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演进框架
“历史演进框架”立足时间维度,侧重按照时间顺序追踪相关领域的发展历史。从最初提出的理论,到后续的理论修正和实证研究,每一步都构成上述领域研究发展的一个阶段。在文献综述写作中,作者可以通过介绍关键阶段的关键研究、主要发现、前述研究对后续研究的影响、后续研究对前述研究的继承与发展,来体现递进逻辑。《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兼对“结构红利假说”再检验》(《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2期)一文的文献综述,就通过“历史演进框架”体现自身的递进逻辑。
该文文献综述部分第2小节“R&D 与生产率关系研究”,先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理论的兴起,打破了……假说,它提出了……”,交代了最初的理论何时提出,以及该理论的后续影响及其主要观点。之后又说“随着 ……的理论研究框架趋于成熟,国内外对……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以测算……”,即在上述理论影响下,后续研究开始对研究对象展开测算。这里的文献综述虽然提到“研究方法”,但其重点仍是在强调理论的历史发展。因为,后文先后提到“在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国外已有大量经验研究文献,基本上证实了……有显著促进作用”,以及“此外,也有学者实证发现……起阻碍作用”。其中,在介绍“促进作用”这一方的观点时,文中提到“21世纪初,国内学者才开始关注……。例如,……首次估计了……;……发现……有显著促进作用”。这里的“21世纪初”就是对前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随后”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主题维度分析
“主题维度分析”将已有文献按主题分类,且分类后的这些主题之间,本身就体现着递进逻辑。受其影响,当文献综述按照上述维度深入分析对应文献时,自然就体现出一定的递进逻辑。当然,有些论文在文中会直言主题分类具体有哪些,有些论文则不会直言,但实际上依然按主题维度去分析文献。《平台可以做到大而美吗——不同排序机制下的厂商质量选择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4期)一文的文献综述,就通过“主题维度分析”来体现自身的递进逻辑。
从形式上看,该文文献综述部分只是分段呈现,内部没有分条,更没有分别提供小标题,但这并不影响它是按主题维度体现递进逻辑的。先看第一段,作者先说“网络交易平台本质上就是一种双边市场”,又说“伴随着网络交易市场的高速发展,对于平台经济和双边市场的研究也愈加深入”。这里,“平台经济和双边市场”是对“网络交易平台”这一主题的细化,体现出主题维度的递进逻辑。再往后,该段又分别围绕“消费者与平台”“消费者、厂商与平台”等梳理文献。显然,后两者是对“平台经济和双边市场”的进一步细化。因为,“双边市场”指的正是市场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参与者,且这些参与者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市场结构通常需要平台来协调交易。
再看文献综述部分的第二段,该段开头说“平台能否改善消费者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研究问题”。为何这一段提到这个问题,且聚焦到“消费者”而非“厂商”上?这是因为上一段梳理“平台经济和双边市场”的主题文献时,提到“当平台作为信息把关人时,会对交易双方同时收取信息获取的费用,其总体的社会福利效果存在不确定性”,以及“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横向合并后往往会禁止多归属行为,因此会对社会总福利产生负面影响”,。既然存在“不确定性”且多数文献都指向“消费者”,那么接下来肯定要顺着这一主题,进一步围绕“平台能否改善消费者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选择”梳理文献,这就是第二、三段所做的工作。但也正因如此,即现有研究往往更加侧重消费者福利,且该文文献综述部分第一段就提到“网络交易平台本质上就是一种双边市场”,使得“较少关注平台如何对厂商的质量选择产生影响”就成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而后者,是对“平台能否改善消费者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选择”这一问题的递进。
三、理论建构演进
“理论建构演进”立足理论维度。与第一条提到的“历史演进框架”相比,“理论建构演进”这一递进逻辑,虽然也可能涉及“理论在时间层面上的演进”,但它更侧重理论本身的建构及其基本观点。在实际进行文献综述时,可以分析不同理论是如何被提出、如何相互竞争,以及如何随着新的证据和观点的出现而不断演化,从而捋清理论框架如何塑造了我们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中国省级经济周期的一致波动、区域协同与异质分化》(《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10期)一文的文献综述部分第1小节,就通过“理论建构演进”来体现自身的递进逻辑。
该小节第一段写的是,“一致波动理论认为:……。支撑这一理论的观点主要有:……。一致波动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大量实证支持,……”。这是在介绍第一个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列举了支持上述观点的相关文献。第二段开始强调第一个理论所面临的质疑,以及后续第二个理论是如何提出的。即“尽管一致波动理论能够解释许多国家内部的经济周期协同现象,但是一些重要的典型化事实始终无法被一致波动理论阐述。例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这就是著名的区域协同假说。区域协同假说有效弥补了一致波动理论的不足,并使经济周期研究正式深入至区域层面。这一假说体系下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
