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标准,一篇论文通常包括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和结尾四个部分。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页、序或前言、摘要、关键词、目次页、插图和附表清单、符号、标志、缩略词、计量单位、名词术语注释表等;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表等;附录可作为主体部分的补充,但并非必需;结尾包括相关索引和着录项。这一标准适用于单篇成册的论文(如学位论文),但对于结集出版的论文(如期刊论文)则显得过于复杂且不必要。因为写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在期刊上发表,所以期刊对论文构成要素的要求更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
一、论文的要素
当前,大多数国内期刊都规定论文应包括如下要素:标题、作者、作者单位、中文文摘、中文关键词、分类号、正文(引言、主体、结语)、致谢、参考文献和作者简介等。此外,基金支持的科研课题所涉及的论文,还应提供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等信息。对于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还需要用英文撰写论文的标题、作者、作者简介、文摘、关键词和作者学术介绍等。在某些SCI期刊中,参考文献还要求中英文对照。
1.中文标题和英文标题
论文的标题是作者对其研究成果的命名,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论文特定内容最恰当、简明的逻辑组合,置于论文的首页最上端,以展示论文的中心内容和重要论点;二是提供给有关单位和读者进行标引和检索。因此,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能够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论文标题对于注意力和检索效率的重要性论文标题是传达论文范围和水平的重要信息,对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提高检索效率具有关键作用。因此,选择一个好的标题必须慎重考虑,以便于选定关键词、编制题录和索引等。
一些学术论文为了明确研究的对象、内容和目的,或者强调研究的某个特定侧面,常常需要在总标题下添加副标题进行补充和解释。副标题紧跟标题下方,并与标题相连。
标题写法及其与论文主题的关系论文标题是对论文主题的简明概括,通常可以直接揭示论文的主旨、概括论文的内容和范围,或通过提问的方式强调论文的主题。需要注意的是,论文标题和论文的论题、选题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标题的构成应该是一个丰富内涵的概念组合,并且在语法上构成偏正结构。标题的字数应该不超过20个字,英文标题则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为了便于检索,标题中应避免出现公式、不熟悉的外来词、缩写词、符号、代号和商品名称。
论文标题应该准确、简洁、有内涵和外延。它应该能够精准地表达论文的主题,同时又简明扼要、引人注目、易于理解。
下面是一些从已出版期刊上摘取的论文标题: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论外语学习的语境;双馈式风力发电机低电压穿越技术分析
这一组标题的表述较为恰当,通过标题可以很清晰地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相比之下,下一组标题都采用了完整句子的形式,不符合规范。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果;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建设小城镇坐标控制网。
这组标题可以分别调整为以下三个方面:基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初中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小城镇坐标控制网的建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来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在小城镇坐标控制网的建设方面,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下面的一组标题内容复杂,无法突出论文的主要内容,应根据论文的具体论述重点来修改:
多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结合及城市用地扩张模拟;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
电力节能减排与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下面的一组标题太长,应作简化处理:
岩体破坏突水模型研究现状及突水预测预报研究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
南京市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
a.岩体破坏突水模型预测预报研究现状与趋势
