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文献综述和研究意义的方法论
2025/4/9 14:00:56 阅读:95 发布者:
“研究综述”和“研究意义”两部分在各级各类的论证书里面都很不显眼,实际上却很重要,不仅是因为它们处在各种论证书的最前面,最可能被专家细致地读到,更是因为这两部分所撰写的基本情况直接影响评审人对申报人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判断。
(1)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部分不是相关文献的堆砌,也不是作者主观判断的描述,而要有“史”的味道,即选题发展史的梳理,其中包括选题每个发展阶段及其标志性成果的呈现,代表性观点之间的互相印证等等,而不能像硕士论文那样仅仅给予主题(标题式)式的概括就够了。另外需注意的是,这个“史”不是一般的历史,分几个时间段,找几个标志成果就就行了,而是“学术史”,即体现学术思考的色彩,即是要揭示出每个阶段之所以是不同阶段所蕴含的学理逻辑。一般说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史与我们国家大政时事的发展史相同步,但也不尽然。
同时,研究综述不能只是“综(合)”,还要有“述(评)”,因此这里的“述”更要有“评”的味道,要评价学界的好与坏,是与非,但一定要客观中肯,例如有的本子就写道:本研究既缺乏本学科的支撑,也缺乏其他学科的借鉴,那我就想问问,你的研究是怎么出来的呢?难道是大风刮来的?学术研究至今,真没有哪个研究是凭空产生的。最后研究综述还要避免所选的成果不权威,以及论述得太拖沓等情形。
(2)研究意义
很多同仁说,研究意义这部分,怎么写都感觉很空,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形可能在于,其一是由于没有把选题本身的意义看透,其二是因为没有掌握撰写研究意义的方法论。我的相关经验是,大致地可以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方面来论述选题的研究意义。
具体地说,这个选题在理论层面对一级学科(宏观上)的价值,对二级学科(中观上)的价值,以及对具体研究方向(微观上)的价值;而其在实践层面则可以谈其对国家(宏观上)的价值,对社会(中观上)的价值,以及对个体(微观上)的价值。这么细化下去,再结合选题具体领域中的具体知识点以及逻辑链来论述,也就形象了,不那么空了。
转自研之有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