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管科专业博二在读,目前已中三篇SCI,在投SCI一篇,可以说对SCI投稿非常了解了。深知第一次投稿SCI的不易,结合当年投稿的坎坷经历,总结了一些投稿过程的小tips,希望可以帮助到新的科研童鞋们。
我身边有很多同学从投稿到论文接收花费一年半甚至更久,所以我们需要早做功课,了解SCI投稿过程。从投稿到接收主要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提交稿件(submitted to journal)、编辑审核(with editor)、专家评审(under review)、论文大修(major revision)、提交修改稿(Revision Submitted)、专家二次评审(under review)、论文小修(minor revision)、等待稿件处理意见(Decision in Process)。
这几个环节下来起码要几个月的时间。并且有时候遇到一些困难的修改意见,还需要重新做实验、找数据等等,可以说是非常耗费时间与精力了。接下来,我就对投稿过程中比较复杂的几个环节进行介绍。
提交稿件阶段
第一次投稿的同学首先要了解提交稿件过程需要准备的材料,不要拿着自己的论文就开始投了。SCI不同于国内论文投稿,国外的杂志通常会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投稿网站,正常上传材料即可。英文不好的小伙伴,第一次登录SCI投稿网站可能有点无从下手,手把手教一下大家怎样去投稿。
此处以爱思唯尔为例,不同杂志略有不同,但差别不大,投稿思路是相通的。
第一次投稿的小伙伴通常是没有SCI出版社账号的,那么你可以注册一个账号。但是,先不要着急,爱思唯尔是只能以通讯作者账号投稿的。所以,先看看你是不是通讯作者,如果论文的通讯作者另有其人,麻烦你去找通讯作者要账号了。
那假设你是通讯,没有账号要怎样注册呢?首先进到你选择的期刊官网,此处,我们就以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为例。
进入官网之后,点这个红圈圈,就到了下面这个界面。
再点红圈圈就到了注册账号的界面,按照界面提示填写自己的信息即可,填完continue,之后邮箱会收到确认邮件,按照确认邮件操作确认后,再填完基本信息才算是注册完成了。如果你拥有一个ORCID账号的话,在这一步可以直接点击上面那个红圈圈,会省掉后面很多麻烦,不用填写繁琐的个人信息。
另外,我刚开始使用英文网页的时候,经常喜欢鼠标右键把网页全部翻译为中文。然而,实践证明,这样确实能为初来乍到的我提供一些方便,但与此同时,他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困扰。因为网页直接翻译会存在很多的误区,也很容易误导我们。所以建议小伙伴们还是尽量不要一键翻译,坚持选择原始英文界面,久而久之就习惯了。
注册完账号,就可以登录期刊官网,进入投稿界面了。一般的界面都和下图长得差不多,点击Submit New Manuscript,按照页面提示操作即可。这里需要强调一个事情!!!就是你点击之后,就算开始投稿了。所以在点击之前,先检查一下投稿需要准备的材料是否已经准备好了。一般的期刊都至少需要manuscript、cover letter、title page、highlights等材料。
(1)先说一下manuscript,一般来说大家在投稿之前都已经完成了manuscript。只需要在投稿之前,按照所投期刊的格式要求稍加修改即可。这里也不是所有的期刊都有格式要求,比如说我们一直作为例子讲解的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就是没有格式要求的。但有的期刊对格式要求非常严格,甚至要求我们严格按照他的排版修改论文格式。我们就以sustainability 为例,看一下它的格式要求,以及如何修改。
网页中给出了对标题、作者列表、隶属关系、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和方法、 结果、讨论、结论、补充材料、致谢、作者贡献、利益冲突、参考文献等每部分的写法要求和格式要求,我们需要按照要求进行详细修改。其中最容易出错、也是最麻烦的部分就是参考文献的格式了,需要我们对每一条参考文献的格式进行反复检查与修改,要写的元素不能多写也不能少写,才能保证格式的正确。
按照sustainability 给出的参考文献格式要求,我们先要确定自己参考的资料属于哪种类型,然后找到该类型参考文献的所需要素,再去确定每类要素。有时候工具直接导出的参考文献要素和期刊所要求的要素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进行一个补充。当然,一些期刊总会给出一个格式模板,我们可以直接套用,比每条对应要求自己修改要快一些。如果遇到格式要求不确定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直接到期刊官网,下载几篇已经见刊的文献,对比一下,从而确定自己该用的格式。
说完了格式问题,还有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你一定要反复阅读、检查过自己的手稿,确定这是一篇高质量的、合格的论文了,再去投稿。因为论文一旦见刊,他就会留下记录,再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互联网中可能仍然给他保留一席之地。所以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可靠性,这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科学的负责。
