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为什么迟迟拿不到审稿意见?
2024/8/20 18:20:03 阅读:86 发布者:
发表学术论文是科技工作者普遍面临的任务,常有人询问论文发表的具体流程。今天,我将为大家揭秘英文期刊论文发表的台前幕后。
对于作者而言,提交论文后,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等待,直至收到编辑发来的decision letter。我们期望这个周期既不太长,以免让人焦虑不安;也不太短,因为过短的周期往往意味着论文未经送审便遭拒绝。
从提交论文到收到审稿意见,作者或许能见到如“with editor”、“under review”等状态,但背后的细节却无从知晓。实际上,这个过程既漫长又复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迟迟收不到审稿意见?时间都耗费在哪里了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究论文发表的幕后故事。
论文在经历形式审查后,会迅速送至编辑手中。接下来的步骤是审稿,而期刊为审稿人设定的审稿时间通常并不长,一般不超过两个月,最短甚至只有一周。因此,只要审稿人按时提交审稿意见,就不会耽误太久。然而,大部分时间其实都耗费在了寻找审稿人上。有时,第一个审稿人已经完成审稿,但第二个审稿人却迟迟未找到。有些收到邮件的潜在审稿人会忽略邮件,既不接受也不拒绝,从而耽误了大量时间。更糟糕的是,如果推荐的审稿人邮箱错误,那么编辑的等待将如同石沉大海,因为编辑会一直等待回应。这种情况其实相当常见,比如有的人会更换单位,导致原单位邮箱无法再使用。有时,寻找审稿人可能比审稿本身更加耗时。一篇稿子可能需要发出二三十个审稿邀请才能找到理想的审稿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审稿系统中会反复看到“under review”状态出现多次。
迟迟收不到审稿意见,更多是因为审稿人没有按时提交意见。此时,编辑只能不断催促,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其实比作者更加焦急。投稿周期是衡量一个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每次都很慢,那么期刊将失去吸引力,面临困境。
一种极端情况是:审稿人失联。没有人知道审稿人发生了什么,总之他们没有提交审稿意见,也无法取得联系。你可能认为这只是极端案例,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罕见。遇到这种情况,编辑不得不重新寻找审稿人,等于重新开始。如果你的运气不佳,第二个审稿人也像第一个一样失联,那么你的稿子至少要耽误半年以上。
因此,如果你收到了审稿邀请,请在第一时间做出决定,要么拒绝,要么接受并按时提交审稿意见。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
转自科研新视界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