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研究领域,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承载着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信息。如何将这些内容清晰、简明地呈现出来,成为了科研人员面临的重要挑战。而论文的可视化,特别是科研图表的运用,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步。
高质量的科研图表宛如论文中的璀璨明珠,不仅能够精准、有效地传达作者想要阐述的核心观点,还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审稿人与读者的目光,令他们眼前一亮,大幅提升论文的可读性和传播量。
用对用好科研图表并非易事
虽然科研图表作用巨大,但要做到用对和用好绝非轻而易举。制作图表需要掌握一系列专业技巧,涵盖各类图表的适用场景、绘制图表的规范要求以及熟知常见误区等多个方面。
本期,我们将深入科研图表绘制的核心要点,通过丰富的案例,详细阐述图与表的应用场景以及绘制图表的关键要素,为科研人员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建议大家快快收藏与分享。
图与表的使用场景
图与表各自拥有独特且适用的场景,只有精准把握并正确运用,才能与文字完美配合,相得益彰,达到预期的效果。
1
图片的优势场景
图片适合用来梳理流程、表现变量间的关系。例如示例1,通过一幅图片清晰地描绘了流浪汉迁移方向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关联,让复杂的数据关系直观地展现出来。
2
表格的适用情形
表格适合用来整合庞杂信息、简明地展示数据、放大对比细节。它能够将大量信息提炼成简洁易读的形式,有效避免因文字冗长而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像“水稻籽粒产量与稻草产量对比”以及“不同胁迫条件下植物的化感作用汇总”这两张表格,清晰明了地呈现了相关数据信息。
水稻籽粒产量与稻草产量对比
不同胁迫条件下植物的化感作用汇总
五大论文图片类型及使用场景
在论文撰写中,有五种常见的论文图片类型,各自对应不同的使用场景,研究者可根据制图目的和数据的具体情况酌情采用。
1
折线图
用于展示一段时间内趋势或关联。例如在分析某种经济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时,折线图能清晰呈现其起伏变化。
2
柱状图
用于强调对比、突出分类。比如在对比不同产品的销量、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等方面,柱状图能直观地展现出差异。
3
饼图
强调比例分布。
某州各区域的营收份额
通过饼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区域营收在整体中的占比情况。
4
实际影像资料
用于展示实验证据。这类图片包括显微镜观察结果、扫描图像、或相机拍摄的动植物照片等。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为科研成果提供了直观的实验依据。
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
5
示意图或模型图
用于展示生化途径、设备结构、实验流程等内容。通过简洁明了的图形,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过程和结构。
绘图与制表的要点
想要掌握高质量绘图制表技巧,需要注意以下关键方面。
1
要素齐整、注释清晰
以折线图为例,图题、图体、坐标、图例、图注等都是绘图的基础元素。这些要素的设置是否合理、文字说明是否清楚,直接决定着图片是否易读、易懂。必要时,还可以增加脚注或注释进行补充说明。如“工作态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清晰展示了各要素的构成。
工作态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
2
内容一致 避免冗杂
论文中所有的图表应在字体、注释、配色、矢量图风格等方面保持统一。同时,图表中内容应经过精心取舍,避免内容过多、过杂,影响观感。
3
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仔细斟酌行列标签,选用合适的字体、字号,让表格可读、易懂;在配色上注意不同类目配色的区分度,便于读者准确辨别。
4
其他要点
确保数据准确:图表中的数据必须准确且可复现,这是科研严谨性的基础。
学会分图:当信息过多时,将其塞入单个图表不仅增加排版难度,还会让图表晦涩难懂。此时,建议研究者根据情况拆分信息,绘制多个图表。
考虑文章节奏:配合文章结构适时地插入图表,切忌贪多,要让图表在合适的位置发挥最大作用。
遵守科研道德:坚决避免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准确、真实是科研的生命线。
图文相得益彰 表达效果加倍
绘制论文图表最忌讳“为了画图而画图”,这样会导致图表和正文缺乏关联,甚至出现割裂感。以下是实现图文紧密结合的小技巧。
1
文内呼应、自然衔接
不同期刊对图表位置的要求不尽相同,建议投稿前先查阅目标期刊的作者指南。此外,作者在行文中应适时交代、引出相关图表,不要让图表脱离文字介绍独立存在于论文中。
2
背景及说明信息
作者应明确且具体地说明通过图表所要陈述的观点,避免表达模糊不清。例如,在描述温度变化时,“Th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over time follows a sine - wave pattern peaking at 30 degrees (Figure 3). ”(温度随时间推移呈正弦波模式,峰值为30度。(见图3))这种表述比“Figure 3 shows the change in temperature with time. ”(图3显示了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更加具体、清晰,与后文衔接也更自然。
高质量图表是让优质论文锦上添花的重要部分。相信科研人员掌握了以上技巧,绘制科研图表将不再是令人头疼的难事,能够为论文增添更多光彩,助力科研成果更好地传播与交流。
转自中大保研ZDBY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