标题修改建议:岩体破坏突水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岩体破坏突水模型是岩石力学和水文地质学交叉应用的产物,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b.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标题修改建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中的一种重要举措,其研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c.被动城市化群体的自我认同——以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为例
标题修改建议:被动城市化群体自我认同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失地农民为例
被动城市化群体的自我认同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南京市失地农民为例的实证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的本质和特点。
针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需要提供英文标题。英文标题是中文标题的翻译,因此在撰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更好地发挥标题的作用:
1)在学术论文中,英文标题通常采用短语形式,其中名词短语是最常见的。短语型标题需要确定中心词,并对其进行前后修饰。在构成标题时,各个词的顺序至关重要,不当的词序会导致表意不准确。
2)为了确保标题的精练、醒目且不带有判断式语义,一般不推荐使用陈述句作为标题。然而,在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论文等少数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疑问句作为标题,因为这种形式的标题带有探讨性语气,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3)论文的英文标题和中文标题应保持内容上的一致性,但并不意味着词语必须一一对应。在某些情况下,某些非实质性的词语可以省略或变更。
4)国外期刊通常限制英文标题的单词数量。有些期刊规定标题不得超过两行,每行不得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此外,一些期刊还规定标题不得超过14个单词或不得超过10个实词。这些规定都是原则性的,供我们参考。
5)在论文的英文标题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2.作者署名与作者单位
署名在学术论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不仅是作者声明拥有着作权并承担文责的方式,还能记录研究成果,方便读者和作者进行学术联系。同时,署名的顺序也反映了不同作者在论文写作和相关研究中所做出的贡献大小。
一个人能否在论文上署名,应同时满足两个原则:
1)署名人应当是科研项目的全部或主要参与者,并对项目做出主要贡献;
2)署名人应当是论文的作者,并对论文中涉及的内容有能力进行答辩。
照此原则,一般性的参与者、指导者、辅助工作人员等,都不应列入作者署名,但可以致谢。
在学术领域中,参加主要研究但未参与撰写的人员通常不被列入作者名单,但这并非是强制性的规定。对于学位论文,提交答辩的文本只能署名申请人,但在整理成一般学术论文并发表在期刊上时,导师可以被列入作者名单。在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署名一般限制人数不超过4人。由于署名问题较为复杂,只要未超过人数限制,编辑部通常不会干涉。通常情况下,责任编辑只会与第一作者进行联系。
在学术界中,通信作者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过去,由于作者的地点变动较大,通信作者代表其他作者与编辑部联系。然而,在当前,通信作者的身份已经被赋予更多内涵。有些人和单位将通信作者视为与第一作者享有同等着作权的人,这导致了成果所有权的争议。一些单位对通信作者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权利规定,例如基于学位论文整理的学术论文,学生是第一作者,导师是通信作者;大型研究课题的一部分内容写成的论文,则可以由课题负责人或研究室负责人署名为通信作者等。这种做法导致了成果统计中的大量重复,并引发了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例如侵占他人成果、搭车署名等。
期刊编辑部一般默认第一作者就是通信作者,不要求另外提供。
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学者会在第一作者之外指定其他通信作者,甚至可能不在署名作者中列出通信作者,或者标注多名通信作者,这已经偏离了通信作者的原意。
作者署名的位置在学术论文中,作者署名通常放置于标题下方。然而,有些学术期刊也可能将作者姓名标注于正文末尾,这取决于期刊的体例设计。对于团体作者的文章,执笔人或通信作者的姓名也可以标注于篇首页脚位置。在任何情况下,作者署名的位置都应该清晰明确地表明所有作者的姓名与贡献。
科技论文的作者信息标注通常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单位、通信地址、研究方向和标志性成果等,这有助于沟通作者和读者的联系,同时也能增加对作者学术成就的了解。一些期刊考虑到保护作者隐私的需要,不要求作者注明年龄、性别。
在学术论文中,作者的单位应与其所在单位相对应。当有多个作者且不属于同一单位时,为避免混淆,可以采用编号联系在一起的方式进行标注。例如,第一和第三作者属于“xx师范大学物理系”,第二作者属于“xx教育学院物理系”,可以标注为:1,3.xx师范大学物理系;2.xx教育学院物理系。
王军1,张红2,刘力1
(1.xx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100875;2.xx教育学院物理系,北京100011)