与第二段的写作逻辑类似,第三段也列举现实证据批评第二个理论,并引出第三个理论及其代表性观点。即“尽管区域协同假说为一致波动理论提供了有效补充,但是仍有少数经济现象难以被其阐释。例如,……。这使得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即省级经济周期中很可能存在个体异化成分”。这里的“异化”就是第三个理论,所以后文呈现的文献综述是“目前,关于经济周期省级异化的研究仍处于初探阶段,相关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但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观点:……”。写完第三种理论,论文指出“尽管省级经济周期异化论已经将经济周期研究拓展至纯中观维度,但是正因其过度细致划分,也使得这一理论遭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批判”,并在后文借助前沿文献继续第三个理论。
四、方法论演进轨迹
“方法论演进轨迹”这一递进逻辑,关注文献中的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呈现研究方法这一维度本身的演变,来体现文献综述的递进逻辑。按照“方法论”维度进行文献综述时,可以探讨不同方法论如何影响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间演进而适应新的研究需求。《中国省级经济周期的一致波动、区域协同与异质分化》(《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10期)一文的文献综述部分第2小节,就通过“方法论演进轨迹”来体现自身的递进逻辑。
该小节“经济周期度量方法演进概述”,第一句说“由于区域经济周期的度量涉及大量指标和行政主体,因此,在这一研究领域内因子模型的使用最为广泛”。这句话解释的是为何要围绕研究方法梳理文献。第二句说“关于因子模型的研究大致历经了三代更新和改进,其中第一代是……,第二代是……,第三代是……”,这是在介绍具体的方法(模型)有哪些。之后,该文分别围绕这三代方法(模型)介绍其基本情况、存在的不足,以及后一代方法在哪些方面突破了上一代方法的局限。比如,“主成分分析,其能够将……进行描述,但其最大的弊端是……。为克服这一问题,动态因子模型应运而生,……不仅继承了……,同时还采用……,这在极大程度上改进了第一代因子模型在……上的漏洞”。
当然,从写作逻辑上看,“方法论演进轨迹”与“历史演进框架”有些相似,它们都体现着时间顺序。比如,介绍第二代方法相比第一代方法的优势时,该文后续又提到“关于动态因子模型的扩展也层出不穷,……”,以及“随着研究的推进,有关使用……模型探究……的研究也开始不断发展”。这些表述,都体现着时间顺序,呈现出对应研究方法在时间上的演进。
五、问题解决逻辑链
这一递进逻辑以“问题解决”为维度,通过展示问题解决的逻辑链条,完整呈现研究问题是如何逐步被识别、分析和解决的。这其中包括研究问题的聚焦、研究方法的选择、数据分析,以及潜在的解决方案或建议等。既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递进逻辑,也可以视为前面四个递进逻辑的综合。说它“独立”,是因为其侧重“问题解决”,这一点与前面几条存在明显差异。说它“综合”,是因为其在呈现问题解决逻辑链条时,不可避免地会同时牵扯时间、主题、理论、方法等多个其他维度,并将这些维度作为“问题解决”维度的重要依托。《中期支出框架与走出“顺周期陷阱”——基于88个国家的数据分析》《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11期)一文的文献综述部分第1小节,就通过“问题解决逻辑链”来体现自身的递进逻辑。
该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解析中期支出框架对财政政策周期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各阶段中期支出框架改革与财政政策周期的相关性,为中国推行中期财政规划提供政策建议。为了推导出这一问题,该文第1小节“财政政策周期的相关研究”,第一段首先呈现“逆周期财政政策”的相关文献,并在结尾指出“逆周期财政政策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这是理论层面的研究观点。然而与之相冲突的是,第二段提到“根据已有的跨国实证研究结果,……,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普遍具有顺周期性特征”。二者的反差,蕴含着潜在的研究问题。所以,为了回应上述反差,到了第三段,该文开始梳理发展中国家落入“顺周期陷阱”的原因,并提到“大多数学者主要从财政制度的健全性和信贷市场发育程度”来解释原因。由于中国也属于发展中国家,为了进一步验证前文所说的“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普遍具有顺周期性特征”,接下来作者又开始梳理国内研究,不仅指出“中国财政政策在各级政府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财政政策顺周期问题”,而且发现“对于区域财政周期的变化,观点存在显著差异”,且作者将上述结果差异归结为“样本时间段、数据选择的不同”。这也就意味着,该文拟从样本时间、数据选择等实证层面做进一步研究。再往后,下一段呈现的是“中国财政政策风险及建议”,即“还应该确保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以约束财政风险的扩张”。至此,该小节的文献综述完成了潜在问题的识别、方法选择及解决方案的初定思路等前后相继的文献综述关键内容。
六、小结
以上就是文献综述递进逻辑的五个维度。在实际进行文献综述时,可以根据所在领域的文献情况及自己的研究目的,灵活选择合适的递进逻辑。相比选用哪种递进逻辑,更重要的是确保文献综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厘清研究现状并推导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转自支点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