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论文写作的三种“对话”意识

2025/3/26 15:04:28  阅读:67 发布者:

我们常说,论文写作是一场对话。但不少作者写论文时,往往只是在表达自我、自说自话,缺少对话意识。那么,什么是论文写作的“对话”意识?围绕已刊发的C刊论文,我们将对话意识归纳为三点。接下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与“已知”对话,视共同经验为写作出发点

“已知”对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站在巨人肩膀上”,也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另一方面是指,从多数人都能接触到的社会现实、大家都熟悉的现象入手,去写自己的论文。不管是已有研究,还是社会现实、众所周知的现象,其实在强调“共同经验”。任何交流只有建立在大家都知道的“共同经验”上,双方才可能交流下去,才能形成有效的对话。缺少“共同经验”的铺垫,不把“共同经验”作为论文写作的出发点,就可能因为认知障碍的存在,而阻碍双方的对话。《吃一堑长一智:事后危机学习何以促进事前风险防范?——基于事故调查报告的程序化扎根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这篇论文,就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与“已知”对话。

首先,这篇论文的研究主题是“事后危机学习”,当然这个主题很专业,但论文前言部分,一上来并没有直接照搬这个概念,而是首先使用了一种更为通俗的表达——“吃一堑长一智”。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语,论文由此与已知的“共同经验”建立了联系。其次,通过“吃一堑长一智”这句俗语引出“事后危机”这一主题后,论文紧接着尝试从国内外实务层面,引用国内外相关文献,强调“事后危机管理”的世界普遍性。这其实,就是从已有的管理事实出发,去发掘“共同经验”,从而得出“如何进一步提升组织的风险防范能力,防止同类突发事件的反复发生,成为实务界……探讨的重要现实命题”。再次,到了正文文献综述部分,论文开始围绕“危机学习是如何促进风险防范”的已有研究,从理论层面呈现已知的“共同经验”。比如,过程论视角、微观的危机学习机制——事故调查等,分别对“危机学习和风险防范的关系”持什么观点,在上述学界已知信息的基础上,论文最终给出文献批评,并得出自己的研究思路。

二、与“自己”对话,保持自我批判并自圆其说

“自己”对话,就是作者在写自己的论文时,始终保持坦诚开放、内在诚实。既直白而不隐晦地进行表达,又能清醒地以旁观者的姿态审视自己写的内容。特别是,语言表述是否到位,前后字句之间是否逻辑严密、有无漏洞。不断对论文展开自我追问,不用等别人指出,自己就主动在文中自我追问、自己作答。并对论文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展开,很有把握,能给出圆满的解释。而不强词夺理,或故意回避那些本该出现的关键解释。这方面的论文实例,有《基于法官集体经验的量刑预测研究》(《法学研究》2016年第6期)。这篇论文与“自己”对话,集中体现在正文的研究设计部分。

比如,在解释为什么“立足多维关系分析而非案件信息检索与描述”时,作者先说“既然基于经验,而实践经验又在不断变动,本研究就不应满足于对经验材料的存储、检索和简单描述,而应能够对大量经验元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这是从一般意义给出的解释。之后,又从法律专业层面进行解释。一方面承认“中国裁判文书网……法律案例数据检索系统开通……能够很方便地进行多条件检索”,另一方面又否定了上述操作,认为“基于检索结果的观察描述,只能说明这组案件量刑结果的集中趋势,而不能区分并显示这些实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是法律因素所致的结果,以及非法律因素有多大影响。……,只有借助关系透视、分析的科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量刑确定性”,从而得出论文要做多维分析。

再如,在“假设和检验逻辑”一节中,作者先说研究假设是“交通肇事罪的法定量刑情节应该是其量刑结果的主要解释因素”,因变量是“是交通肇事罪案件的量刑结果”,自变量为“交通肇事罪的相关法定量刑情节”。之后又说,“实践中各种酌定情节以及非法律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对量刑结果构成影响,如行为人的悔罪态度、身份地位等”。既然如此,为何不把它们也列为因变量?作者之后主动给出了解释,“是因为本研究的潜在理论前提是,量刑结果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应当主要来自法定情节等法律因素的影响。……如果连法定情节对量刑结果都没能构成显著影响,又谈何酌定情节的作用?换句话说,本研究希望检验的是量刑确定性的底线,而非量刑公正的全部内容或最高境界”。这就是自己追问、自己作答,不断在追问自己的过程中,完善完成论文的论证逻辑。

三、与“读者”对话,为对方更好理解创造便利

“读者”对话,就是围绕“论文写作是为了发表,而不是自己留着欣赏”这一目的,本着如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论文,而在论文的谋篇布局等方面,设法为对方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当然,“谋篇布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我们围绕《对“教育学”四种反思意见的反思——兼论教育学教学的维度与方法》(《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6期),仅介绍“总体思路”“论述维度”“逻辑线索”。“总体思路”“论述维度”“逻辑线索”体现着论文内部结构的三种层次,即“面-线-点”的递进逻辑。且每一个层次的写作,都遵循着特定的逻辑结构,方便读者理解、读懂。从这个角度看,重视“总体思路”“论述维度”“逻辑线索”,其实就是站在读者角度上写论文,就是在与读者对话,能为对方理解论文创造便利。

一般来说,读者看到论文提出的研究问题后,紧接着最想知道的就是“总体思路”。一篇论文具体明确地交代自己的总体思路,有助于读者理解论文的展开逻辑,以及正文前后几部分到底是什么关系。比如,前面提到的那篇教育学论文,作者在前言最后一段具体交代了思路,即“本文将提出反思意见的四种典型形式……,进行辩论分析,以平衡和丰富对这些批评的认识,然后再论述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并进行教育学教学的问题”。这一表述体现了正常的递进逻辑,且从正文的实际展开看,正文三部分完全执行了上述框架设计。

再看“论述维度”和“逻辑线索”。“论述维度”是指正文某个部展开论述时,准备围绕哪几个方面展开,涉及哪些论述维度。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论文某一部分的整体结构。“逻辑线索”则指,论文前后几句之间是如何串联起来的,使用了哪些连接词或逻辑词。从读者角度说,“论述维度”和“逻辑线索”就是阅读论文的指路明灯,能够帮助读者走出阅读“迷雾”。有它们或没有它们,读者的阅读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前面那篇教育学论文的第一部分“四种反思意见”。从大面上看,“其一”“其二”“第三种”“第四个观点”就是这部分的论述维度,它们分别指明了“四种反思意见”到底是哪四种。而“逻辑线索”,则体现在每一种反思意见内部所使用的连接词上。比如,第一种反思意见是“在学科品性上,教育学从创立到后来发展被称为一门科学抑或一门独立自主的学问缺乏逻辑自洽,方法不对”。为了展开阐释,作者先说“这可首先追溯至至赫尔巴特的开创性工作”,之后说“但是赫氏的逻辑困窘是……”,再往后又提到“再以赫氏自创的……,……既不能,也不能……。它不过是……。因而,……”,最后说“赫尔巴特以后,……但很显然,……”。这些连接词,把“第一种反思意见”的各种因果串联了其起来,便于读者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四、小结

以上就是论文写作“对话”意识的三个要点。这三个要点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在强调批判性思维。比如,与“已知”对话,就是对已有研究、客观现实保持辩证态度,既肯定对方的存在价值,又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与“自己”对话,就是批判自我,对自己在论文中说的话保持审慎态度,自觉堵住逻辑漏洞;与“读者”对话,就是超越自我、强调利他,站在方便别人的角度上展开论文表述。

转自支点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