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返修后状态秒变“with drawn”?这时究竟该做些什么?
2024/10/14 16:20:17 阅读:99 发布者:
当科研工作者们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终于将论文投递出去后,满心期待着它能在学术领域绽放光芒。然而,有时命运的走向却充满了戏剧性。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篇 SCI 论文在经历了严格的评审后进入返修阶段,作者们怀着忐忑又充满希望的心情,精心地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每一处调整都饱含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当再次提交后,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 状态秒变 “withdrawn”。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如同平静湖面投下的巨石,激起层层疑惑的涟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是论文中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因素在作祟?
返修后状态秒变“withdrawn”(撤稿)可能有以下原因:
作者方面的原因
主动撤稿
对审稿意见不认同:作者可能不认可审稿人的大修意见,觉得按照这些意见修改会影响文章的核心内容或学术观点,因此决定撤稿。例如,审稿人要求作者对研究方法进行重大调整,而作者认为原方法是合理且有效的,不想进行修改,便选择撤稿。
时间因素
作者发文时间紧迫,如果按照返修要求再次修改文章,可能无法在预期的时间内发表。比如作者临近毕业、评职称等时间节点,需要尽快发表文章,而返修可能会导致发表时间延迟,所以选择撤稿。
有了更好的投稿选择
作者在返修期间收到了其他心仪期刊的邀稿,或者发现了更适合自己文章的期刊,从而决定撤稿并转投其他刊物。
操作失误
作者在投稿系统中进行相关操作时可能出现失误,误触了撤稿按钮或在系统中进行了一些不恰当的操作,导致稿件状态变为“withdrawn”。
其他作者的要求
如果论文有多个作者,其中部分作者提出撤稿请求,也可能导致文章状态变为撤稿。比如在合作研究中,部分作者对文章的内容、署名等问题存在争议,提出撤稿以解决分歧。
期刊方面的原因
学术不端嫌疑
期刊编辑发现文章中有学术不端的内容,如严重的抄袭、剽窃、数据造假等问题,会直接撤稿。
审稿过程异常
在审稿过程中发现有人为操纵审稿人的嫌疑,例如冒充审稿人邮箱等行为,或者发现文章存在不符合实验伦理道德的内容,如材料使用不规范、取样不符合学术伦理规范等,期刊也会撤稿。
期刊自身问题
期刊可能由于内部调整,如更换编辑团队、调整收稿方向等,决定不再接收某些类型的文章,从而对正在返修的稿件进行撤稿处理。
应对措施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作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及时与期刊编辑沟通
尽快联系期刊的编辑部门,说明稿件状态变化的情况,询问撤稿的具体原因。在沟通时,要保持礼貌和专业,表达自己对文章的重视和希望继续发表的意愿。
根据原因采取相应行动
如果是作者自身的原因导致撤稿,并且作者仍然希望在该期刊发表文章,可以向编辑解释情况,说明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争取编辑的理解和支持。例如,如果是对审稿意见不认同,可以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相关的证据和参考文献;如果是时间问题,可以请求编辑给予一定的宽限。
如果是期刊方面的原因,作者需要认真对待编辑提出的问题,并按照要求进行修改和补充。如果对撤稿原因存在疑问或异议,可以向编辑提出申诉,要求重新审核稿件。
保留相关证据和记录
在与期刊编辑沟通的过程中,要保留好所有的邮件、信件、系统通知等相关证据和记录,以备后续可能出现的纠纷或需要查询时使用。
做好备用计划
如果无法在该期刊继续发表文章,作者应尽快寻找其他合适的期刊,并按照新期刊的要求进行投稿。在投稿前,要认真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学术水平。
转自麦德辑学术编译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