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研究领域,论文摘要作为展示研究成果的关键窗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篇规范、准确且能充分展现研究核心内容的摘要,不仅能让读者快速获取关键信息,还对论文的传播与学术影响力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 100 篇初次投稿论文和 20 种期刊已刊发的 200 篇论文进行深入统计分析,旨在揭示摘要写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通过实例详细阐述规范化写作方法。
摘要:学术论文的关键缩影
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规范的摘要是一篇论文的浓缩与精华,即便读者不阅读全文,也能从中获取必要的基本信息。同时,它便于文献检索机构对论文学术水平进行评析,极大地有利于论文的收录,增加论文被国际著名数据库检索的概率,从而充分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按摘要的不同功能划分,可分为报道性摘要(涵盖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指示性摘要、报道 — 指示性摘要。
当前,从一般原理上研究摘要撰写的著作颇为丰富。有的从一则实例出发,深入分析论文结构式摘要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出结构式摘要的一般编辑原则;有的分别统计报道性摘要四要素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编辑工作实际,举例说明摘要的编辑加工技巧;还有的探讨常用于科技论文的几种摘要类型,指出其中分别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出论文摘要的理想写法。
然而,结合大量实例,通过系统实例分析来探讨摘要撰写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经过多年编辑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论文内容创新性强、研究方向极具价值,但因摘要写作不符合规范,严重影响了论文的阅读量。因此,深入分析摘要的常见差错,对作者和编辑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不断完善日常的编辑工作与论文写作质量。
摘要写作的常见问题剖析
1
人称错误:背离规范表达
国家标准 GB6447—87《文摘编写规则》明确规定,摘要需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 “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 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 “本文”“作者” 等作为主语。但在编辑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众多理论性强的文章摘要出现了第一人称 “文章、论文、本文、我们” 等,这类错误在来稿论文中约占 36%,在已刊发文章中占 17%。
以《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及防范措施》一文为例,原摘要中出现 “本文论述了”“作者提出了” 等字眼,并在最后对文章进行评价,实际上是将摘要写成了提要。提要在用语上可以使用 “本文”“作者认为” 等,在内容上既包含文章主要信息,又可对文章进行介绍和评价。而摘要则需以第三人称客观呈现作者最新锐的观点。修改后的摘要去除了人称错误表述,直接阐述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风险及化解对策,使摘要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的短文。
2
结果笼统、不具体:核心信息模糊
报道性摘要又称资料性摘要或情报性摘要,旨在反映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向读者提供论文中全部创新内容和尽可能多的定量或定性信息,一般以 300 字左右为宜,内容涵盖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重点在于后两者。结果作为摘要的核心部分,应包含重要数据及其统计学处理结果,以便给读者直观地反映相关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来稿中 72% 的论文摘要研究结果大而化之,不具体不明确,无法达到让读者 “豁然开朗” 的效果。
在《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可规避威胁源最优航线规划》一文中,原摘要虽体现了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但结果未给出定量描述,只是模糊说明改进型蚁群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划效率和有效性,未与基本蚁群算法在时间和效率上进行具体对比说明。修改后的摘要则明确给出改进型蚁群算法可节省 10% 的优化时间且缩短 10 多次迭代次数,使读者能直观清晰地了解研究成果。
通过统计发现,已刊发的论文中有 61% 的摘要存在同样问题,可见论文摘要结果笼统、不具体这一问题在科技期刊论文摘要中普遍存在,且尚未引起多数期刊编辑与作者的足够重视,这也是后续期刊改革需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3
内容简单、空洞:核心要素缺失
文章摘要具有整体性、独立性特点,应能有效体现整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应用方法等核心要素。但从统计的文章摘要来看,34% 理工技术类文章的摘要内容简略,结构要素残缺,字数偏少;43% 社科类文章的指示性摘要和 13% 报道 — 指示性摘要,内容写作过于简单、信息量不足,无法发挥摘要应有的作用。
以《一种新的水平集图像分割模型》一文为例,原摘要中缺少研究目的,且对所采用的 “变分水平集模型” 在边缘切割中的具体应用与发挥的有效作用表述不明确,结果也只是笼统提及比 Chan-Vese 模型能更好地刻画边缘,未具体到优化内容层面。修改后的摘要明确了研究目的,详细阐述了方法,并具体说明了新算法在图像分割有效性、整体效果、算法效率等方面优于相关算法的结果。
又如《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失灵探析》一文,原摘要过于简单,读者无法从中得知造成食品安全监管失灵的原因及作者提出的有新意的对策建议。修改后的摘要详细分析了监管失灵的原因,包括工具因素、实施者与目标群体形成的内部环境因素、转型期地方社会生态所构成的外部环境因素,并提出了建立监管工具应用长效机制、优化地方社会生态等具体对策建议,使摘要真正成为对原文献的浓缩,信息大致与原文等值。
4
介绍背景常识,未体现创新观点
摘要是用来揭示文章的最主要观点或结论,是全文语言浓缩的精华,其信息应大致与原文等同。但笔者发现来稿论文中存在摘要大量介绍背景知识,误把引言内容当做摘要来写,从而无法体现全文创新点的问题。
在《文化中心战对美军情报获取的影响》一文中,原摘要的前三句话介绍文化中心战的产生背景及意义,属于文章引言内容,最后一句话虽提及美军的一些转型,但未体现文章区别于其他文章的创新点,如美军情报获取转变的四个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修改后的摘要则详细阐述了美军在反叛乱作战中的情报困境及措施、情报获取意识转变的特点以及对我军的启示,准确体现了文章的创新内容。
此类错误在初投稿中统计约占 33%,但已刊发的论文中也有 15% 存在同样问题。如《美军战略规划的体制、机制及特点》一文,原摘要的第一句为常识性内容,第二句是背景知识介绍,最后一句对美军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及主要做法的阐述较为笼统,未突出文章创新点。修改后的摘要明确了研究目的,详细介绍了分析方法,并概括总结了美军战略规划的五个特点,使摘要更具价值。
摘要规范化写作的要点与建议
要写好一篇论文的摘要,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深入研读论文
认真研读论文,对论文的基本观点、重要内容、表述层次及结论有清晰把握,明确论文的创新点,并将其准确反映到摘要之中,使摘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
2
掌握逻辑结构
了解和掌握摘要的内在逻辑结构。科技期刊论文逻辑顺序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其他;社科学术期刊论文摘要包括论题、观点、方法、结论和其他,特别要将写作重点放在论题、观点和结论上。
3
保持客观真实
摘要要真实反映原文,具有客观性,以旁观者的角度,用第三人称客观如实地反映论文的新内容、新观点,提供读者需要的有用信息,切不可加入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
4
语言简洁规范
摘要的语言要简明、概括、规范。应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最丰富的研究内容,在语言上要求高度概括、精练、规范化。
摘要编写遵循客观性、针对性、独立性和自含性以及逻辑性原则,编写过程有其规律可循。
这要求作者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学习、逐步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使论文摘要真正体现其价值,为论文的传播与学术交流奠定坚实基础。
转自中大保研ZDBY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