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论文终审被退稿,是期刊"看人下菜碟"还是文章真不行?

2025/4/9 17:00:16  阅读:94 发布者:

最近有位同学私信诉苦,自己的论文一路过关斩将——预审、初审、复审都顺利通过,编辑还让反复修改了好几轮,每次返修都战战兢兢、字斟句酌,生怕哪个细节出错。眼看着离录用只差临门一脚,结果终审阶段,编辑直接发来一封冷冰冰的退稿通知,连个像样的理由都没给。

更扎心的是,这位同学是硕士独作(没有导师挂名),忍不住怀疑:

“是不是因为我没有导师挂名,编辑觉得我水平不够?”

“是不是学历歧视?硕士生的论文就是不如博士、教授的有分量?”

“还是说我的研究真的有问题,只是前几轮审稿人没看出来?”

所以期刊“终审退稿”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是严格的学术门槛让论文难以企及,还是隐形的身份门槛在作祟?这种“先给希望又亲手掐灭”的落差,比直接拒稿更让人难受。不过,先别急着否定自己,终审退稿其实十分常见,原因也并非一定是“身份歧视”。我们来分析几种可能:

1)期刊的“终审”到底是审什么?

初审阶段,编辑主要聚焦于文章的基本信息筛查,判断其是否契合期刊的选题范畴与风格定位,同时细致检查格式规范,确保文章在形式上符合要求。

复审(外审)环节,则交由领域专家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审视,着重评估学术质量,并针对问题提出专业的修改意见。

终审时,主编或编委会拥有最终决定权,此时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如当期选题平衡、是否存在学术硬伤,甚至偶尔会有“关系稿”的特殊情况(虽不常见但客观存在,不过也不应过度揣测阴谋)。

2)为什么非要等到终审才退?

可能性一:文章质量“高不成低不就”

你的文章或许处于“中庸地带”——初审时编辑觉得“尚可”,外审专家反馈也未指出明显硬伤,但最终主编拍板时却认为“缺乏亮点”,未达期刊的“惊艳”标准。这类“差一口气”的拒稿最令人懊恼,但现实中屡见不鲜。学术期刊需在海量稿件中筛选“锦上添花”之作,而你的文章可能仅停留在“合格线”上。

可能性二:期刊“内忧外患”

期刊运营中的不可控因素同样可能影响结果。例如,主编更替导致选稿标准变化,或当期稿件积压严重,编辑部不得不提高录用门槛。甚至某些期刊因年度选题规划调整,临时压缩同类主题的录用名额,导致优质稿件被迫“陪跑”。

可能性三:身份标签的隐形影响

不可否认,部分期刊(尤其是国内C刊)存在对作者身份的偏好,副教授、博士作者往往更受青睐,硕士独作投稿难度较高。但需明确:身份并非决定性因素。若文章在理论深度、方法创新或实践价值上足够突出,仍有机会打破身份壁垒。过度归因于“歧视”反而可能掩盖文章本身的短板。

如何避免“终审被退稿”?

虽然不能100%避开终审退稿,但可以降低概率!

1)投稿前:选对期刊,减少“踩雷”

留意期刊的“隐性要求”。部分期刊在官网或投稿须知中会标注“优先考虑博士/副教授以上作者”,硕士独作投稿可能面临更大挑战。

提前通过知网、万方等平台,查看该期刊近一年发表文章的作者身份,若多为教授、博士,需谨慎选择。

避开审稿流程不透明的期刊,可在学术投稿内参系统上搜索期刊名加“终审退稿”了解口碑。

2)投稿中:让编辑和审稿人“舍不得拒你”

务必认真对待每一轮修改意见。外审专家提出修改要求,说明文章仍有录用可能。要逐条详细回复审稿意见,切勿敷衍了事。若问题难以解决,可诚恳说明“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讨”。若终审久无消息,可礼貌发邮件询问进度,

“尊敬的编辑,稿件XX已终审,想问下进展,谢谢!”

3)被退稿后:别丧气,换个策略再来

遭遇期刊无理由退稿时,不妨主动出击,以礼貌且诚恳的态度发邮件询问退稿具体缘由,例如:“您好,能否告知此次退稿的具体原因,以便我后续改进提升?”部分编辑会给予回复,这或许能为你指明方向。若文章质量尚可,只是运气欠佳,可考虑转投同级别或稍低一级的期刊,切勿在一棵树上“吊死”。若因身份问题受阻,在导师愿意帮忙的前提下,尝试挂导师或合作者之名投稿,或许能增加录用几率。

转自笃实核心说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