在学术出版中,为了符合期刊的国内外公开发行需求,作者单位应当避免使用简称。虽然从编辑的角度来看,作者单位是为了提供通信地址,但实际上,很多人会将作者单位理解为成果所属单位。因此,存在很多作者标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的情况。例如,有些研究生在整理并发表学位论文时,会将作者单位标注为原来就读的大学和现在所在的单位,这导致作者单位信息已经超出了联系地址的范围。
作者简介应当以学术职称、学衔和学术成就为主要内容,不应包含与学术无关的行政职务。此外,作者简介必须真实、客观,不得提供虚假信息。
根据汉语拼音标准,英文叙述中应使用汉语拼音表示作者姓名。在国内和国际发表论文时,应遵循《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GB/T282039-2011)的规定。按照这个标准,中国人姓名的拼写顺序应按照姓在前、名在后的方式,与外国人姓名拼写顺序不同。此外,在拼写时,应将姓名分为姓和名两部分,各自作为一个整体,而复姓则应连成一个整体。对于双名,两个音节之间不应加任何连接符号。这些规定都有助于确保姓名的准确拼写和标准化表达。
对于作者姓名的书写方式,应遵循姓和名两个部分之间不加任何分隔符号的原则,并确保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有些期刊为了方便外国人识别,要求在姓中的所有字母都大写。
正确的姓名拼写形式如ZhangXinzhe、LIMing、OuyangHai等。下面的拼写则不符合标准:MaoAMin,LiGu-yi,Yue-Buqun,RenWoXing等。
在涉及港澳台地区作者时,应遵从当地的拼写习惯,不要求使用汉语拼音。对于一些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知名老专家,应保留过去的拼写习惯,而不必强制改为现代汉语拼音。
在英文叙述中的作者单位,名称不要采取缩写,要由小到大写全,并附地址和邮政编码,确保联系方便。除此之外,也要标明该单位所属国家。例如,SchoolofGeodesyandGeomatics,WuhanUniversity,129LuoyuRoad,Wuhan430079,China.
许多人在翻译单位名称时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没有注意该单位的标准英文译名,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导致同一单位在论文中出现的英文单位名称不一致。因此,在翻译单位名称时,应当使用该单位的统一译法,以确保准确性和一致性。
3.致谢
在学术界,一个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因此,许多论文都在末尾列出“致谢”部分,以表达对完成论文过程中所得到的帮助的感激之情。这种谦逊和有礼貌的表达方式是学术界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位学术研究者,我们需要充分尊重那些为我们完成论文提供帮助的单位和个人,并肯定他们在学术论文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撰写论文和相关研究中,那些对我们提供实质帮助的人或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横向课题合同单位、提供资助或支持研究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协助完成研究工作或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以及在研究和论文写作过程中提出建议或提供帮助的人员,都应该在论文的主体部分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进行致谢。致谢的内容通常包括那些给我们提供修改意见、研究方法指导、部分实验数据或协助进行社会调查、数据处理,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等。
如果作者认为没有可以致谢的事项,则可以不必写。致谢不是论文必备的。
在发表期刊论文时,致谢应该言简意赅,明确致谢的对象和事项,不必过多赘述。以下是一篇期刊论文的致谢内容:
(1)致谢:张永军博士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谨致谢忱。
(2)致谢:美国普渡大学JShan博士为本研究提供了方法指导,谨表谢意。
本章将在其他章节详细讨论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结语、参考文献等构成要素。
二、论文的层次编排
根据我国期刊编排规范,期刊论文的章、节、条、款序码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论文的层次可以分为多个级别,每个级别的序码之间使用小圆点分隔。末级序码不需要使用分隔符。建议将层次分级控制在不超过4级。段落间的层次应该明确,题号的使用也应符合规范。以下是示例:1第一章1.1第一节1.1.1第一条1.1.1.1第一款1.1.1.2第二款1.1.2第二条1.2第二节2第二章2.1第一节2.2第二节
如果需要进一步编排,通常会使用“a、b、c”或“1)、2)、3)”、“①、②、③”等方式。在使用这种编码方式时,需要注意同一层级应使用相同的编码方式,不应混用。
1.编号格式在编写章、节、条、款的标题时,一般遵循将序码左顶格、编号后空一格的编码方式。这种编码体系具有以下优点:层次清楚,不容易混淆;可编排多层次结构,方便阅读与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编码要求,论文的引言或前言应该编为0.
多数期刊认为,使用“0”进行排序会让引言或前言显得与论文正文分离,因此他们倾向于采用不编码也不设标题的方式,只保留文字叙述,以避免这种感觉。
这个层次编排是针对论文的正文内容的。对非正文内容,如致谢、参考文献等,都不参与编码。
转自论文选题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