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的含义
材料是写作中最基本的要素。它是作者在文章中提炼观点和证明观点所依赖的一系列事实或信息资料。因此,材料是文章写作的物质基础,也是文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用作写作材料的资料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形象性的资料,如景、物、人、事,人们可以凭借感官去感受它;另一种是观念性的资料,一般都很抽象,如“情”、“理”、“思维”、“意念”,只能靠理智去认识它。形象性的材料主要用于那些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之间寓意的文体或文章,例如小说、散文、喜剧、诗歌等;而观念性的材料则主要用于那些在认识和观念之间寓意的文体或文章,例如评论、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等。
二、材料的类别
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将材料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根据材料的层次划分
根据材料的层次,可以将其分为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事实性材料指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或由书籍、文章等提供的具体事实,如人物、事件、数据等。这类事实具有真实、可信、零散和可写性强等特点。观念性材料则是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经作者观察、实践、抽象后形成的意念,或已经证实的真理和结论,包括科学的原理、定义、名言、警句、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观念性材料具有理念权威、科学性和可写性强等特点,在写学术论文、市场调查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预测报告、可行性报告等时被广泛采用。
(二)根据材料的性质划分
根据材料的性质、用途,可以分为个性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中心材料和背景材料、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
个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是实用文体中常用的两类材料。个性材料通常是指那些能够独立应用的材料,比如杂文、消息、说明文等。而综合性材料则是指将多个相似或相同的材料综合归纳而成的材料,其内涵丰富,表现力和说服力强,适合用于毕业论文、调查报告等文体。
根据学术规范,中心材料是指作者从众多材料中选取的核心部分,具有最高程度的相关性和代表性,可以最好地反映文章的主旨。而背景材料则是指用来补充说明中心材料所处背景的材料,对中心材料起到烘托、陪衬、诠释的作用。这些材料不仅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历史材料是那些已经过去的、年代久远的材料;现实材料是作者从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取的材料.
(三)根据材料的搜集方式划分
根据资料的来源方式,可以将其分为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作者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等所获取的资料,即第一手资料。间接资料是作者通过阅读报刊、资料、网页或文献检索等方式获取的资料,或是由他人提供的资料,即第二手资料、第三手资料。
(四)根据材料的内容划分
根据文献形式的差异,材料可分为文字资料和数据资料。文字资料是指用文字记录的资料,如报纸、杂志、档案等;数据资料则是以数字形式呈现历史和现实状况的文献形式,如统计年鉴、统计报表以及其他各种数据表格。
三、收集材料的重要性
一篇论文的撰写过程包括选题、材料收集与整理、撰写、修改和完成等环节。可以看出,全面收集材料是选题之后的一个必要环节。虽然实际写作过程中,有时会先收集一定量的材料再确定选题,然后围绕论题继续收集材料,但是,无论哪种情况,收集、积累、整理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材料,即使写作水平再高,也难以写出好的论文。王力先生在谈到写作时曾指出,一个小小的题目需要大量的资料,往往需要几十万字、几千几万张卡片。他还说:“别看写出来的文章只有一万字、几千字,搜集的材料却是几十万字,这叫做充分地占有材料。材料越多越好,材料不够就写不出好文章。”因此,收集材料的重要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一)充分地收集并占有材料是论文写作的前提
论文的写作本质上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作为一项研究,必须充分收集和利用资料,并在熟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只有当我们收集了足够多的材料,才能了解到前人的研究水平,从而避免重复与雷同,从更深层次去探讨问题,发现前人未发现的问题,研究前人未研究的问题,从而研究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材料的收集和选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在选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占有大量的材料,从材料中发掘有价值的选题,然后利用相关材料进行佐证、分析和研究,考察其是否具有写作价值,经过逐层筛选,最终确定选题。另一方面,一旦确定了论文选题,就要有意识地围绕选题收集和筛选材料,淘汰无关紧要的材料。因此,要做好研究,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必须充分占有相关的材料,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创作。
(二)材料是形成论点、提炼主题的基础
主题是学术论文的核心,是作者基于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而提炼出来的思想。主题与论文材料的关系类似于“骨与肉”的关系。
学术论文的论点和主题并非凭空而定,而是通过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不断整理、加工、鉴别、综合而形成的。提炼主题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深入挖掘文章材料的内在意义,以形成某种独特的思想或事理。缺乏材料,论点和主题就会变得毫无根据,无法形成。列宁在评价《资本论》时曾说:“‘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密相连的意思。”如果没有“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也就无法产生《资本论》的思想。因此,材料是形成论点和提炼主题的基础。只有论点和主题,没有材料,就无法写出完整的论文;同样,只有材料,没有论点和主题,也无法形成论文。任何一篇好的学术论文都是由正确的论点、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材料有机结合而成的。掌握丰富的材料是写好学术论文的前提。即使具备高超的表达技巧,如果没有掌握大量的材料,也无法写出像样的毕业论文。
(三)材料是阐述和表现论文主题的基础
学术论文的主题和论点可以简洁地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表达,但是它们需要有适当的材料作为支撑,不能孤立存在。学术论文的主题和论点的表现取决于对所有材料的分析和研究,因为材料是展现主题和论点的基础。在学术论文写作完成后,主题是否鲜明、准确、恰当的表现,除了与论文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密切相关外,还依赖于纳入论文的材料来支撑和表现。在学术论文写作中,运用材料来证明观点、表达主题是最基本的方法。清代论文家章学诚在《文章通义》中曾经说过:"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这里的"物"指的就是材料,可见材料对于观点的说明和主题的表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通过引用材料来支撑论文,使论文更具权威性
从学术写作的角度来看,若仅使用个人语言撰写论文,则其论述可能缺乏说服力,并且可能产生表达不清、千篇一律、无实质内容的问题。因此,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应引用一些具有权威性的材料来支持我们的论文,以提高其说服力和深度。特别是在论述类论文中,应重点关注论证,研究者可以采用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来展开文章。
(五)在论文写作前、中、后反复查阅材料,使论文充实完整
一篇论文的写作过程需要反复查阅相关资料。在写作前,需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有用材料,并反复查阅相关资料。写作中也需要反复查阅材料,以便开拓思路,得到启示,使论文写作能够得心应手。在论文写作完成后,还需要查阅材料,对论文进行修改、润色和完善。因此,写作前收集整理材料能够为成功完成论文打下基础,提供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写作中和写作完成后的材料查阅则有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思路的清晰度。
学术论文的写作需要在查阅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展开。通过收集和整理材料来确定论文的主题、写作思路和创作方法,用材料来表现主题并明确观点。在论文的起笔、写作和完成过程中,材料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生需要花费精力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上,争取拥有更多的材料,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游刃有余、思路开阔,最终完成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
转自论文选题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