能做到以上要求,就基本算是一篇合格的稿件了。但是咱有一件事不得不说,那就是SCI全篇都是英文写作,这对英语不好的同学是非常不友好的。但是同学们也不需要过度担心自己的语言问题。因为我本人英语就不咋好,四级擦线过,六级考了三次还没过呢。但这也不影响我的第一篇SCI中二区啊。我有什么独门秘籍吗,那倒是没有的。我是在投稿之前找的氪研,让辅导老师帮我润色了一下语言,性价比还行,不过我是导师给报销的。
(2)准备好了manuscript,再来说一下cover letter。Cover letter是论文投递时与论文一起发送给编辑的信件,目的是让编辑在阅读论文之前,对文章的基本情况有一个简明扼要的了解。
如果你从未给别人发过英文邮件,甚至连邮件的基本格式都不清楚,没关系,以下是我常用的cover letter 模板,直接把自己的论文信息代入模板使用即可:
(3)Title Page是在投递到期刊时论文的第一页,一般包含文章类型、文章的标题、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有些期刊还要求作者的学历信息,如PhD(理学/哲学博士)、MD(医学博士)、MSc(科学硕士)、SM(理科硕士)和MBA(管理学硕士)等)通讯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箱等联系方式)、作者贡献Author contributions、项目资助信息Financial Support和致谢Acknowledgements等要素。所以,在投稿之前我们要确定作者排序、通讯作者,并问询到作者邮箱、单位等信息。
(4)Highlights是作者提炼出来的论文的精髓,主要表述论文的主要成果或结论,以方便读者或审稿专家快速了解论文的内容。Highlights包括3-5点内容,每点的字符数(包括空格、单词和标点符号)不超过85个字符。只介绍文中最重要的结果,概括整篇论文中最重要的结论。所以,提炼出合适的highlights能提高审稿效率。
准备好这些材料,点击submit,开始投稿了。其实后面的操作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细心一点,别弄错了材料、别填错信息就OK。
鉴于第一次投稿SCI的同学对界面还不熟悉,我再详细讲解一下提交稿件的每一步。
我们继续以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为例。点击none后面的倒三角选择你文章的类型,通常都是选第一个。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存在,需要自己做一个判断。
Proceed 后在这里上传我们的稿件,然后继续。
接着,需要进行分类上传。把我们事先准备好的材料都进行上传。带星号的是必传项,不带星号的可以自由选择,对稿件评审影响不大。
上传材料后,下一步是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这里要多选几个方向。一定是和自己的论文领域相近的,因为期刊后续会从这些方向寻找审稿人,如果你选择的方向与自己论文差别太大,就会导致寻找评审专家非常困难,也就会延长你论文的审稿周期。
这一步是添加推荐审稿人。可以提前问一下老师、师兄师姐有没有推荐的审稿人,没有的话就从你的参考文献里找几位专家填上吧。你推荐的审稿人可能被采用也可能不被采用,对论文评审结果的影响也不大。
这一页相当于发表前同意书,大体意思就是你要对自己的论文负责。都选择正确的选项即可。
这里是问我们还有没有别的要对编辑说的话,通常都是没有的,不填也可以。
再往后系统会把我们提交的信息自动生成一个PDF,把PDF下载阅读后,才能在系统中确认投稿。注意!!!!
● 一定仔细检查PDF,很有可能检查出一些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及时修正。
● 检查完PDF认为无误后,一定记得在系统确认投稿。并重新登录系统检查投稿状态。
提交修改稿阶段
当我们收到minor revision 或者 major revision 的时候,无论是看到多少修改意见,多么离谱的修改意见,都一定要心存感激,全部接受,逐条按照修改意见进行修正回复。因为,我们能收到修改意见,真的已经非常幸运了,一定要珍惜机会,全力以赴的认真修改。
另外,编辑通常会给我们一个提交修改稿的deadline,如果无法在限定时间完成,一定要以虔诚的态度给编辑写信说明情况。
总之,在提交修改稿阶段最需要注意的两个点就是:
● 回应审稿人意见:逐一回应他们的意见,并明确说明你在修改稿中做了哪些改动,或者在改动的地方标黄。
● 及时回复:如果审稿人或编辑给出反馈,要合理的时间内回应。
论文接收阶段
通常这个阶段编辑会最后一次让作者确认自己的论文,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好好检查一遍,不要留下什么遗憾,毕竟以后你的SCI会成为后来者的参考文献。
另外,如果是开源期刊,需要缴纳一笔版面费,交费会有日期限制,及得在线时间内缴费。最后,处理完这些事宜后,就算是高枕无忧了,可以静等自己的论文上线见刊,然后去开一份检索证明了。
转自氪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