以为继(学术期刊:我太难了)。
数字化转型失败:数字化转型失败,被同行卷到自闭,导致期刊竞争力不足(电子期刊:时代变了,老铁)。
三、休刊对作者的影响
→ 已录用的论文可能被无限期推迟发表,影响作者的职称评定等重要事项;
→ 发表在休刊期刊上的论文可能不被认可,影响职称评定;
→ 期刊被踢出数据库,论文难以被检索到,影响学术成果的展示。
四、如何避免“踩雷”?
1. 投稿前查背景
查期刊资质: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查询期刊资质,确保不是假期刊。
关注官方公告:关注期刊的官方公告,休刊前通常会有通知。
2. 选择稳定期刊
优先投老牌核心期刊:老牌核心期刊通常更稳定,风险较小。
避开新创期刊:新创期刊风险较大,容易突然休刊。
3. 多渠道投稿
分散投稿:不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本期刊上,多渠道投稿,降低风险(鸡蛋别放一个篮子里)。
关注期刊动态:多关注期刊的动态,比如是否被移出核心目录,及时调整投稿策略。
总之,投稿一定要擦亮眼睛,别让自己的心血白费!了解期刊休刊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投稿到休刊期刊的风险,确保学术成果得到认可和发表。
转自SCI医学期刊论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